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老子道德經ㆍ金山神學版ㆍ第七十三章ㆍ天下莫柔弱於水章】
|
|||
【知行論】:
|
先論水柔弱以不定型轉變破壞,故勝它物,此理有人知而無人行;結論基於無知,我們的神學有君有宗,故有知者不能知也不能行,故我們貴。
|
||
第七三章
第一句
|
在「自然世界」之中,就我們最常見的「自然物」來說,沒有任何一種「自然物」,比「水」還要「柔和纖柔」;
|
||
(本節●原屬第七十九章)
|
|||
第七三章
第二句
|
但是,那足以攻擊破壞「剛硬物體」的其它「自然物」,
|
||
第七三章
第三句
|
它們的威力,卻全都沒有能夠勝過「水」;
|
||
第七三章
第四句
|
因為那「柔和纖柔」的「水」,是用「不定型」,來「滲透」那些「剛硬物體」,而加以「轉變破壞」啊!
|
||
第七三章
第五句
|
那「水」的「柔和」,能夠戰勝「堅硬」,
|
||
第七三章
第六句
|
那「水」的「纖柔」,能夠戰勝「僵硬」;
|
||
第七三章
第七句
|
世界人類沒有不知道,這「水」的「柔和纖柔」可以戰勝「堅硬僵硬」的「原理」,
|
||
第七三章
第八句
|
但是,世界人類卻都無法「實踐」那以「柔和纖柔」,來戰勝「堅硬僵硬」的「原理」。
|
||
第七三章
第九句
|
至於,我們所講的「神學論述」,雖然在「思辨」上,極度容易「了解」,
|
||
第七三章
第十句
|
在「利用」上,也極度容易「貫徹實踐」;
|
||
第七三章
第十一句
|
但是「一般人」還是無法在「思辨」上,徹底「了解」我們的「神學論述」,
|
||
第七三章
第十二句
|
而且也無法在「利用」上,徹底「貫徹實踐」我們的「神學論述」。
|
||
第七三章
第十三句
|
我們所講的「神學論述」,有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真理、正路、道德紀律、宇宙原理、法則規律」,作為我們「神學」所「依循」的「主綱」,
|
||
第七三章
第十四句
|
我們的「奉道辦事」,有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真理、正路、道德紀律、宇宙原理、法則規律」,作為我們「奉道辦事」所「根據」的「宗本」;
|
||
第七三章
第十五句
|
「不就是」因為從我們「神學」的「知識論」中,透過「知識」形成於具有「正反衝突、矛盾對立」特性的「概念、名、名言、名位、名象位階」,因而「知識」不具「絕對真理」;以及「知識」中有許多「主觀空構」的「不實」的「非經驗概念」,因而「知識」不具「絕對真理」,等種種角度來看,世界人類本來就「沒有知」,也就是沒有「真理知識」,而沒有「智慧」啊!
|
||
第七三章
第十六句
|
所以,那些不明白「無知」的道理,而自以為「有知」,又自以為「有智慧」的「一般人」,他們透過「有知」和「有智慧」,才會全都不能夠了解我們那有所「依循」的「神學論述」,和那有所「宗本」的「奉道辦事」。
|
||
第七三章
第十七句
|
在「一般人」之中,那能夠「了解」和「持守」我們的「神學論述」和「奉道辦事」的人,少到幾乎「見不到」,
|
||
第七三章
第十八句
|
「因此」,我們在全世界人類之中,已經成為僅存的極少數在「言論」和「行事」上,真正能夠順服「道、泛生神」和祂的「真理、正路」的「尊貴者」啊!
|
||
第七三章
第十九句
|
所以,那順服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聽祒者」,雖然「衣著相貌」像是貧賤的人民群眾,但他們的「言論」和「行事」,卻懷藏著像「美玉」一般的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真理、正路」。所以他們在「一般人」的眼中,雖然像是「穿粗布衣的低賤者」,但是從「道、泛生神」的眼中看來,他們才是真正的「尊貴者」。
|
||
第七三章
錯簡一
|
○知不知,尚矣!
|
○(本節○為錯簡,移至第六十六章)
|
|
第七三章
錯簡二
|
○不知不知,病矣!
|
○
|
|
第七三章
錯簡三
|
○是以,聖人之不病;
|
○
|
|
第七三章
錯簡四
|
○以其病病也,
|
○
|
|
第七三章
錯簡五
|
○是以不病。
|
○
|
|
[1]天下:世界也,世界人類也,這裡指「自然世界」也。
[2]莫:無也,不會有也,沒有也。《集韻》:「莫,無也。」《書.伊訓》:「亦莫不寧。」傳:「莫,無也。」
[3]柔:軟也,和也,柔和也。《說文》柔;木曲直也。」段注:「凡木曲者可直,直者可曲,曰柔。」《管子.四時》:「柔風甘雨乃至。」注:「柔,和也。」《淮南子.原道訓》:「志弱而事強。」注:「弱,柔也。」
[4]弱:柔也,力少也,纖弱體柔貌。《淮南子.原道訓》:「志弱而事強。」注:「弱,柔也。」《書.仲虺之誥》:「兼弱攻昧。」疏:「力少為弱。」《文選.司馬相如.子虛賦》:「嫵媚孅弱。」
[5]於:目的助詞,指水。《論語.學而》: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。」
[6]而:承上轉下之語助辭也,但是也。《助字辨略》:「而,承上轉下,語助之辭。」
[7]攻:擊也,擊之也。。《說文》:「攻,擊也。」
[8]堅強:剛硬的物體也。堅:土剛也,強也,剛也。《說文》:「堅,土剛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一》:「堅,強也。」《呂氏春秋.審分》:「堅窮廉直。」注:「堅,剛也。」強,不柔和也,剛硬也,與僵通。《字彙》:「強,木強不柔和也。」《禮記.月令.注.強.疏》:「強,是不柔。」《漢書.周昌傳贊》:「周昌,木強人也。」注:「師古曰:言其強質如木石然。」葉按:「如木石,言其剛硬僵硬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強,與僵通。」
[9]者:指事之詞,這裡指攻堅強的東西。
[10]莫之:無也,沒有也。《孟子.梁惠王》:「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,而民莫之死也。」葉按:「民莫之死,人民無死者也。」《書.伊訓》:「亦莫不寧。」傳:「莫,無也。」之:語助詞也。《古書虛字集釋》:「之,語助詞也。」
[11]能:可也,可以也,能夠也。《經傳釋詞補》:「能,可也。」
[12]勝:克也,克敵也。這裡是講「餵養能力」的勝。《爾雅.釋詁》:「勝,克也。」《禮記.聘義》:「用之於戰勝。」注:「勝,克敵也。」《廣韻》:「勝,負之對。」
[14]無以易之:「以無易之、用無易之」也,用「不定型」,來「滲透」那些「剛硬物體」,而加以「轉變破壞」也。「無以易之」作「以無易之」,其文法和「無以為」作「以無為」是相同的。本章講的「無以易之」,和第四十四章「天下之至柔,馳騁於天下之至堅;無有,入於無間。」是近以的。「無以易之」的「無、沒有定型」,可類似於「無有入於無間。」的「無、無有、沒有形質」無,沒有也,這裡指水的「沒有定型、不定型」也。以,用也,憑藉也,藉以也。《說文》:「以,用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》:「以,用也。」《文言文虛字大詞典》:「以,憑,憑藉。」易:變易也,改也。《國語.齊語》:「其事易。」注:「易,變易也。」《周禮.考工記.玉人》:「以易行。」注:「易,改也。」之,助辭,啊也!。《經傳釋詞.九》:「之,猶兮也。」
[15]之:表主格水的詞。
[16]剛:強也,堅也,僵也。這裡的「剛」就是前面講的「堅強」《廣韻》:「剛,強也。」《增韻》:「剛,堅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強,與僵通。」
[17]弱:柔也,力少也,纖弱體柔貌。
[18]之:表主格弱的詞。
[19]強:不柔和也,剛硬也,與僵通。
[20]天下:世界也,世界人類也。
[21]莫:無也,不會有也,沒有也。《集韻》:「莫,無也。」《書.伊訓》:「亦莫不寧。」傳:「莫,無也。」
[22]弗:不也,不能夠也,否定之辭。《廣雅.釋詁四》:「弗,不也。」
[23]知:知道也,明白也,懂得也,理解也。《集韻》:「知,或曰:覺也。」《玉篇》:「知,識也。」
[24]而:承上轉下之語助辭也,但是也。《助字辨略》:「而,承上轉下,語助之辭。」
[25]莫:無也,不會有也,沒有也。
[26]能:可也,可以也,能夠也。《經傳釋詞補》:「能,可也。」
[27]行:為也,佈施也,實行也,實踐也。《說文》:「行,人之步趨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行,前進也,猶為也。」
[28]吾言:我的論述也,這裡指我們所講的「神學」也。吾,我也,我們也。言,論述也,議論也。《戰國策.秦策》: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。」注:「言,議也。」
[29]甚:極也,非常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甚,極也。」
[30]易:容易也,不難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易,不難也。」
[31]知:知道也,明白也,懂得也,理解也。《集韻》:「知,或曰:覺也。」《玉篇》:「知,識也。」
[32]甚易:極容易也,非常容易也。
[33]行:為也,佈施也,實行也,實踐也。
[34]而:承上轉下之語助辭也,但是也。《助字辨略》:「而,承上轉下,語助之辭。」
[35]人:一般人也。
[36]莫之:無也,沒有也。《孟子.梁惠王》:「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,而民莫之死也。」葉按:「民莫之死,人民無死者也。」《書.伊訓》:「亦莫不寧。」傳:「莫,無也。」之:語助詞也。《古書虛字集釋》:「之,語助詞也。」
[37]能:可也,可以也,能夠也。《經傳釋詞補》:「能,可也。」
[38]知:知道也,明白也,懂得也,理解也。《集韻》:「知,或曰:覺也。」《玉篇》:「知,識也。」
[39]而:且也,又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而,且也,又也。」《經詞衍釋、七》:「而,猶且也。」
[40]行:為也,佈施也,實行也,實踐也。
[41]言:論述也,議論也,這裡指我們所講的「神學論述」也。《戰國策.秦策》: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。」注:「言,議也。」
[42]有君:有所依循的主綱也。君為一國的領導人,這裡是指我們的「神學論述」有「道、泛生神」作為依循的「主綱」,所以這個「君」,是指「神學論述」所依循的主綱。君,尊也,官主也。《說文》:「君,尊也。」《淮南子.說林訓》:「無其君形者也。」注:「君,官主也。」
[43]事:行事也,職事也,這裡是指我們的「奉道辦事」也。凡人所做為者皆曰事。《說文》:「事,職也。」
[44]有宗:有所根據的宗本也。這裡是指我們的「奉道辦事」有「道、泛生神」作為根據的「宗本」。宗,尊也,本也。《一切經音義.九》:「宗,尊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三》:「宗,本也。」
[45]其唯:猶言「不就是」也。《周易.乾.文言》:「知進而不知退,知存而不知亡,知得而不知喪,其唯聖人乎?」葉按:「其唯聖人乎,不就是聖人嗎。」《中庸》:「君子之所不可及者,其唯人之所不見乎。」葉按:「其唯人之所不見乎。不就是在別人所不看見的地方嗎。」《太玄文》:「動止微章,不失其法者,其唯君子乎。」葉按:「其唯君子乎,不就是君子嗎。」其:彼也。唯,獨也,專詞也。《廣雅.釋詁三》:「唯,獨也。」《集韻》:「唯,專詞也。」
[46]無知:不知也,沒有知也,不具真理知識也,不把知識當成肯定的真理也,「不具智慧、絕非智者、先知」也,沒有「智慧」也。不:無也。
[47]是以:所以也,因此也。
[48]不我知:「不知我」也,不了解我也。這裡指因為「有知」,而不了解我的「神學論述」和「奉道辦事」。「不我知」作「不知我」,和「無以易之」作「以無易之」,其文法和「無以為」作「以無為」是相同的。知:知道也,明白也,理解也。
[49]知:知道也,明白也,理解也,主也,守也,這裡是指了解而持守也;也就是指了解我們的「神學論述」,並且持守我們的「奉道辦事」。《玉篇》:「知,識也。」《字彙》:「知,主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守,猶主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三》:「主,守也。」
[50]者:指事之詞,這裡指知我的人。
[51]希:不也,無也。「希」本義為「少、罕」,但「希」在《老子道德經中》被定義成「聽之而弗聞」,所以「希」等於是「不聞」,而不是「少聞、罕聞」,也因此「希」是指「少、罕」到成為「不、無」的狀態,也因此「希」可以說說是幾近於「不、無」的少,所以在《老子道德經》中,如果把「希」譯為「不、無」,反而才是正確的。《老子道德經》中所有的「希」字,除了第十四章:「聽之而弗聞,名之曰希。」確定被定義為「不、無」之外,第二十三章:「希言!自然。」第四十一章:「大音希聲。」第四十四章:「天下希能及之矣。」第七十三章:「知我者希,則我貴矣。」第七十六章:「夫代大匠斲者,則希不傷其手矣!」其中所有的「希」字,都是譯成「不、無」才是正確,譯成「少、罕」反而不正確,因為聖師老子在定義「希」為「聽之而弗聞」之後,他所用的「希」字,就成為「不、無」,而不再是「少、罕」了。希:稀也,罕也,少也。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希,叚借為稀。」《論語公治長》:「怨是用希。」疏:「希,少也。」《爾雅.釋詁》:「希,罕也。」
[52]則:故也,因此也,所以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則,猶故也。」《經傳衍詞》:「易,聖人以順動,則刑罰清而民服。漢書魏相傳,引作故。」
[53]貴,珍貴也,貴重也,這裡是指「尊貴者」也。我們之所以尊貴,並不是因為我們自己高自己而尊貴,乃是因為我們的「神學論述」和「奉道辦事」是世間少,有而被「道、泛生神」視為尊貴。《國語.晉語七》:「貴貨易土。」注:「貴,重也。」
[54]矣:語已辭,表語意之堅確。
[55]是以:所以也,因此也。
[56]被:著也,穿著也,穿衣服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被,著也。」《國語.周下》:「夫子披之矣。」注:「被,被服之也。」
[57]褐:粗衣也,粗布衣也,粗毛布衣也,以毛為衣也。「褐」是很粗糙的衣服,有布作的,有短毛縫製的,都是屬於貧賤的人民群眾穿的粗糙衣服,所以「披褐」是指「衣著相貌」像是貧賤的人民群眾。從聖人「被褐」這句話,也可以看出「聖人」不是「統治階級」,因為「統治階級」不可能「被褐」。《說文》:「褐,一曰粗衣也。」《孟子.滕文公.上》:「許子衣褐。」注:「褐,粗布衣也。」《急就篇.二》:「靸鞮卬角褐襪巾。」注:「褐,織毛為布也。」
[58]懷:抱也,包也,藏也。古人衣寬袖長,所以會把貴重物品包藏在衣服內或袖子裡,就叫「懷」。《楚辭.懷沙》:「懷瑾握瑜兮。」注:「在衣為懷。」《楚辭.劉向.九歎.愍命》:「懷椒聊之譪譪兮。」注:「在袖為懷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懷,包也,藏也。」
[59]玉:美玉也,美麗的玉石也。這裡的「玉」,是指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真理、正路」很珍貴,像美玉一般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