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老子道德經ㆍ金山神學版ㆍ第三十二章ㆍ道恆無名樸章】
|
|||
【臣守道論】:
|
先論道為現象世界之無名清淨質純本體;再論因其無名而小,故世人不敢臣守道,若侯王能臣守道,一切眾人必自動來歸而付出心力。
|
||
第三二章
第一句
|
「道、泛生神」,祂是「泛生」那「有形有象」的「現象世界」的純粹「沒有名、沒有名位,沒有名象位階」而「質樸具足」的「始基、本體」。
|
||
第三二章
第二句
|
就因為「道、泛生神」純粹「沒有名位」而「自有實有,完滿圓全,具足全備純;真純善,清淨聖潔,不垢不染」,所以,在「道、泛生神」之內,不存在絲毫其它「雜物」,因此祂是「無內而至小」;
|
||
第三二章
第三句
|
「道、泛生神」不但是「無內而至小」,同時也是「無外而至大」;因為在「道、泛生神」之外,也不存在絲毫其它「雜物」,因此祂同時也是「無外而至大」。但世人卻只知道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小」,並不知道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大」;因而不敢捨棄被稱為「大王」的「君王」,而去尊奉「道、泛生神」為「萬王之王」,並且作「臣服」於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臣民」。
|
||
第三二章
第四句
|
但是,君王們如果能夠尊奉「道、泛生神」為「萬王之王」,而歸依順服「道、泛生神」,作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臣子」,並且謹守「臣子」的職務,「臣守」那「道、泛生神」,
|
||
第三二章
第五句
|
那「萬物」,「萬物」在這裡的意思是限定於指「一切眾人」,而不是指「一切名物」;也就是說,那「一切眾人」,都會因為君王們能夠臣守「道、泛生神」,也因此而臣服「道、泛生神」,進而對「有道君王們」那像「甘露」一般的「道治」,「自然而然」地「來歸順服」。
|
||
第三二章
第六句
|
這種「君王」順服「道、泛生神」,而讓「一切眾人」,自然而然地順服「君王」的情形,就像那「天」與「地」相互「和合和好」,
|
||
第三二章
第七句
|
因而源源不斷地「流溢降下」,那滋潤萬物的「甘甜雨露」;
|
||
第三二章
第八句
|
人民獲得那滋潤萬物的「甘甜雨露」,那「天」與「地」沒有對人民發出任何「墾田耕種」的命令,
|
||
第三二章
第九句
|
但在「天」與「地」相互「和合和好」,而「流溢降下」那滋潤萬物的「甘甜雨露」之下,人民就「自然而然」會「自動自發」地「墾田耕種」啊!
|
||
[1]恆無名:純粹沒有名也,純粹沒有名位也,純粹沒有名象位階也,純粹沒有名字、形象、地位、階級也。恆,質也,純粹也。恆:質也,純粹也。《說文》:「恆,常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三》:「常,質也。」《集韻》:「質,一曰樸也。」名:自命也,名號也,名位也,名象位階也,名字、形象、地位、階級也。
[2]樸:素也,質也,純樸也。這裡「樸」表示「道.泛生神」的體性是1.
渾然具足:表示「道.泛生神」自有實有,自性圓滿圓全,自性具足全備。2.
質純無雜:表示「道.泛生神」純真純善,自性清淨聖潔,自性不垢不染。《說文》:「樸,木素也。」《集韻》:「質,一曰樸也。」《淮南子.精神訓》:「契大渾之樸。」注:「樸,質也。」
[3]唯小:唯獨小也,就因為小也。唯,獨也。小,大之反。這裡的「小」,是指「道.泛生神」因為是「樸」,所以是最單純的,最單純的就不會像「現象世界」所顯象的萬物,那麼「繁雜龐大」,所以從這個「樸」的角度來看,「道.泛生神」就稱為「小」。譬如有些神具有形象,會站在雲端或在水上行走,身上還有很多衣飾,這種神就不能說是小,因為形象是由物質透過形式構成的,所以物質就比這種神還小,所以這種神就不能說是小。這種神能夠站在雲端或在水上行走,雲和水都是水分子構成的,這種能站在雲端或在水上行走的神,就比水分子還大,所以這種神就不能說是「小」。這種有穿衣服的神,就更不用說了,他衣服上的任何一條絲線,就都比這種神還小,所以這種神就不能說是「小」。當然這種不能說是「小」的神,也會變得不能說是「大」。因為這種有形象的神,我們的眼晴一眼就能看到他全身,所以他也不會有多大,你站在太平洋邊,是看不到太平洋的對岸,所以太平洋就比這種有形象的神還大。這種神夠站在雲端或在水上行走,整朵雲和水就比他大,所以這種神就不能說是大。這種有穿衣服的神,他的衣服就比他大,因為如果衣服比他小,他就穿不上了。這就是不能是「小」的,就不能是「大」的道理。在講老子神學時,我們之所以會一下子說「道.泛生神」是「無內而至小」,一下子又說「道.泛生神」是「無外而至大」,道理很簡單,因為能是「小」的,就能是「大」的。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個點是「小」的,當爆炸之後變出來的世界就是「大」的。「道.泛生神」祂是視之不而見,聽之而弗聞,抿之而弗得,因此「道.泛生神」是最單純之中的最單純,也是最微小中的最微小,因此「道.泛生神」是「無內而至小」。就因為「道.泛生神」是最單純之中的最單純,是最微小中的最微小,是「無內而至小」,所以「道.泛生神」的性體是「樸」。這個「樸」不是指「道.泛生神」的形狀,因為「道.泛生神」的形狀,我們看不到也摸不到,所以不能說「道.泛生神」的形狀是「樸」,「樸」也因此不是指「道.泛生神」的形狀。所以「樸」是指「道.泛生神」的「體性」,「道.泛生神」的「體性」也就是「道性」,這「道性」是「樸」也是「小」,所以「道.泛生神」就能被稱為「小」。一個神被稱為「大」,一點都不稀奇,他只要頭上長些角,留個大鬍子,再戴上大帽子,再穿一件大長袍,手上再拿一隻大鐵棍,再從頭頂上弄出一點光,在形象上他就會可以稱為「大」了。所以一個神被稱為「大」,一點都不難,一個神要能被稱為「小」才是真的難。一個神要能被稱為「小」,而且要小到「無內而至小」,祂就是宇宙唯一獨立的神了,那這個神就非「道.泛生神」莫屬了。這「道.泛生神」的「無內而至小」的「道性」,就是我們身上「元靈」的質性,所以第二十七章:「恆德乃足,復歸於樸。」就是說我們在「道.泛生神」的「道靈(聖靈)
」洗淨淨化之後,就回到「道性」的「樸」,因為回到「樸」,我們就會知道自己是「小」,所以能夠更謙卑,更能夠兼容別人,能夠兼容別人,又不會坐大自己而變成「大」,這才是真正的「小」。「大」和「小」在神學上的道理,都是老子聖師在《老子道德經》裡面,不斷開釋的重要道理。
[4]而:故也,因此也,所以也,以致於也。《經詞衍釋.七》:「而,猶故也。」
[5]天下:世界也,世界人類也。
[6]弗敢臣:不敢臣服於「道.泛生神」,而作「道.泛生神」的臣民。因為每一個封建國家中都有一個「大王」,「道.泛生神」卻是「小」,所以世人不敢違抗封建「大王」的王權,而去作「道.泛生神」的臣民,以免被封建的「大王」所迫害。弗敢,不敢也。弗,不也。敢,犯也,勇也。《廣雅.釋詁二》:「敢,勇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四》:「敢,犯也。」臣,臣服也,以臣禮奉上也。《管子.四稱》:「諸侯臣伏。」《戰國策、秦策》:「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。」注:「臣,服也。」
[7]侯王若能守之:君王們如果能夠尊奉「道、泛生神」為「萬王之王」,而歸依順服「道、泛生神」,作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臣子」也。侯王,王公也,諸侯也,官爵名也,泛指抱括天子在內的各種君和王也;由於老子所處春秋時代,周天子才是王,所以諸侯還不敢明目張膽對外稱王,所以說這個侯王應該不是指稱王的諸侯,而是泛指包含周朝的「天子、諸侯」,以及其他各民族各地區中,擁有人民和土地的各種大大小小的「君」和「王」,所以簡譯為「侯王」為「君王」。第四十三章:「王公以自名也。」其中「王公」的自名和「侯王」相同,都是「孤、寡、不穀」,可見「侯王」即「王公」,而「王公」是包括「天子」和「諸侯」。《周禮.冬官.考工記.總目》:「坐而論道,謂之王公。」注:「天子諸侯。」《韓非子.說林上》:「子圉見孔子于商太宰。孔子出,子圉入,請問客。太宰曰:『吾已見孔子,則視子猶蚤虱之細者也。吾今見之於君。』子圉恐孔子貴於君也,因謂太宰曰:『君已見孔子,亦將視子猶蚤虱也。』太宰因弗復見也。」葉按:「商太宰,宋國太宰也。見之於君,恐孔子貴於君,此兩君字皆是指國君,國君其實就是實質的君王。」《周禮.天官.司裘》:「諸侯則共熊侯、豹侯。」注:「諸侯謂三公及王子弟,封於畿內者。」《史記.項羽紀》:「立諸將為侯王。」《五等論》:「漢矯秦枉,大啟侯王,境土踰溢,不遵舊典。」《爾雅.釋詁》:「侯,君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侯,諸侯。」若,如果。能,可以也。守,守官也,臣守也,居臣守職也。《說文》:「守,守官也。」《孟子.公孫丑下》:「有官守者,不得其職則去。」注:「官守,居官守職者。」
[8]萬物:這裡指一切眾人也。因為這是講人的來歸順服,所以萬物是指一切眾人,不是指天地萬物。
[9]將:則也,就也,就會也。《經詞衍釋》:「將,猶則也。」
[10]自賓:自動來歸順服也。自,自動自發也,自然而然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自,自然也,謂不期而然也。」賓,客也,服也,這裡引申為像賓客一般來歸順服。《玉篇》:「賓,客也。」《爾雅.釋詁》:「賓,服也。」疏:「懷德而服也。」《國語.楚語上》:「其不賓也久矣。」注:「賓,服也。」
[11]天地:天與地也。
[12]相合:互相和合也,相互合諧相處也。相合:相互一致,相互和諧;互相合好也。相:共也,交相也,互相也。《廣韻》:「相,共也。」《正韻》:「相,交相也。」合:同也,和諧也,和合也。《廣雅釋詁四》:「合,同也。」《呂氏春秋.古樂》:「以比黃鐘之宮適合。」注:「合,和諧。」《荀子.非十二子》:「合眾者也。」注:「合,謂和合。」
[13]以:而也,因而也。《經傳釋詞.一》:「以,猶而也。」
[14]渝:溢也,流溢也,這裡是指降下雨水。《文選.木華.海賦》:「渝溢。」注:「善曰:渝,亦溢也。」
[15]甘露:甜露也,甘甜的雨露也,這裡甘露是指可供耕作的及時雨也,由於可供耕作,所以感覺特別甘甜,因此稱之為甘露,所以後句才會講「民莫之令,而自畇焉!」。《呂氏春秋.貴公》:「甘露時雨,不私一物。」《論衡.講瑞》:「甘露味如飴蜜,王者太平則降。」甘:甜也。《正韻》:「甘,甜也。」露:潤澤也,露水也,這裡泛指可供耕作的露水和雨水。《說文》:「露,潤澤也。」
[16]民莫之令:人民沒接到任何命令也。人民也,百姓也。莫之:無也,沒有也。《孟子.梁惠王》:「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,而民莫之死也。」葉按:「民莫之死,人民無死者也。」《書.伊訓》:「亦莫不寧。」傳:「莫,無也。」之:語助詞也。《古書虛字集釋》:「之,語助詞也。」。令:律也,法也,命令也。《廣韻》:「令,律也,法也。」
[17]而:則也,就也。《經傳釋詞.七》:「而,猶則也。」
[18]自:自動自發也,自然而然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自,自然也,謂不期而然也。」
[19]畇:墾田也,墾田耕種也。《說文句讀》:「釋訓,畇,畇田也。釋文引字林,均,均田也。是知畇即均之異文。」《爾雅.釋訓》:「畇,畇田也。」注:「言墾辟也。」《集韻》:「畇,墾田也。」
[20]焉:句末語氣詞,「啊」之意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焉,句末語氣詞。」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