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

老子道德經ㆍ金山神學版ㆍ第七十九章ㆍ天之道章

 
【老子道德經金山神學版第七十九章天之道章】
【捐獻布施論】:
先論道如張弓損有餘而益不足;次論有道者雖有餘仍能獲得上天額外賞賜;結論聖人透過分享而得更多,他不居功並非沽名釣譽。
第七九章
第一句
天之道[1]
那「天之道」,「天」在這裡的意思是限定於指「自有永有、至高無上」,而不是指「上天」;「天之道」也就是說,那「自有永有、至高無上」的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行得通的正路」,
第七九章
第二句
[2]張弓[3][4]也!
就像在「拉開弓」,對準目標「射箭」的時候,那「射手」調整「射角和射程」的「均衡原則」一樣啊!
第七九章
第三句
高者[5]抑之[6]
那「自有永有、至高無上」的「道、泛生神」,必將「尊高者」降卑;這就像在射箭的時候,「射角」舉得「太高」的時候,射手就會壓低「射角」;
第七九章
第四句
下者[7]舉之[8]
那「自有永有、至高無上」的「道、泛生神」,必將「卑下者」高舉;這就像在射箭的時候,「射角」壓得「太低」的時候,射手就會舉高「射角」。
第七九章
第五句
有餘者[9]損之[10]
那「自有永有、至高無上」的「道、泛生神」,必將「過多者」減少;這就像在射箭的時候,「射程」補成「過遠」的時候,射手就會減少「射程」;
第七九章
第六句
不足者[11]補之[12]
那「自有永有、至高無上」的「道、泛生神」,必將「不足者」補足;這就像在射箭的時候,「射程」減成「不夠遠」的時候,射手就會增補「射程」。
第七九章
第七句
[13],天之道[14]
因此,那「天之道」,「天」在這裡的意思是限定於指「自有永有、至高無上」,而不是指「上天」;「天之道」也就是說,那「自有永有、至高無上」的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行得通的正路」,就像在射箭的時候,那射手調整「射角和射程」的「均衡原則」一樣,
第七九章
第八句
損有餘[15][16]益不足[17]
就是減少那「豐足盈餘」的,而用來「補助」那「不夠用」的。
第七九章
第九句
人之道[18],則[19]不然[20]
但是,那人類用自己的「知識」與「智慧」的「有為法」,而「執知妄造」出來的「人之道」;這「人之道」,也就是那「有知者」用「人工製造」出來的「人造道理」;這「人造道理」就完全不是像「自有永有、至高無上」的「天之道」這個樣子;
第七九章
第十句
損不足[21][22]奉有餘[23]
這「人造道理」的「人之道」,是「完全失衡」地「剝削」那大多數「不夠用」的人,用來「供養」那極少數「豐足盈餘」的人。
第七九章
第十一句
孰能[24]有餘[25]
那麼,在這個世界上,究竟會有什麼樣的人,他能夠自身已經「豐足盈餘」,而且絲毫「沒有不夠用」,
第七九章
第十二句
[26]有以[27][28][29][30]天者[31]乎?
卻有足夠條件,「特別地、例外地」從「上天」那裡,獲得那「道、泛生神」這位「自有永有者、至高無上者」,祂「額外賞賜」的「富貴福祿」呢?
第七九章
第十三句
[32]有道[33][34]
當然就只有那全心順從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有道者」,才能夠在自身已經「豐足盈餘」,而且絲毫「沒有不夠用」的情況下;卻又可以「特別地、例外地」從「上天」那裡,獲得那「道、泛生神」這位「自有永有者、至高無上者」,祂「額外賞賜」的「富貴福祿」!
第七九章
第十四句
●聖人無積[35]
所以,那「有道」的「聽祒者」,他從來沒有「為了自己」,去「積聚」任何財物,
(本節●原屬第六十九章)
第七九章
第十五句
●既[36][37]為人[38]己愈有[39]
他還將自己所擁有的「財物」,「竭盡所能」地「濟助、救助」那「貧困不足」的人;他也因此能夠獲取那「道、泛生神」,祂「額外」所「賞賜供給」的「富貴福報」,反而變得「更豐足」,
第七九章
第十六句
●既[40][41]予人[42]己愈多[43]
他還將自己所擁有的「財物」,「竭盡所能」地「捐獻、布施」,給那「貧困不足」的人,他也因此能夠獲取「道、泛生神」,祂「額外」所「賞賜供給」的「富貴福報」,反而變得「更豐厚」。
第七九章
第十七句
是以[44],聖人為[45][46]弗有[47]也;
所以,那「聽祒者」,他「竭盡所能」地「濟助、救助」和「捐獻、布施」給「貧困不足」的人,因此「達成」了「濟世事業」;他又將一切「成功與榮耀」,全部都歸於「道、泛生神」,他自己絲毫不「佔有」那「濟世事業」的「成功與榮耀」;
第七九章
第十八句
成功[48][49]弗居[50]也;
那「聽祒者」,他「竭盡所能」地「濟助、救助」和「捐獻、布施」給「貧困不足」的人,因此「完成」了「利民功業」;他又將一切「成功與榮耀」,全部都歸於「道、泛生神」,他自己絲毫不「留戀」那「利民的功業」的「成功與榮耀」。
第七九章
第十九句
若此[51]
那「聽祒者」像這樣「竭盡所能」而「無私無我」地「濟助救助、捐獻布施」,又不求取任何「回報」,
第七九章
第二十句
[52]不欲[53]現賢[54]也!
這是因為那「聽祒者」的「協助濟助、捐獻布施」,純粹是為了彰顯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榮耀」,他絕不是要為自己「沽名釣譽」,而「突顯」自己是一個很「賢能」的「善心人士」,而用「功利主義心態」向「道、泛生神」進行「邀功對價」,以求獲取「道、泛生神」那「更豐足、更豐厚」的「額外」的「富貴福報」啊!
第七九章
錯簡一
○天下莫柔弱於水;
(本節○為錯簡,移至第七十三章)
第七九章
錯簡二
○而攻堅強者,
第七九章
錯簡三
○莫之能勝也;
第七九章
錯簡四
○以其無以易之。
第七九章
錯簡五
○水之勝剛,
第七九章
錯簡六
○弱之勝強;
第七九章
錯簡七
○天下莫弗知,
第七九章
錯簡八
○而莫能行也。
       
 

 
 

 

[1]天之道:「自有永有、至高無上」的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行得通的正路」也。詳細說明請參考第一章:「道」。
[2]猶:如也,似也,若也,像也。指天地之間的空間供給原理像風箱。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猶,叚借為似。」《廣韻》:「猶,似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猶,若也,與似、若同。」
[3]張弓:「拉開弓」,對準目標「射箭」也。《漢書.酷吏傳.嚴延年》:「(盜賊)浸浸日多,道路張弓拔刃,然後敢行,其亂如此。」葉按:「張弓,拉開弓以射箭也。」張,開也。《廣雅.釋詁二》:「張,開也。」
[4]者:指事之詞,這裡指「張弓」這件事。
[5]高者高者:射角舉得太高也。本章「高者、下者」是指射箭時的「射角」太高或太低。「有餘者、不足者」則是指射箭時的「射程」太遠或太近。高:上也,低之反。《廣韻》:「高,上也。」者,指事之詞,這裡指「高」。
[6]抑之:壓低「射角」也。「高者抑之」神學上是指「道、泛生神」,必將「尊高者」降卑。抑,按也,按下也,這裡引申為壓下、壓低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抑,按也。」之,指高者。
[7]下者:射角壓得太低也。下:低也,高之反。《說文新附》:「低,下也。」《字彙》:「低,高之反也。」者,指事之詞,這裡指「下」。
[8]舉之:舉高「射角」也。「下者舉之」神學上是指「道、泛生神」,必將「卑下者」高舉。
舉,揚也,起也,這裡引申為舉高、舉起也。《韻會》:「舉,揚也。」《國語.晉語五》:「舉而從之。」注:「舉,起也。」之,指下者。
[9]有餘者:射程補成過遠的也。有餘,多餘也,豐足盈餘也。有,多也,足也。《詩.小雅.魚麗》:「君子有酒,旨且有。」集傳:「有,猶多也。」《詩.大雅.公劉》:「爰眾爰有。」箋:「有,財足也。」餘,多也,多餘也。《荀子.國富》:「不求其餘。」注:「餘,謂過度。」《呂氏春秋.辯士》:「無使有餘。」注:「餘,猶多也。」者,指事之詞,這裡指「有餘」。
[10]損之:減少「射程」也。「有餘者損之」神學上是指「道、泛生神」,必將「過多者」減少也。損,減也,減少也。《說文》:「損,減也。」《荀子.大略》:「益上之譽,而損下之憂。」注:「損,減也。」《淮南子.本經訓》:「取焉而不損。」注:「損,減也。」之,指有餘者。
[11]不足者:射程減成不夠遠的也。不足,不夠也,不充足也。足,滿也,充足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足,滿也,充足也。」者,指事之詞,這裡指「不足」。
[12]補之:增補「射程」也。「不足者補之」神學上是指「道、泛生神」,必將「不足者」補足也。補,充也,補充也,補滿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補,充也。」《廣顥》:「充,滿也。」
[13]故:因此也,所以也。
[14]天之道:「自有永有、至高無上」的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行得通的正路」也。
[15]損有餘:減少「富足盈餘」的也。損,減也,減少也。有餘有,多餘也,豐足盈餘也。有,多也,足也。餘,多也,多餘也。《荀子.國富》:「不求其餘。」注:「餘,謂過度。」《呂氏春秋.辯士》:「無使有餘。」注:「餘,猶多也。」
[16]而:以也,用也,用來也。《經傳釋詞.七》:「而,猶以也。」
[17]益不足:補助不足的也。益,饒也,增也,加也。《說文》:「益,饒也。」《廣韻》:「益,增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》:「益,加也。」不足,不夠也,不充足也。
[18]人之道:「人之道」有兩義:1.一般人所思所行的「道理、道路」也。2.「人工製造」出來的「人造道理」也。「人之道」這兩義,雖略有差別,卻都同是「人造道理」。要辨認「人之道」非常簡單,凡是提到「道」這個字,卻不是指「道、泛生神」,又不是大自然的「天、地」所遵法的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真理、正路」,就是「人之道」。也就是「泛生神、天、地」三者之外的「道」,全都是「人之道」。老子神學中「泛生神、天、地」三者都可以稱為「大」,「天、地」因為完全奉行「泛生神」,完全沒有個人的意志,所以「天道、地道」的「道」可以完全代表「道、泛生神」。除此之外,其他一切萬物包括人在內,只要有個體意志或個人意志的,都不能稱為「大」,凡是不能稱為「大」的人,所製造出來的「道」,都不能保證會百分之百遵法「道、泛生神」,所以全都是「人之道」。譬如我們常見的「佛道、儒道、耶道、師道、黑道、白道」這些由人所建構的「道」,所指的都不是「道、泛生神」,也不是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真理、正路」,有些甚至根本只是「話、話語、言論」。所以這些由人所建構的「道」,在老子神學中,都一律視為「人之道」。即使有些宣稱是「天道、地道」的,如果他所謂的「天道、地道」,並不徹底順服遵法「道、泛生神」,而是遵法其他神,或僅只於崇拜大自然,這個「天道、地道」也同是出於人的知見,而不是出於「道、泛生神」,所以同樣也是「人之道」。甚至有說他的「道」也是「自有永有、至高無上」的「唯一神」,但卻不是「泛生神」,而是「創造神」或其他形式的神,這對老子神學而言,也同樣是列為「人之道」。
[19]則:用於判斷句表示肯定,「就」也。
[20]不然:不是也。然,是也,正確也。《論語.雍也》:「雍之言然。」葉按:「然,是也,正確也。」
[21]損不足:減少那「不足夠」的人也,剝削那「不夠」的人也。損,減也,減少也,這裡講的其實是「剝削」也。不足,不夠也,不充足也。
[22]而:以也,用也,用來也。《經傳釋詞.七》:「而,猶以也。」
[23]奉有餘:供養那「豐足盈餘」的人也。奉,獻也,養也。《廣雅.釋言》:「奉,獻也。」《左氏.昭.六》:「奉之以仁。」注:「奉,養也。」餘:多也,多餘也。《呂氏春秋.辯士》:「無使有餘。」注:「餘,猶多也。」
[24]孰能:誰能也,誰可以也,什麼樣的人可以也。本章「孰能有餘,而有以取奉於天者乎?唯有道者。」在汎神論神學中,是非常重要的觀點。因為一般人會以「公平」的觀點來看待「道、泛生神」的生養,而誤以為由於「道、泛生神」是絕對「公平」地對待萬物,所以祂是不會「特別地、例外地」給予某些人「額外賞賜」。但聖師老子卻不認為如此,聖師老子反而認為給予某些人「特別地、例外地」的「額外賞賜」才是真正的「公平」,尤其是那些順從「道、泛生神」而「濟助救助、捐獻布施」的人,「道、泛生神」更會因為他們的「犧牲奉獻」,而給予比他們原來所擁有的還要「更豐足、更豐厚」的「額外賞賜」,這些「額外賞賜」,是那些不肯「濟助救助、捐獻布施」的人絕對得不到的。所以顯然聖師老子並不認為,世界一定要在一個「平均分配」的狀態下成立,而是看誰的「犧牲奉獻」多,誰就應該獲得更多,這才是一種「付出才有收穫,犧牲才有獎賞」的公平概念,如果不是這樣,反而是不公平的。聖師老子在本章最後特別提出「聖人為而弗有也;成功而弗居也;若此,其不欲現賢也!」的補充說明。這個說明清楚指出「付出才有收穫,犧牲才有獎賞」絕不能是功利的,更不是對價而可以交換得來的;如果你不是以無條件並且不求回報的心,去「濟助救助、捐獻布施」,而是想借著「濟助救助、捐獻布施」,來換取「道、泛生神」更多的「額外賞賜」,這是功利主義的「有為法」,功利主義的「有為法」,是絕對得不到「道、泛生神」絲毫「額外賞賜」的,所以如果有人為了「更豐足、更豐厚」的「額外賞賜」,才來接近「道、泛生神」,才去「濟助救助、捐獻布施」,這種功利主義的人,是永得不到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額外賞賜」的,所以說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額外賞賜」,絕不是「功利心、對價心」可以交換得來的。孰,誰也。《說文.孰.段注》:「熟與誰雙聲,故一曰誰也。」能,可也,可以也,能夠也。《經傳釋詞補》:「能,可也。」
[25]有餘:多餘也,豐足盈餘也。餘:多也,多餘也。《呂氏春秋.辯士》:「無使有餘。」注:「餘,猶多也。」
[26]而:卻也。《古書虛字集釋》:「而猶乃也,一為卻之義。」
[27]有以:有由也,有原由也,有條件也。以:猶由也。《經傳釋詞.一》:「以,猶由也」。
[28]取:獲也,獲得也。《集韻》:「取,獲也。」
[29]奉:祿也;這裡指「道、泛生神」額外賞賜的「富貴福祿」也。《廣雅.釋詁四》:「奉,祿也。」《廣韻》:「奉,祿也。」
[30]於:目的助詞,指天。《論語.學而》: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。」
[31]者,指事之詞,這裡指「有餘,而有以取奉於天」的人。
[32]唯:獨也,專詞也。《廣雅.釋詁三》:「唯,獨也。」《集韻》:「唯,專詞也。」
[33]有道:有順服「道、泛生神」也。
[34]者,指事之詞,這裡指「有道」的人。
[35]無積:沒有「為了自己」,去「積聚」任何財物也。積,聚也,儲也。《說文》:「積,聚也。」《國語.楚語下》:「無一日之積。」注:「積,儲也。」
[36]既:盡也,悉也,盡其事也,竭盡所能也。《廣雅.釋詁一》:「既,盡也。」《書.舜典》:「既月。」注:「既,盡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既,悉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悉,盡其事也,畢具也。」
[37]以:用也,用來也。《說文》:「以,用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》:「以,用也。」
[38]為人:布施給人也,捐獻給人也,濟助人也,救助人也。《廣雅.釋詁三》:「為,施也。」《廣韻》:「為,助也。」
[39]己愈有:自己變得更豐足也。「既以為人己愈有,既以予人己愈多」是說「布施者必有福報,助人者必不匱乏」也。己,身也,人之對稱。《廣韻》:「己,身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己,身也,人之對稱。」愈,益也,更加也。《集韻》:「愈,益也。」《小雅.廣詁》:「愈,益也。」有,多也,足也。《詩.小雅.魚麗》:「君子有酒,旨且有。」集傳:「有,猶多也。」《詩.大雅.公劉》:「爰眾爰有。」箋:「有,財足也。」
[40]既:盡也,悉也,盡其事也,竭盡所能也。
[41]以:用也,用來也。《說文》:「以,用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》:「以,用也。」
[42]予人:布施給人也,捐獻給人也。予,布施也,賜也,捐贈也。《淮南子.本經訓》:「予之與奪也。」注:「予,布施也。」《爾雅.釋詁》:「予,賜也。」《荀子.修身》:「喜不過予。」注:「予,賜也」。《玉篇》:「賜,施也。」
[43]己愈多:自己變得更豐厚也。己,身也,人之對稱。愈,益也,更加也。多:眾也,增益也,厚也,豐厚也。《爾雅.釋詁》:「多,眾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多,增也,增益也。」《漢書.趙廣漢傳》:「亭長戲曰:至府為我多謝問趙君。」注:「師古曰:多,厚也。」
[44]是以:所以也,因此也。
[45]為:作他,作為也,施也。這個「為」字,是指前面「聖人無積,既以為人己愈有,既以予人己愈多」的「濟助、救助」和「捐獻、布施」的作為。《爾雅.釋言》:「作,為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三》:「為,施也。」
[46]而:承上轉下之語助辭也,但是也。《助字辨略》:「而,承上轉下,語助之辭。」
[47]弗有:不奪取也,不占有也。弗,不也,否定之辭。《廣雅.釋詁四》:「弗,不也。」有,取也,奪取也,占有也。《廣雅.釋詁一》:「有,取也。」
[48]成功:功業成就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成功,功業成就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成,完成也,畢也,做成也。」《說文》:「功,以勞定國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功,功勞也,功勳也。」
[49]而:承上轉下之語助辭也,但是也。
[50]弗居:不佔有功業也,引申為不留戀在功業上。」弗,不也。居,處也,立身於某處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居,處也,謂所處之位也。」
[51]若此:如此也,像這樣也。若:如也,如同也。《禮記.曲禮上》:「儼若思。」疏:「若,如也。」《孟子.梁惠王上》:「以若所為,求若所欲。」集注:「若,如此也。」《史記.禮書》:「若者必死。」正義:「若,如此也。」此,彼之對,這也,這樣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此,指稱事物之詞。」爾雅.釋詁.疏》:「此,彼之對。」
[52]其:彼也,指聖人。
[53]不欲:不要也。欲,將也,願也,想要也。《助字辨略》:「欲,將也。」《詩.衛風.氓》:「將子無怒。」傳:「將,願也。」
[54]現賢:「突顯」自己是很「賢能」的「善心人士」也。現,見之俗字,露也,突顯也,明也。《廣韻》:「見,露也,現俗。」《飜譯名義集》:「現,明也。」明,顯明,彰明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明,顯也,顯明也。」《國語.晉語》:「明賢良。」注:「明,顯也。」賢,善於也,能也。《集韻》:「賢,一曰善也。」《荀子.勸學》:「非能水也。」注:「能,善也。」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