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

老子道德經ㆍ金山神學版ㆍ第五十八章ㆍ知者弗言章

 
【老子道德經金山神學版第五十八章知者弗言章】
【玄同論】:
先論明道者不可能用名言講述道;次論要將講述道的名言加以批判消減才能人人同道;結論唯有不以名言講述道,世界才會無親疏利害而和平。
第五八章
第一句
知者[1]弗言[2]
那「獨立唯一、自有永有、至高無上」的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純粹「沒有名」,又「圓全不可分割」;所以那透過「道性」之「直證」,而認識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的人,他絕對無法透過那具有「正反衝突、矛盾對立」特性的「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」,將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的「本體狀態」,「肯定」地講述出來;
第五八章
第二句
言者弗知[3]
那「獨立唯一、自有永有、至高無上」的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純粹「沒有名」,又「圓全不可分割」;所以那透過具有「正反衝突、矛盾對立」特性的「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」;將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的「本體狀態」,「肯定」地講述出來的人,他絕對不認識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。意思是說,所有對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的「本體狀態」,諸如「名字、形象、性別、動作、語言、衣著、居所、…」所作的描述,絕對都是「假偽不實」的。
第五八章
第三句
塞其閱[4]
因此,我們要「堵塞、阻絕」那「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」的「滋長繁衍穴」,以免那「言者」用來講述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的「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」,錯亂失控地盲目衍生,
第五八章
第四句
閉其門[5]
我們要「封閉、隔絕」那「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」的「出入散播門」,以免那「言者」用來講述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的「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」,錯亂失控地「盲目擴散」,
第五八章
第五句
和其光[6]
其次,我們還要用「感性經驗」,來「對應觀察」那「言者」用來講述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的「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」之中,被他們刻意製造出來的「偽飾光澤」,
第五八章
第六句
同其塵[7]
我們還要用「感性經驗」,來「會同觀察」那「言者」用來講述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的「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」之中,被他們刻意製造出來的「掩飾污跡」,
第五八章
第七句
銼其銳[8]
最後,我們更要用「理性分析」,來「批判折除」那「言者」用來講述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的「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」之中,所形成的各種「不順序、不合邏輯」的「芒刺圖象」,
第五八章
第八句
解其紛[9]
我們更要用「理性分析」,來「批判解消」那「言者」用來講述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的「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」之中,所形成的各種「繁雜混亂、紛紛攘攘」的「紛擾圖象」,
第五八章
第九句
是謂[10]:「玄同[11]。」
這就是:「人人都不用『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』來講述『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』,而形成的『超越認知』的『人人同道』。」也就是說,只要人人都知道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是「純粹無名」,世界上就不會出現不同名字的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,也不會出現對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的「本體狀態」,所作的諸如「名字、形象、性別、動作、語言、衣著、居所、」等一切「具體有形」的,各種「不同的、差異的」的「名言描述」,而造成世人對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,在「認知」上形成「四分五裂」的概念,進而造成「人」與「人」之間的「分割分裂」。
第五八章
第十句
[12],不可得而親[13]
如此,那「有知者」就無法「取得」那「用『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』所講述的『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』」,來作為「親疏」的判定,而對那「聽信、信仰、追隨」他那「有名之神」的人,有「親近親寵」的「差別偏待」,
第五八章
第十一句
[14]不可得而疏[15]
那「有知者」就無法「取得」那「用『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』所講述的『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』」,來作為「親疏」的判定,而對那「不聽信、不信仰、不追隨」他那「有名之神」的人,有「疏離疏遠」的「差別偏待」;
第五八章
第十二句
不可得而利[16]
那「有知者」就無法「取得」那「用『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』所講述的『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』」,來作為「利害」的判定,而對那「聽信、信仰、追隨」他那「有名之神」的人,有「悅愛利養」的「差別偏待」,
第五八章
第十三句
亦不可得而害[17]
那「有知者」也無法「取得」那「用『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』所講述的『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』」,來作為「利害」的判定,而對那「不聽信、不信仰、不追隨」他那「有名之神」的人,有「傷害殘害」的「差別偏待」;
第五八章
第十四句
不可得而貴[18]
那「有知者」就無法「取得」那「用『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』所講述的『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』」,作為「貴賤」的判定,而對那「聽信、信仰、追隨」他那「有名之神」的人,有「看重偏愛」的「差別偏待」,
第五八章
第十五句
亦不可得而賤[19]
那「有知者」也無法「取得」那「用『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』所講述的『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』」,作為「貴賤」的判定,而對那「不聽信、不信仰、不追隨」他那「有名之神」的人,有「輕賤鄙棄」的「差別偏待」。
第五八章
第十六句
[20],為天下貴[21]
因此,在人人都不用「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」,來講述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,而形成「超越認知的人人同道」之下;那「有知者」就無法拿著自己用「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」來講述的『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,來作出劃分「親疏、利害、貴賤」的「差別偏待」。這樣世人就不會因為對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,在「認知」上形成「四分五裂」的概念,進而造成「人」與「人」之間的分裂。所以說,人人都不用「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」講述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,所形成的「超越認知的人人同道」,是人世之間最「珍貴重要」的「寶物」。
       
 

 
 

 

[1]知者:這裡是指,認識那位「獨立唯一、自有永有、至高無上」的「至上神」的人也。在這裡聖師老子刻意不寫出「道」這個字來,因為聖師老子自己根本不認為「道」是那位「獨立唯一、自有永有、至高無上」的「神」的真實名字,這點他在平日已經講得很清楚了。所以聖師老子在這裡的講話態度,只是給一個暗示,僅是給一個語言停的暗示,讓你明白,他講的就是那位「獨立唯一、自有永有、至高無上」的「道、泛生神」。聖師老子甚至不伸出一根指頭,來指向天上,以免你誤以為他講的「至上神」,是在他的手指頭上;甚至你也可能在取笑那誤以為「至上神」在手指上的人的同時,自己卻自以為聰明地,誤以為聖師老子所講的那位「獨立唯一、自有永有、至高無上」的「至上神」,是住在他所指向的雲端天空之上。所以老子在這裡只給一個暗示,給那些真正能夠理解的人明白,所以他沒有寫「知道者弗言,言道者弗知」,而只寫「知者弗言,言者弗知」。
[2]弗言:不能用「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」來講述也,無法用「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」來講述也。弗,不也。言:名言也,「名字、語言」也。「言」本意是「言語」,但「言語」是由組合的「名」來闡述。「名」就是「字」,《周禮.春官.外史.掌達書名于四方.注》:「古曰名,今曰字。」,以老子神學來說,「名」用手寫出來就是「字」,「名」用嘴巴說出來就是「言」,所以「字」是「名字」,「言」是「名言」;「字」和「言」都本於「名」,所以《老子道德經》的「無名」,和「不言」,是以同樣的知識論所建立起來的,因此聖師老子才會不斷地要我們對「名、言」進行「塞閉銼解」的分析批判。第五十三章講「塞其閱,閉其門」是針對「有」這個「名」進行「塞閉」,而本章講「塞其閱,閉其門」是針對「言」進行「塞閉」,這兩章在老子神學的知識論中,有實踐的重要意義。
[3]言者弗知:那透過具有「正反衝突、矛盾對立」特性的「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」;將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的「本體狀態」,「肯定」地講述出來的人,他絕對不認識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也。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是「視之而弗見,聽之而弗聞,抿之而弗得」,所以是無法透「過感官經」而驗認識的,只能透過「道性」直證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的存在,對於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的「本體狀態」仍然是無法形成任何知識的,再者「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」具有「正反衝突、矛盾對立」特性,也根本無法講述那「圓全不可分割」的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,所以世界上根本不可能有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的諸如「名字、形象、性別、動作、語言、衣著、居所、…」的知識。但是現在如果有人能夠用「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」,肯定而清楚地說出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的「名字、形象、性別、動作、語言、衣著、居所、…」的知識,那麼這個知識,必然是「假偽」的。所以聖師老子才會說「言者弗知」,意思是那些肯定而清楚地說出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的「名字、形象、性別、動作、語言、衣著、居所、…」的知識的人,其實他們根本不認識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,因為如果他們認識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,就會知道自己根本就不會有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的「名字、形象、性別、動作、語言、衣著、居所、…」的任何知識。
[4]塞其閱:「堵塞、阻絕」那「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」的「滋長繁衍穴」也。塞:絕也,斷也,閉也,堵塞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塞,絕也,斷也,閉也,堵塞也。」其,彼也,指「有」也。閱,穴也。《說文.閱.段注》:「古叚閱為穴。詩蜉蝣,掘閱。傳曰,掘閱,容閱也,閱即穴。」
[5]閉其門:「封閉、隔絕」那「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」的「出入散播門」也。閉,絕也,掩也,密閉也,封閉也。《素問.至真要大論》:「瘕水閉。」注:「閉,絕也。」《廣韻》:「閉,掩也。」《素問.舉痛論》:「寒則腠理閉。」注:「閉,謂密閉。」其,彼也,指「有」也。門,大門也。《玉篇》:「門,人所出入也。」
[6]和其光:用「感性經驗」,來「對應觀察」那「言者」用來講述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的「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」之中,被他們刻意製造出來的「偽飾光澤」也。和:相應也,對應也。我們要觀察一件事物,必須要先去對應這件事物,才能正確觀察。如果不去對應這個事物,就等於沒有接觸到這個事物,就不能正確觀察了,這就是為什麼要用「和」去「對應」那「言者」所講的的原因。《說文》:「和,相應也。」其,彼也,指那「言者」用來講述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的諸如「名字、形象、性別、動作、語言、衣著、居所、…」的各種「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」和知識也。光,色澤也,光澤也,華飾也。華飾的光澤也,這裡是指那「言者」用來講述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的諸如「名字、形象、性別、動作、語言、衣著、居所、…」的各種「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」和知識,它們的外表往往都有很多華麗裝飾的「美言」,這些「美言」發出美麗的光澤,讓你看不清它們內部的「假偽不實」,所以我們要「對應觀察」它們,以找出它們「假偽不實」的真象,而將它們從內部揭發出來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光,色澤也。」《尚書中候》:「榮光出河。」注:「榮光,五色也。」《郭璞.山海經海內南經圖讚,文玉玗琪樹》:「玉光爭換,彩艷火寵。」葉按:「玉光,玉之光澤也。」《潘岳.笙賦》:「光妓儼其階列。」注:「善曰:光,華飾也。
[7]同其塵:用「感性經驗」,來「會同觀察」那「言者」用來講述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的「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」之中,被他們刻意製造出來的「掩飾污跡」也。這裡的「同其塵」和「和其光」一樣都是用「感性經驗」去深入「觀察」那「言者」用來講述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的諸如「名字、形象、性別、動作、語言、衣著、居所、…」的各種「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」和知識,以找出它們「假偽不實」的真象,而將它們從內部揭發出來。由於那些「言者」自知其言「假偽不實」,所以他們除了會刻意製造「偽飾」的「光澤」,來惑人耳目之外,當他們一旦不小心露出破綻,就會拿些像塵土一般渾濁不清的語言,來遮掩自己的破綻,甚至會向揭發他們的人丟出言語的泥巴,以混淆事實真象,讓人看不清他們的「假偽不實」。所以我們在揭發那些「言者」的「假偽不實」論述時,也一定會沾到很多他們丟出的塵土泥巴,這就是「同其塵」。所以無論是被「言者」的「偽飾光澤」所眩目,還是被「言者」的「掩飾污跡」所沾染,都是從事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的事工必須承受的職業傷害,如果不是如此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就不會給我們這一生如此豐盛的額外賞賜了。所以「和其光、同其塵」所承受的傷害,比起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額外的豐盛賞賜,以及將來所能獲得的永生生命,這些傷害根本是微不足道的。同,合會也,相應也。「同其塵」和「和其光」的「同」和「和」都是「相應」的意思,只是用字不同而已。《說文》:「同,合會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同,相應也。」《國語.周語下》:「然後可同也。」注:「同,謂神人相應。」其,彼也,指那「言者」用來講述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的諸如「名字、形象、性別、動作、語言、衣著、居所、…」的各種「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」和知識也。塵,土也,跡也,非真性者之稱也。《左氏.昭.三》:「湫隘囂塵。」注:「塵,土也。」《後漢書、陳寔傳贊》:「二方承則,八慈繼塵。」葉按:「繼塵,繼跡也。」
[8]銼其銳:用「理性分析」,來「批判折除」那「言者」用來講述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的「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」之中,所形成的各種「不順序、不合邏輯」的「芒刺圖象」也。「言者」在講述「假偽不實」的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的諸如「名字、形象、性別、動作、語言、衣著、居所、…」的各種「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」和知識時,由於基於無信不實,所以他們的語言中,必會出現尖銳突出,而明顯不合於邏輯與真理正路者,此時我們便可就這些尖銳突出之處,用「理性分析」,來「批判折除」它們,使它們斷滅。銼,折也,摧也。「銼」是指「批判折除」的工作。《字彙》:「銼,與挫同,折也,摧也。」其,彼也,祂也,指「言者」所講述的「假偽不實」的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的諸如「名字、形象、性別、動作、語言、衣著、居所、…」的各種「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」和知識也。銳,芒也,芒刺也。草端為芒,木芒為刺,謂草木之刺如針也。這裡是指「言者」所講述的「假偽不實」的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的諸如「名字、形象、性別、動作、語言、衣著、居所、…」的各種「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」和知識中,尖銳突出,而明顯不合於邏輯與真理正路者。《說文》:「銳;芒也。」
[9]解其紛:用「理性分析」,來「批判解消」那「言者」用來講述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的「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」之中,所形成的各種「繁雜混亂、紛紛攘攘」的「紛擾圖象」也。「言者」在講述「假偽不實」的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的諸如「名字、形象、性別、動作、語言、衣著、居所、…」的各種「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」和知識時,由於基於無信不實,所以他們的語言中,必會出現許多錯綜複雜,紛擾混亂,如荒野漫生之雜草一般,使人一時難以破解清除之處,此時我們更要充實自己的知識,並且用「理性分析」逐一加以「批判解消」,而把它們徹底清除乾淨。解,判也,散也,釋也;解消也。「解」是指分「析解消的工作」。《說文》:「解,判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三》:「解,散也。」《玉篇》:「解,釋也。」其,彼也,祂也,指「言者」所講述的「假偽不實」的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的諸如「名字、形象、性別、動作、語言、衣著、居所、…」的各種「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」和知識也。
紛,亂也,紛亂也。這裡是講「言者」在講述「假偽不實」的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的諸如「名字、形象、性別、動作、語言、衣著、居所、…」的各種「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」和知識時,由於基於無信不實,所以他們的語言中,必會出現許多錯綜複雜,紛擾混亂,如荒野漫生之雜草一般,使人一時難以破解清除之處。《廣雅.釋詁三》:「紛,亂也。」
[10]是謂:此為也,這是也,這就是也。是:此也。謂:為也,是也。
[11]玄同:「超越認知」的「人人同道」也。人人都不用「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」來講述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,而形成的「超越認知」的「人人同道」也。「玄同」就是人人都不用「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」來講述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,如此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就沒有「名字」,對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也沒有諸如「名字、形象、性別、動作、語言、衣著、居所、…」的所有相關論述和知識,如此全世界人類的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就全都建立在「超越認知」的基礎上,因而全世界人類的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都全都一模一樣,而毫無差別了。這裡也意味著原本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就只有一位,但是由於各地方的人,分別用「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」為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取了不同的名字,又不斷用「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」為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添加了各式各樣的「名字、形象、性別、動作、語言、衣著、居所、…」等相關論述和知識,所以那真正的「獨立唯一、自有永有、至高無上」的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,就被這些「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」遮蔽住了,人們所信仰的已經不再是那真正的「獨立唯一、自有永有、至高無上」的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,而是信仰那些「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」,所以就造成全世界一人種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,人人都只信自己用「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」所建立出來的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,也只愛和自己有相同信仰的人,所以世界就分裂了。所以要讓人類重新團結,重新相愛,一定要讓大家都理解,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是「超越認知」,因此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不能有名字,也不能有各式各樣的「名字、形象、性別、動作、語言、衣著、居所、…」的論述,如此才能以「超越認知」為基礎,而達到「人人同道」,而彼此相親相愛。
[12]故:因此也,所以也。
[13]不可得而親:無法「取得」那「用『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』所講述的『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』」,來作為「親疏」的判定,而對那「聽信、信仰、追隨」他那「有名之神」的人,有「親寵」的「差別偏待」也。不可得,無法取得也。「有知者」無法取得,是因為全世界人類都知道那真正的「獨立唯一、自有永有、至高無上」的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,是「超越認知」,所以沒有「名字」,而世人對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也不會有諸如「名字、形象、性別、動作、語言、衣著、居所、…」的所有相關論述和知識,所以「有知者」無法取得這些論述和知識,也無法利用這些知識。不可,無法也,不能也。可,能也。《古書虛字集釋》:「可,猶能也。」得而,得以也,取得而用來也。得,取也,取得也,這裡是指取得那「言者」用「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」為「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」添加的「名字、形象、性別、動作、語言、衣著、居所、…」等相關論述和知識也。而,以也,用來也,拿來也。《經傳釋詞.七》:「而,猶以也。」親:近也;引申為「親近親寵」也。《廣雅.釋詁三》:「親,近也。」《呂氏春秋.貴信》:「不能相親。」注:「親,比也。」《釋名.釋親屬》:「親,襯也;言相隱襯也。」《集韻》:「親,婚姻相謂為親,或作儭。」
[14]亦:猶也,尚也,還是也,「也」也。《古書虛字集釋》:「亦,猶『猶』也,尚也。」
[15]不可得而疏:無法「取得」那「用『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』所講述的『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』」,來作為「親疏」的判定,而對那「不聽信、不信仰、不追隨」他那「有名之神」的人,有「疏離」的「差別偏待」也。疏,賤之也,不親近也,疏遠也;引申為「疏離疏遠」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疏,不親近,疏遠,賤之也。」《文選.楊雄.長楊賦》:「賤瑇瑁而疏珠璣。」注:「善曰:廣雅云,疏亦賤也。」
[16]不可得而利:無法「取得」那「用『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』所講述的『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』」,來作為「利害」的判定,而對那「聽信、信仰、追隨」他那「有名之神」的人,有「利益」的「差別偏待」也。利,悅愛之也,益也,養也;引申為「悅愛利養」也。《荀子.正君》:「不利傳辟者之辭。」楊倞注:「利,悅愛之也。」《荀子.榮辱》:「以治情則利。」楊倞注:「利,益也。」《儀禮.特牲饋食禮》:「利洗散獻于尸。」疏:「利,猶養也。」
[17]不可得而害:無法「取得」那「用『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』所講述的『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』」,來作為「利害」的判定,而對那「不聽信、不信仰、不追隨」他那「有名之神」的人,有「陷害傷害」的「差別偏待」也。害,傷也,割也,殘也;引申為「傷害殘害」也。《說文》:「害,傷也。」《廣雅.釋言》:「害,割也。」《增韻》:「害,殘也。」
[18]不可得而貴:無法「取得」那「用『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』所講述的『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』」,作為「貴賤」的判定,而對那「聽信、信仰、追隨」他那「有名之神」的人,有「看重偏愛」的「差別偏待」也。貴,重也,看重也,尊也,愛也;引申為「看重偏愛」也。《國語.晉語七》:「貴貨易土。」注:「貴,重也。」《廣雅.釋言》:「貴,尊也。」《廣韻》:「貴,尊也。」《荀子.正論》:「下安則貴上。」注:「貴,猶愛也。」
[19]不可得而賤:無法「取得」那「用『名言(名字、語言)』所講述的『道、泛生神、上帝』」,作為「貴賤」的判定,而對那「不聽信、不信仰、不追隨」他那「有名之神」的人,有「輕賤鄙棄」的「差別偏待」也。賤:卑也,低賤也。《釋名、釋言語》:「賤,踐也;卑下見踐履也。」賤,輕也,惡也,厭惡也,棄而不用也,廢也;引申為「輕賤鄙棄」也。《正字通》:「賤,輕也。」《荀子.正論》:「下危則賤上。」注:「賤,猶惡也。」《禮記.樂記》:「是以君子賤之也。」疏:「謂棄而不用也。」《太玄經.玄》:「已用則賤。」注:「賤,謂廢也。」
[20]故:因此也,所以也。
[21]為天下貴:是人世之間最「珍貴重要」的「寶物」也。為,是也。《助字略辨》:「為,是也。」天下,世界也,世界人類也。貴,珍貴也,貴重也,重要也;引申為「珍貴重要」也。《國語.晉語七》:「貴貨易土。」注:「貴,重也。」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