【老子道德經ㆍ金山神學版ㆍ第五十九章ㆍ以正治邦章】
|
|||
【無事無為論】:
|
先論治國用兵聚天下各有方法;次論聚天下須無事,並舉例說明;再論聖人以無事無為來化民;結論聖人欲不欲學不學而弗敢為。
|
||
第五九章
第一句
|
如果我們要「追求」那「國家」的「長治久安」,我們就要用「道、泛生神」那「光明誠信、不偏不倚」的「真理、正路」,來「成長發展、茁壯強大」自己的「國家」,
|
||
第五九章
第二句
|
如果我們要「捍衛」那「國家」不受敵人「侵略」,以及「保護」那「人民」的「生命財產」,我們就要用那「詭詐奇變、巧計設伏」的各種「謀略戰術」,以及那「特攻奇襲」的各種「奇兵利器、精銳武器」,來和敵人「周旋作戰」,
|
||
第五九章
第三句
|
如果我們要「合眾共和」那「撕裂混亂」的「世界」,就要用那「無為法」的「沒有執著自己所知而妄造事端」的「沒有執知造事」,來「合眾共和」那「撕裂混亂」的「世界」。
|
||
第五九章
第四句
|
我們遵奉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祒喚」,想要「合眾共和」那「撕裂混亂」的「世界」啊!
|
||
(本節●原屬第四十九章)
|
|||
第五九章
第五句
|
必須純粹「沒有執知造事」,也就是「沒有執著自己所知而妄造事端」;
|
||
第五九章
第六句
|
如果我們「有執知造事」,也就是「有執著自己所知而妄造事端」,
|
||
第五九章
第七句
|
我們就不能夠「合眾共和」那「撕裂混亂」的「世界」。
|
||
第五九章
第八句
|
我們是依據什麼,來了解那用「沒有執知造事」來「合眾共和」那「撕裂混亂」的「世界」是「正確」的呢?以下就是當今實際可見的例子:
|
||
第五九章
第九句
|
第一、凡是當今「世界上」,那用「嚴刑峻法」來「合眾共和」,而到處充滿「禁防管制」的「國家」,
|
||
第五九章
第十句
|
在「高壓封閉」之下,那個「國家」的人民,就全都是越來越「貧窮落後」,反而造成「民不聊生」;所以說,這種用「嚴刑峻法」來「合眾共和」的手段,絕不是「合眾共和」那「撕裂混亂」的「世界」的「好方法」。
|
||
第五九章
第十一句
|
第二、凡是那用「軍事武力」來「合眾共和」,由於不斷「窮兵黷武」而「全民皆兵」,人民手中各種「銳利精良的武器」,最後因此變得越來越多的「國家」,
|
||
第五九章
第十二句
|
那些「國家」,就全都更加「黑暗混亂」,反而處處「戰火彌漫」;所以說,這種用「軍事武力」來「合眾共和」的手段,絕不是「合眾共和」那「撕裂混亂」的「世界」的「好方法」。
|
||
第五九章
第十三句
|
第三、凡是那用「先知智者」來「合眾共和」,最後人民就全都「自以為」擁有豐富的「真理知識」,而出現越來越多「大智慧」的「有知者」,
|
||
第五九章
第十四句
|
這種國家在那「有知者」的「有為法」造作之下,那背棄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真理、正路」的各種「邪知邪行、奇邪妖異」的事物,就會更加「興起」,反而讓人心變得「邪惡不正」;所以說,這種用「先知智者」來「合眾共和」的手段,絕不是「合眾共和」那「撕裂混亂」的「世界」的「好方法」。
|
||
第五九章
第十五句
|
第四、凡是那用「禮教法教」來「合眾共和」,而那「儀仗祭祀、法令刑罰」所使用的各種「典章文物」,打造得更加「文彩精美、法式完備」的國家,
|
||
第五九章
第十六句
|
在那些國家中,試圖奪取那些「禮法文物」,或「刑逼民反」,而形成的「小偷」和「強盗」,就越來越多,反而造成「盗賊橫行」。所以說,這種用「禮教法制」來「合眾共和」的手段,絕不是「合眾共和」那「撕裂混亂」的「世界」的「好方法」。
|
||
第五九章
第十七句
|
所以,那「聽祒者」對於「合眾共和」那「撕裂混亂」的「世界」,他所奉行的「座右銘」是:
|
||
第五九章
第十八句
|
一、「我們服從『道、泛生神』的『真理、正路』而行,因而『沒有執知妄造』,
|
||
第五九章
第十九句
|
則人民內在的『民心、民思』,自然而然會『感化向善』;
|
||
第五九章
第二十句
|
二、我們服從『道、泛生神』的『聖潔』而行,因而喜歡『聖潔純淨』,
|
||
第五九章
第二一句
|
則人民外在的『民言、民行』,自然而然會『導直端正』;
|
||
第五九章
第二二句
|
三、我們服從『道、泛生神』的『良能』而行,因而『沒有執知造事』,
|
||
第五九章
第二三句
|
則人民擁有的『民財、民物』,自然而然能夠『豐足富有』;
|
||
第五九章
第二四句
|
四、我們服從『道、泛生神』的『圓滿具足』而行,因而我們的『欲望需求』能夠『不貪愛、不貪得』,
|
||
第五九章
第二五句
|
則人民日常的『民風、民情』,自然而然會『純樸無邪』。」
|
||
第五九章
第二六句
|
所以,那「聽祒者」雖然不禁絕一切「欲望需求」,但是,那「聽祒者」的「欲望需求」,能夠適度而「不貪愛、不貪得」,
|
||
(本節●原屬第六十五章)
|
|||
第五九章
第二七句
|
因此,他不「看重」那「不應該獲得的財富」,所以他絕不「貪污腐敗、貪得無厭」,以避免自己因「貪婪」而「沉淪墮落」;
|
||
第五九章
第二八句
|
那「聽祒者」不斷地「學習」那自己還不曾「學習」的「新知識」,但是,他的「學習」能夠「不盲從盲隨」,
|
||
第五九章
第二九句
|
因此,他能夠「免除」那「一般人」在「學習」時,「盲從盲隨」所出現的「偏差錯誤、過失疏漏」,使自己更具「正確遠見」,也更具「正確領導力」;
|
||
第五九章
第三十句
|
那「聽祒者」能夠「濟助輔佐」那「萬物」,「萬物」在這裡的意思是限定於指「一切眾人」,而不是指「一切名物」;也就是說,那「聽祒者」能夠「濟助輔佐」那「一切眾人」,走向「自由幸福、自由自在」的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真理、正路」,
|
||
第五九章
第三一句
|
但是那「聽祒者」,還是使用順服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無為法」的「沒有執知妄造」,來「協助濟助」那「一切眾人」,走向「自由幸福、自由自在」的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真理、正路」;他卻絕對不敢用「有為法」在世界上「執知妄造」。
|
||
[1]以:用也,以之也,藉以也。這裡講的是因為家族都用「善、良能」,所以子孫也繼承家風,而用「善、良能」,所以才能祭祀不絕。以,用也,憑藉也,藉以也。《說文》:「以,用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》:「以,用也。」《文言文虛字大詞典》:「以,憑,憑藉。」
[2]正:正道也,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正大光明、不偏不倚」的「真理、正路」也。正,不傾邪也,與誠通,誠信也。這裡的「正」是指「道、泛生神」那「光明誠信、不偏不倚」的「真理、正路」,「正」是「誠、誠信」所以是真實不虛的「真理」,「正」是「不傾邪」,所以是「正路」,天地萬物之「真理」,皆出於「道、泛生神」,故天地萬物所走的「真理」之路,就是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真理、正路」。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正,段叚借為誠。」《論語.述而》:「正唯弟子不能學也。」鄭注:「魯讀正為誠。」《易.繫辭下.注》:「貞者,正也。」疏:「正者,體無傾邪也。」
[3]之:生長也,茁壯也,這裡引申為使國家「成長發展、茁壯強大」。一株從地上冒出的植物,原本像小草,但茁壯之後「超出」小草的高度,而且枝葉越來越大,更「往」高處發展而「茁壯」,這個過程叫作「之」,所以「之」有出往「出、往,茁」的意思。《說文》:「之,出也。象艸過屮,枝葉漸大,有所之也。」《文言文虛詞大詞典》:「之,往。」《廣雅.釋詁一》:「茁,出也。」《孟子.萬章》:「牛羊茁壯長而已矣。」注:「茁,生長貌。」
[4]邦:國也,國家也。《說文》:「邦,國也。」
[5]畸:偏也,偏邪不正也,奇異也。這裡指的是「詭詐奇變、巧計設伏」的各種「謀略戰術」,以及那「特攻奇襲」的各種「奇兵利器、精銳武器」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畸,謂偏也。」
[6]用兵:作戰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用兵,謂爭戰之事。」《荀子.議兵》:「凡用兵,攻戰之本。」用,使也,使用也。《廣韻》:「用,使也。」
[7]無事:沒有執著自己所知而妄造事端也。「無事」是「無為法」的項目之一。
[8]聚:會也,集也,共也,這裡指的是人與人及國與國之聚,引申為「合眾共和」也。聚與取通。《帛書老子甲本》作「取。」取,聚也。第六十三章:「大邦以下小邦,則聚小邦;小邦以下大邦,則聚於大邦。故,或下以聚;或下而聚。故,大邦者,不過欲兼畜人;小邦者,不過欲入事人。」其中「下大邦,下大邦」是相互謙卑,不是交相謀取己利。「下以;下而」也是相互謙卑,不是交相謀取己利。「欲兼畜人,欲入事人」則是兼養共事,是謀合而非謀己,所以「取」就是「聚」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聚,與取通。」《易.萃》:「聚以正也。」釋文:「聚,荀作取以正。」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取,叚借為聚。」《說文》:「聚,會也。」《太玄經.玄衝》:「聚,集也。」《國語.晉語二》:「聚居異情惡。」注:「聚,共也。」
[9]天下:世界也,世界人類也。
[10]將欲:如果要,想要也,「將」亦「欲」也,「欲」亦「將」也。將:欲也。《廣雅、釋詁一》:「將,欲也。」「將欲」《古書虛字集釋》:「將欲,若欲也。」欲,將也,想要也。《助字辨略》:「欲,將也。」
[11]恆:質也,純粹也,常也。《說文》:「恆,常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三》:「常,質也。」《集韻》:「質,一曰樸也。」
[12]及其:如若也,如果也。及,如也。《淮南子.脩務訓》:「堯舜之聖不能及。」注:「及,如也。」《經傳釋詞.五》:「其,猶若也。」
[13]有事:有執著自己所知而妄造事端也。「有事」是「有為法」。
[14]不足以:不足夠用來也,不堪任也,不能夠也。足以,足夠也,可以也。《孟子.梁惠王上》:「是心足以王矣。」《戚元魯墓誌銘》:「行足以象其先人,材足以施於世用。」
[15]吾:我也,我們也。
[16]何以知:為什麼知道也。依據什麼來了解也。本章「夫天下多忌諱,而民彌貧;民多利器,而邦家滋昏;人多知,而畸物滋起;法物滋彰,而盜賊多有。」不是僅只講社會現象或個人問題,而是聖師老子藉著當時曾被運用來治國,卻全都失敗的四種治國政策:「1.用嚴刑峻法。2.用軍事武力。3.用先知智者。4.用禮儀制度。」來說明為什麼要用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真理、正路」,來「成長發展、茁壯強大」自己「國家」的原因。何以,何故也,以何也,用何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何以,1.何故。疑問之辭。2.以何也,用何也。」知,知道也,明白也,懂得也,理解也。《集韻》:「知,或曰:覺也。」《玉篇》:「知,識也。」
[17]其:彼也。指「以正之邦,以畸用兵,以無事聚天下。將欲聚天下也!恆無事;及其有事也,不足以聚天下。」也。
[18]然:是也,正確也。《論語.雍也》:「雍之言然。」葉按:「然,是也,正確也。」
[19]也哉:表堅定之語助詞,這裡是用來加強疑問的語氣。《蘇軾.范增文》:「嗚呼!增亦人傑也哉。」
[20]夫:發語詞。
[21]多:眾也,眾多也,廣也,到處充滿而廣佈也。《爾雅.釋詁》:「多,眾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多,廣也。」
[22]忌諱:防禁也,「禁防管制」也。這裡講的不只是一般民俗的禁忌,而是整個國家的防禁。這裡的「天下多忌諱」,是說這個世界採取軍事高壓的嚴厲管制,造成處處都是「禁防管制」,像軍事戒嚴一般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忌諱,防禁也。」《鬼谷子.中經》:「動以忌諱,示以時禁。」葉按:「忌諱時禁,皆國家之禁防管制也。」忌,禁也,止也。《淮南子.天文訓》:「虹蜺彗星者,天之忌也。」注:「忌,禁也。」《廣韻》:「忌,止也。」諱:忌也,避也。《說文》:「諱,忌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三》:「諱,避也。」
[23]而:卻也,反而也。《古書虛字集釋》:「而猶乃也,一為卻之義。」
[24]民:蒼生也,生民也,人民也,人民群眾也。《左氏.成.十三》:「民受天地之中以生。」疏:「民者,人也。」
[25]彌:益也,愈也,更加也。《集韻》:「彌,一曰:益也。」《小爾雅.廣詁》:「彌,益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益,愈也,加甚之辭。」
[26]貧:無財也,貧窮也。《呂氏春秋.季春》:「賜貧窮。」注:「無財曰貧。」
[27]利器:銳利之兵器也,精良的武器也。「民多利器」是因為國家窮兵黷武,造成全民皆兵,所以人民手中就全都有銳利精良的兵器。
[28]邦家:國家也。邦,國也,國家也。《說文》:「邦,國也。」
[29]滋:益也,更加也,蕃殖也,長也。「滋」和「彌」都是「益」,所以意思相近,引申作「更加」。《小爾雅.廣詁》:「滋,益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滋蕃殖也,長也。」
[30]昏:暗也,亂也,混亂黑暗。《說文》:「昏,日冥也。」《書.牧誓》:「昏棄厥肆祀弗答。」傳:「昏,亂也。」
[31]知:智也,智慧也。「人多知」是國家舉用「先知智者」來治國,人民就全都「自以為」擁有豐富的「真理知識」,而出現越來越多「大智慧」的「有知者」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知,謂智慧也,與智同。」
[32]奇物:「邪知邪行、奇邪妖異」的事物也。這是指從「智慧、大智慧」衍生出來的各種「邪知邪行、奇邪妖異」。當一個「有知者」自以為自己擁有「大智慧」足以主導一切,他的上面就面沒有比他還高的「真理、正路」能夠引導他了,他的「智慧」成了他的主人,因此他的「智慧」所能夠創造出來了事物,就沒有任何更的「真理、正路」能夠引導節制了,於是他的「智慧」就逐漸變成了「邪知邪行、奇邪妖異」的源頭。所以人要有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真理、正路」來引導,來規範,才不會受「智慧」的繫縛捆綁,而不知不覺走到「邪知邪行、奇邪妖異」的邪路上去,卻不自知。
[33]滋起:更加興起也。滋,益也,更加也,蕃殖也,長也。起,興也,作也。《廣韻》:「起,興也,作也。」
[34]法物:「儀法」的「典章、器物」也。「禮教法教」中所用的「儀仗祭祀、法令刑罰」等種種「典章、器物」也。「法物」包含了「禮教」用的,和「法教」用的「典章器物」。不同於現代的「禮教」和「法教」是分開的,封建時代「禮教」是「法家」思想的前身,「禮教」走到極端就和「法家」沒有什麼差別,如有差別就是「禮教」注重外表和諧的偽善假象,「法家」則是連外表和諧的假象都不顧了,直接就講法律、權術和勢力的運用。最後演進成「禮為法之表,法為禮之體」,所以封建帝王的統治,是「明禮暗法,內法外禮」交互並用的。「法家」在獨尊儒術之後,其實並沒有消失,而是潛伏到儒家的「禮教」之下,由儒家官僚在背後操作,從此就不明講了,這就是封建禮法的本質。第二十九章,聖師老子說:「上禮為之,而莫之應也,則攘臂而按之!」其中「攘臂而按」是強權暴力的象徵,也可以說是「法家」的源頭。所以封建時代,違禮和違法都是犯罪的,其輕判或重判,都是由統治者來決定的,所以違禮和違法一樣可以是死罪,由這點就可以知道「禮、法」互為表裡的本質,因此本章講的「法物」,是兼具「禮教、法教」的「典章、器物」。
[35]滋章:更加彰顯也,更家具有紋彩也,引申為打造得更加「文彩精美、法式完備」也。滋,益也,更加也,蕃殖也,長也。章,盛也,紋彩也,明也,與彰通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章,盛也,紋彩也,明也,與彰通。」
[36]盜賊:古代稱盗是小偷,賊是劫匪;現代稱盗是劫匪,賊是小偷。古代盗小賊大,現代盜大賊小,古代和現代的意思剛好相反。《老子道德經》是古籍,應遵照古代的意思才正確。盜,陰私自利者也,小偷也。《正字通》:「盜,凡陰私自利者,皆謂之盜。」賊,劫人財物者也。劫匪也。《玉篇》:「賊,劫人也。」
[37]多有:更有也,更加增多也。「多有」的「多」要訓為「益」,所以本章「多、滋、彌」都是「益」,所以二者意思相近,引申作「更加」。至於「多有」的「有」卻要訓為「多」而引申為「足」。所以「多有」就是「更有也,更加增多」也。多:增益也,更增加也。《說文》:「多,緟也。」段注:「緟者,增益也,故為多。」有:多也,足也。《詩.小雅.魚麗》:「君子有酒,旨且有。」集傳:「有,猶多也。」《詩.大雅.公劉》:「爰眾爰有。」箋:「有,財足也。」
[38]是以:所以也,因此也。
[39]之:的也。
[40]言:論述也,議論也這裡指「座右銘」也。言:論述也,議論也。《戰國策.秦策》: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。」注:「言,議也。」
[41]曰:是也,謂也,稱為也,說也,叫作也。《增韻》:「曰,謂也,稱也。」《古書虛字集釋》:「曰,猶是也。」《經傳釋詞》:「曰,猶為也。」
[42]我:己也,己稱也,我們也。《廣韻》:「我,己稱。」
[43]無為:沒有執知妄造也,沒有執著自己所知而強作妄造也,完全順從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無為法」也,柔和的「無為法」也。
[44]而:則也,就也。《經傳釋詞.七》:「而,猶則也。」
[45]自:自動自發也,自然而然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自,自然也,謂不期而然也。」
[46]化:教行也,遷善也。教行於上,而人民遷善於下即為化。也就是說,如果我們能夠施行「無為法」的「不言之教」,則人民就會如春風化雨一般,自然而然移風易俗而向善。《說文》:「化,教行也。」《荀子.不苟》:「神則能化矣。」注:「化,谓遷善也。」
[47]好淨:喜愛聖潔純淨也。好,愛也。《楚辭.九章.惜誦》:「父信纔而不好。」注:「好,愛也。」淨,澄明也,清淨也,清明潔淨也,聖潔純淨也。《梁簡文帝.鏡銘》:「水淨珠明。」《六書故》:「淨,塵垢盡也。」
[48]正:端正也,不傾邪也,與誠通,誠信也。這裡是指「導直端正」。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正,段叚借為誠。」《論語.述而》:「正唯弟子不能學也。」鄭注:「魯讀正為誠。」《易.繫辭下.注》:「貞者,正也。」疏:「正者,體無傾邪也。」
[49]無事:沒有執著自己所知而妄造事端也。「無事」是「無為法」的項目之一。
[50]富:富有也,富足也,盛也,豐饒繁盛也,福也,榮福也,來自於「道、泛生神」之榮寵的福澤也。老子神學不是主張貧窮的神學,而是「富裕樂善主義」,所以老子神學追求富裕,並且協助人民對抗貧窮,也協助人民對抗造成貧窮的統治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富,備也,厚也,盛也,福也。」《論語.顏淵》:「富哉言乎。」集解:「富,盛也。」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富,叚借為福。」《詩.大雅》:「維昔之富,不如時。」傳:「富,福也。」《論語.顏淵》:「富哉言乎。」集解:「富,盛也。」
[51]我欲:我們的欲望需求也。人都會有欲望需求,老子神學也不是禁欲的神學,而是「寡欲樂活主義」,以「寡欲」讓自己「樂活」,所以即使連「聖人、聽祒者」都還是會有「欲望需求」。這裡的「欲」,是指「欲望需求」也。欲:愛也,需求也。《增韻》:「欲,愛也。」
[52]不欲:「不貪愛、不貪得」也。這裡的「欲」,是指「貪」。欲,貪愛也,貪欲也。《說文》:「欲,貪欲也。」《禮記.曲禮上》:「欲不可從。」疏:「心所貪愛為欲。」
[53]樸:樸:素也,質也,純樸也。這裡是指民風、民情「純樸無邪」《說文》:「樸,木素也。」《集韻》:「質,一曰樸也。」《淮南子.精神訓》:「契大渾之樸。」注:「樸,質也。」
[54]聖人欲:聽祒者的「欲望需求」也。
[55]不欲:「不貪愛、不貪得」也。
[56]而:所以也,因此也。
[57]不貴:不看重也,不貪愛也。貴:看重也,愛也,貪愛也,。《國語.晉語七》:「貴貨易土。」注:「貴,重也。」《戰國策.魏策》:「貴合於秦以伐齊。」注:「貴,猶欲也。」《說文》:「欲,貪欲也。」《荀子.正論》:「下安則貴上。」注:「貴,猶愛也。」
[58]難得之貨:忌於獲得的財富也,不應該獲得的財富也。難:忌也,憚也。《釋名.釋言語》:「難,憚也,人所忌憚也。」《戰國策.中山策》:「陰簡難之。」注:「難,謂忌憚也。」得:獲也。《玉篇》:「得,獲也。」之:的也。貨:財富也。《書.洪範》:「一曰:食,二曰:貨。」疏:「貨者,金玉布帛之總名。」葉按:「金玉布帛即財富也。」
[59]學:學習也,作學問也。這裡是指從事學習「知識、技能」的「求學工作」也。《廣雅.釋詁三》:「學,效也。」
[60]不學:不盲從盲隨也。這個「學」和第十九章「絕學無憂」的「學」一樣,是指「盲從盲隨」。
[61]而:所以也,因此也。
[62]復:伏也,除也,免除也。《史記.樂書》:「復亂以飾歸。」注:「正義曰:復者,伏也。」《正韻》:「復,除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復,免除也。」
[63]眾人:一般人也。
[64]之:的也。
[65]所:指事之詞,指「過」。《經傳釋詞.九》:「所者指事之詞,若視其所以,觀其所由之屬是也。常語也。」
[66]過:失也,誤也,謬也,非也。《廣雅.釋詁三》:「過,誤也。」《戰國策.齊策》:「君之謀過矣。」注:「過,失也。」《戰國策.秦策》:「王之料天下過矣。」注:「過,謬也。」《淮南子.脩務訓》:「所以論之過。」注:「過,非也。」
[67]能:可也,可以也,能夠也。《經傳釋詞補》:「能,可也。」
[68]輔:助也,正也,扶也,輔佐也。這裡的「輔」和現代學校教育中老師在上,「輔導」在下學生的「輔」意思不同,這裡的「輔」是以下輔上,也就是在下者從旁扶持佐助在上者。《廣雅.釋詁二》:「輔,助也。」《呂氏春秋.重言》:「有輔王室之固。」注:「輔,正也。」《增韻》:「輔,扶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輔,佐也。」
[69]萬物:在這裡的意思是限定於指「一切眾人」,而不是指「一切名物」。
[70]之:歸也,至也,往也,到也。《古書虛字集釋》:「之,猶歸也。」《孟子.萬章》:「夫然後之中國,踐天子位焉。」《文選.陸機答賈淵詩.注》引作「夫然後歸中國。」《古書虛字集釋》:「之,至也。」《孟子.滕文公》:「自楚之滕。」《文言文虛詞大詞典》:「之,往;前往。」《文言文虛詞大詞典》:「之,至;到;直到。」
[71]自然:自宜也,自在也;這裡的「自然」是指具足自成,沒有絲毫勞苦造作而自得其宜,不是第二十四章:「道法自然。」的渾然自成的「自然」。「自宜」是「自得其宜」,就是「自在幸福」,依現今客家話之通行文義,譯為「自由幸福、自由自在」。請參考第十七章:「成功遂事,而百姓謂:我自然!」
[72]而:卻也。《古書虛字集釋》:「而猶乃也,一為卻之義。」
[73]弗敢:不敢也。不膽敢也,不勇於冒犯也。弗,不也。敢,犯也,勇也。《廣雅.釋詁二》:「敢,勇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四》:「敢,犯也。」
[74]為:作他,作為也,造也,施也。這裡「為」是指「有為」也,就是使用「執知妄造」的「有為法」也。《爾雅.釋言》:「作,造、為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三》:「為,施也。」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