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老子道德經ㆍ金山神學版ㆍ第五十六章ㆍ善建者章】
|
|||
【修善進德論】:
|
先論以良能建抱,子孫追思不絕;次論修良能於身家鄉邦天下,其德乃自真而博;結論要證明良能與德,須透過身家鄉邦天下來觀察。
|
||
第五六章
第一句
|
那用「善、良能」,來「建立」自己「功業」的人,他們所建立的「功業」,絕不會因為自己「建立不穩固」,而被別人「剷除、拔毀」;
|
||
第五六章
第二句
|
那用「善、良能」,來「保存」前人「功業」的人,他們所保存的「功業」,絕不會因為自己「保存不好」,而在自己手中「解離、脫壞」;
|
||
第五六章
第三句
|
他們「繁衍綿延」的後代子孫,因為也因為「繼承」了他們的「善、良能」家風,不但能夠藉「善、良能」,來「建立」自己的「功業」,也同樣能夠藉「善、良能」,來「保存」前人的「功業」;因此,「追思、感恩」他們的「祭祀」,就永世不會斷絕。
|
||
第五六章
第四句
|
我們把「善、良能」修立、設立到「自身」,也就是用「善、良能」來「修身」,自己所獲得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,才能夠「純正真實」,而「不虛假」;
|
||
第五六章
第五句
|
我們把「善、良能」修立、設立到「家庭」,也就是用「善、良能」來「正家」,自己所獲得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,才能夠「充足盈餘」,而「不匱乏」;
|
||
第五六章
第六句
|
我們把「善、良能」修立、設立到「鄉里」,也就是用「善、良能」來「安鄉」,自己所獲得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,才能夠「綿長久遠」,而「不短暫」;
|
||
第五六章
第七句
|
我們把「善、良能」修立、設立到「國家」,也就是用「善、良能」來「治國」,自己所獲得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,才能夠「繁盛豐厚」,而「不淺薄」;
|
||
第五六章
第八句
|
我們把「善、良能」修立、設立到「世界」,也就是用「善、良能」來「平世界」,自己所獲得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,才能夠「寬廣博大」,而「不偏狹」。
|
||
第五六章
第九句
|
我們要從有沒有「身修」,也就是從「自身品格」有沒有「修為」;來「觀察」自己有沒有用「善、良能」來「修身」。如果「自身品格」確實有「修為」,就表示自己確實有「修身」的「善、良能」,自己所獲得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,也必然是「純正真實」,而「不虛假」。
|
||
第五六章
第十句
|
以家觀家;
|
我們要從有沒有「家正」,也就是從「家庭家人」有沒有「端正」;來「觀察」自己有沒有用「善、良能」來「正家」。如果「家庭家人」確實有「端正」,就表示自己確實有「正家」的「善、良能」,自己所獲得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,也必然是「充足盈餘」,而「不匱乏」。
|
|
第五六章
第十一句
|
以鄉觀鄉;
|
我們要從有沒有「鄉安」,也就是從「鄉里鄰居」有沒有「安和」;來「觀察」自己有沒有用「善、良能」來「安鄉」。如果「鄉里鄰居」
確實有「安和」,就表示自己確實有「安鄉」的「善、良能」,自己所獲得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,也必然是「綿長久遠」,而「不短暫」。
|
|
第五六章
第十二句
|
以邦觀邦;
|
我們要從有沒有「國治」,也就是從「國家社會」有沒有「長治」;來「觀察」自己有沒有用「善、良能」來「治國」。如果「國家社會」確實有「長治」,就表示自己確實有「治國」的「善、良能」,自己所獲得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,也必然是「繁盛豐厚」,而「不淺薄」。
|
|
第五六章
第十三句
|
以天下觀天下。
|
我們要從有沒有「世界平」,也就是從「世界人類」有沒有「和平」;來「觀察」自己有沒有用「善、良能」來「平世界」。如果「世界人類」確實有「和平」,就表示自己確實有「平世界」的「善、良能」,自己所獲得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,也必然是「寬廣博大」,而「不偏狹」。
|
|
第五六章
第十四句
|
我們是依據什麼,來了解那「世界人類」的一切「修立、設立」,其「著眼」的「重點」,是否是「正確」呢?
|
||
第五六章
第十五句
|
就是依據他有沒有修立、設立「善、良能」到「自身、家庭、鄉里、國家、世界」而達到「身修、家正、鄉安、國治、世界平」。如果他沒有做到「身修、家正、鄉安、國治、世界平」,那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原本是「純正真實、充足盈餘、綿長久遠、繁盛豐厚、寬廣博大」的,但他所獲得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卻一定是「在身虛假、在家匱乏、在鄉短暫、在邦淺薄、在天下偏狹」的。
|
||
[1]善建者:用「善、良能」,來「建立」自己「功業」的人也。本章「善建者,不拔;善抱者,不脫」是講以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之「善、良能」,所建之及保持者,必能代代穩固,傳之久遠。所以本章所講的重點是在「善、良能」。因此,本章「修之身,修之家,修之鄉,修之邦,修之天下」全都是指修立、設立「善、良能」。那儒家記載孔子的學生及戰國時期儒學的作品《禮記.大學》裡,被後世儒家奉為入世四條目的:「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」,這「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」完全脫不出聖師老子的「修之身、修之家、修之鄉、修之邦、修之天下」的入世五條目,甚至還少了聖師老子重要的「修之鄉」思想,造成在個人家庭和國家世界之間,留下了沒有「鄉」連接的斷點,因此讓舊社會的人,完全失去了對社會鄉土的關懷。這儒家奉為入世四條目的:「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」晚出於《老子道德經》,所以極可能是從《老子道德經》變造而得。老子神學的「修之身、修之家、修之鄉、修之邦、修之天下」的入世五條目,清楚證明了老子神學不是虛無思想,而是經世致用的入世思想,老子神學清楚主張以「善、良能」,來達成「身修、家正、鄉安、國治、世界平」,過去儒家不但偷走了老子神學「修之身、修之家、修之鄉、修之邦、修之天下」的入世五條目,而變造成為入世四條目;甚至其末流新儒家,少數帶頭者,還藉著學術名器,以洗腦式教育,長期不斷在社會和校園散播老子神學是「消極避世」思想,並且以考試逼學生照著他們作答,試圖徹底變造並且遮擋「道、泛生神」的真理正路,最後造成整個社會都誤解老子神學,當代很多人只要一講到老子和道家思想,就只會喃喃唸出「消極避世」四字,完全像中邪一般,這就是受新儒家毒害所致。新儒家學者這種邪惡行為,必須受到道門永世的嚴厲譴責,他們的惡名,也必遺臭萬年。善,良能也。純良有能力,並且能夠作出純良而有能力的「良能」之事,叫作「善」。建,立也,建立也,樹立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建,立也。」《儀禮.大射禮》:「建鼓在阼階西。」注:「建,樹也。」者,指善建的人也。
[2]不拔:不會拔毀也,這裡是說不會因為自己「建立不穩固」而「拔毀」也。拔,除也,覆取之也,拔毀也。《廣雅.釋詁三》:「拔,除也。」《呂氏春秋.慎行》:「圍朱方拔之。」注:「拔,覆取之曰拔。」
[3]善抱者:用「善、良能」,來「保存」前人「功業」的人也。
[4]不脫:不脫離也,不脫壞也。脫,離也,脫離也,解也,解離也。《廣雅.釋詁三》:「脫,離也。」
[5]子孫:後裔也,後代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子孫,子及孫也。又與後裔、後世、後代同。」
[6]以:用也,以之也,藉以也。這裡講的是因為家族都用「善、良能」,所以子孫也繼承家風,而用「善、良能」,所以才能祭祀不絕。以:用也,憑藉也,藉以也。《說文》:「以,用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》:「以,用也。」《文言文虛字大詞典》:「以,憑,憑藉。」
[7]祭祀:祭神也,祭先祖也。聖師老子這裡推崇「祭祀」,「祭祀」兩字,足以清楚證明聖師老子絕不是無神論者,聖師老子所講的「道」,也絕對不是無神論的東西。祭祀包含祭神、祭祖,而《老子道德經》中,清楚明白地講「道、泛生神」是「始萬物之宗、象帝之先」,這「宗、先」兩字都是「祖先」的意思,這些無神論的外道異端,要不是不識漢字,便是心懷鬼胎,才會不知道或假裝不知道「宗、先」兩字都是「祖先」的意思。「道、泛生神」既是「祖先」,當然也是世界人類祭神、祭祖的最高對象。那些不把「道、泛生神」視為「至上神、祖先」,而刻意扭曲聖師老子的《老子道德經》為無神論,而否認「道、泛生神」是「至上神、上帝」的外道學者和異端,如果看到這「祭祀」兩字,見到聖師老子在《老子道德經》中,推崇「祭祀」,卻仍然想用無神論來阻礙斷絕道門對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祭祀」,那他們就該清楚知道,自己是刻意悖逆「道、泛生神」,而自甘作一個失離者。當然祭祀「道、泛生神」,是不能用「犧牲供品」的,因為「道、泛生神」是「生而不有」,所以是「不享祀」那以「人」或「動物、植物」或其他萬物作成的「犧牲供品」的,所以祭祀「道、泛生神」,只能以我們發自內心的禮讚來進行,不能有任何「犧牲供品」,否則就悖逆「道、泛生神」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祭,祭祀也,祭神也,祭先祖,所以追養繼孝也。」
[8]不絕:不斷絕也。絕,斷也,止也。《廣雅.釋詁一》:「絕,斷也。」《呂氏春秋.權勳》:「嗜酒甘而不能絕于口。」注「絕,止也。」
[9]修:與脩通,設也,設立也,修設也,修立也。《說文.脩.段注》:「經傳多假脩為修治字。」《淮南子.本經訓》:「立仁義,修禮樂。」注:「修,設也。」
[10]之:歸也,至也,往也,到也。《古書虛字集釋》:「之,猶歸也。」《孟子.萬章》:「夫然後之中國,踐天子位焉。」《文選.陸機答賈淵詩.注》引作「夫然後歸中國。」《古書虛字集釋》:「之,至也。」《孟子.滕文公》:「自楚之滕。」《文言文虛詞大詞典》:「之,往;前往。」《文言文虛詞大詞典》:「之,至;到;直到。」
[11]身:我也,自身也,自我也。《爾雅.釋詁》:「身,我也。」注:「今人亦自呼為身。」疏:「身,自謂也。」
[12]其:彼也,這裡指自身也。
[14]真:「純正真實」,而「不虛假」也。《韻會》:「真,實也,偽之反也。」《玉篇》:「真,不虛假也。」
[15]家:家庭也。《玉篇》:「家人所居通曰家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家,家庭也,家族也。」
[16]有餘:充足盈餘也。這裡是指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有餘,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越多越好,所以「有餘」是好的。「貨才有餘、金玉盈室」的「有餘」,就不一定是好的。有:多也,足也。《詩.小雅.魚麗》:「君子有酒,旨且有。」集傳:「有,猶多也。」《詩.大雅.公劉》:「爰眾爰有。」箋:「有,財足也。」餘:多也,多餘也。《呂氏春秋.辯士》:「無使有餘。」注:「餘,猶多也。」
[17]鄉:鄉里也,這裡指自己目前家之所在的家鄉鄰里也。《孟子.告子上》:「莫知其鄉。」注:「鄉,猶里,以喻居也。」
[18]長:久也。《說文》:「長,久遠也。」
[19]邦:國也,國家也。《說文》:「邦,國也。」
[20]豐:大也,厚也,滿也,盛也,饒也,茂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豐,大也,厚也,滿也,盛也,饒也,茂也。」
[21]天下:世界也,世界人類也。
[22]博:廣也,大也,深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博,廣也,大也,深也。」
[23]以:從也。本章「以身觀身;以家觀家;以鄉觀鄉;以邦觀邦;以天下觀天下」之「以」,皆作「從」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以,從也。」
《史記.西南夷傳》:「以長沙往。」葉按:「從長沙往也。」
[24]觀:探究也,探討也,觀察也。《說文》:「觀,諦視也。」本章「以身觀身;以家觀家;以鄉觀鄉;以邦觀邦;以天下觀天下」之「觀」,皆作「觀察」。
[25]吾:我也,我們也。
[26]何以知:為什麼知道也。依據什麼來了解也。何以,何故也,以何也,用何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何以,1.何故。疑問之辭。2.以何也,用何也。」知,知道也,明白也,懂得也,理解也。《集韻》:「知,或曰:覺也。」《玉篇》:「知,識也。」
[27]之:的也。
[28]然:是也,正確也。《論語.雍也》:「雍之言然。」葉按:「然,是也,正確也。」
[29]茲:茲與哉通,問詞也。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茲,叚借為哉。」《經傳釋詞.八》:「哉,問詞也,若詩北門,謂之何哉之屬,是也。」
[30]以此:用此也,用這個也,憑藉這個也,這裡指憑藉前面所論述的這些方法也。以,用也,憑藉也。《廣雅.釋詁》:「以,用也。」此,這也,指前面所論述的這些方法也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