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

老子道德經ㆍ金山神學版ㆍ第二十章ㆍ孔德之容章

 
【老子道德經ㆍ金山神學版ㆍ第二十章ㆍ孔德之容章】
【宇宙論】:
先論「德」順隨「道」,是「道」的東西;次論「德」內有形式、物質、元靈、信息;再論「德」不失「信」,「信」也能讓一切主導者不失序。
第二十章
第一句
[1][2][3][4]
那「至真、至善、至美」而「合和一切至善至大能量」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,祂的「聖量和動態」,
第二十章
第二句
唯道是從[5]
完全是順隨著「道、泛生神」,而不是順隨「天地萬物」,更不是順隨「人」。
第二十章
第三句
道之物[6]
那「合和一切至善至大能量」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,是「道、泛生神」本身的「靈」,而不是獨立於「道、泛生神」之外的東西,也不是超越於「道、泛生神」之外的東西,更不是來自於「天地萬物」的東西,更不是來自於「人」的東西。
第二十章
第四句
唯曀[7]!唯忽[8]
那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,祂「層層遮蔽」而讓人「看不明」!那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,祂「瞬息萬變」而讓人「看不準」!
第二十章
第五句
忽呵!曀呵!
那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,祂「瞬息萬變」而讓人「看不準」啊!那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,祂「層層遮蔽」而讓人「看不明」啊!
第二十章
第六句
中有象[9]呵!
然而就在那「道、泛生神」渾然難辨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內部,有「聚成」天地萬物「形體樣式與動靜功能」的「形式」啊!
第二十章
第七句
曀呵!忽呵!
那「形式」,它「層層遮蔽」而讓人「看不明」啊!那「形式」,它「瞬息萬變」而讓人「看不準」啊!
第二十章
第八句
中有物[10]呵!
就在那渾然難辨的「形式」內部,有「聚成」天地萬物「形體」的「物質」啊!
第二十章
第九句
孳呵!萌呵[11]
那「物質」,它不斷地「滋生繁衍」啊!它不斷地「萌發增生」啊!
第二十章
第十句
中有精[12]呵!
就在那渾然難辨的「物質」內部,有「道、泛生神」泛流於天地萬物,而具有「道性」的宇宙間最微小,而具有生命基礎的「元靈」啊!
第二十章
第十一句
其精甚真[13]
那存在於「物質」內部的「元靈」,絕對「真純如實」,而與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純淨體性」毫無差別,
第二十章
第十二句
其中有信[14]
那「元靈」內部,有「道、泛生神」保證「天地萬物真實存在」,以及聯結「天地萬物生命網絡」的「信、信息、訊息、實信、誠信、真實信息」。
第二十章
第十三句
自今及古[15]
從我「現在」所講的「信、信息、訊息、實信、誠信、真實信息」,再依序順著「元靈」、「物質」、「形式」的次序,而回溯到那「原本開始」時,我所講的「孔德」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,
第二十章
第十四句
其名不去[16]
那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的「信」,它被世人附與的「名」,也因為「信」本身是真實不虛的「信息」,因此連帶那「信」的「名」,也跟著變成真實不虛的「名」,而使「信」成為「有名之信」;這「有名之信」,絕不會在「道靈(聖靈)、形式、物質、元靈」的任何一個部份,因為「脫離」而「失去」,以致於造成「失信」;也就是說,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在任何狀態下,必然包含著「道、泛生神」保證「天地萬物真實存在」,以及聯結「天地萬物生命網絡」的「信、信息、訊息、實信、誠信、真實信息」,而絕不會「失信」。
第二十章
第十五句
[17][18]眾父[19]
這「有名之信」,可以用來「順序」世界上「各個層面」的「主導者」;也就是說,「有名之信」能讓「各個層面」的「主導者」,都能夠「和順有次序」,不會因為「失信」,而出現「虛偽不實」所引發的「失序」。
第二十章
第十六句
[20]何以知[21]眾父之[22][23][24]
我們是依據什麼,來了解世界上那「各個層面」的「主導者」,他們在「領導」時,所「著眼」的「重點」,是否是「正確」呢?
第二十章
第十七句
以此[25]
就是憑藉這個「有名之信」;也就是了解他們有沒有透過「信仰」,來順服「道、泛生者」,並且「真誠信實」地,領受「道、泛生者」的「德、道靈」的「信、信息、訊息、實信、誠信、真實信息」,而獲得「有信用、有誠信」的「好名聲」。
       
 

 

 

 

[1]孔:「至大、至真、至善、至美、至達」也。這裡的「孔」字是對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的至極嘉美禮讚,這個禮讚包含了各種尊崇的語言,由於無法全部列出,所以列出一些較常用的作為注解。《書.皋陶謨》:「巧言令色孔壬。」蔡傳:「孔,大也。」《說文》:「孔,通也。嘉美之也。」《說文》:「孔,甚也。」《助字辨略》:「甚,猶極也。」《戰國策.秦策》:「左右皆曰:甚然。」注:「甚,謂誠也。」《說文》:「誠,信也。」《增韻》:「誠,純也。」《增韻》:「誠,無偽也,真實也。」《爾雅.釋詁》:「嘉,美也。」《爾雅.釋詁》:「嘉,善也。」
[2]德: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道靈(聖靈)」也。宇宙間一切至善至大的能量,都完全是來自於並且歸於「道靈(聖靈)」,由於「道靈(聖靈)」的本身,合和了一切至善至大的能量,所以「道靈(聖靈)」可以像風或能量一樣,巡行於天地萬物之間,並且能無時無刻對天地萬物,發散出祂合和一切至善至大的能量,而將祂的能量澆灌於天地萬物,讓天地萬物生生不息。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道靈(聖靈)」至少有下列五種至真、至善、至美的品格,所以稱為「德」:一、「德」順從「道、泛生神」,第二十章:「唯道是從。」這是說,德是只順從於「道、泛生神」,德不順從任何「道、泛生神」之外的人或物。所以人不能用任何方法操作或影響德。二、「德」來自「道、泛生神」,第二十章:「道之物。」這是說,德是「道、泛生神」的靈,是「道、泛生神」的東西,不是天地萬物的東西,更不是人的東西。天地萬物如果有德,他們的德必都是來自於「道、泛生神」的灌注,如果沒有「道、泛生神」的灌注,天地萬物和人都沒有任何方法能夠擁有德,人靠著自己修養品格而有德,這德同樣也是來自於「道、泛生神」的灌注,而不是人從身上產生出來的。三、「德」培育萬物,第五十二章:「道生之,而德畜之。」道和萬物,是保持「既超越,又內在」的關係。1.「道、泛生神」超越於萬物,所以「道、泛生神」能夠保持祂的完整性和獨立性,「道、泛生神」因此不會被祂所泛生的萬物,佔去一部份或全部,而消失成為宇宙萬物的總和,唯有如此,「道、泛生神」才能「獨立而不改。」2. 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德」則內在於萬物,因此「道、泛生神」和天地萬物,才能保持血肉相連,不可分割,成為一體,並且永遠供養著萬物。四、「德」洗淨萬民,第二十七章:「恆德乃足,復歸於樸。」這是說當人獲得於「道、泛生神」的德充足之後,他就能夠洗淨自己而變得質樸無染。所以透過「德」的洗淨,人可以獲得罪的赦免,唯有如此,才能說:「有罪以免(所犯的罪,都可以獲得免除)。」五、「德」受萬民尊崇,第五十二章:「是以,萬物尊道而貴德。」這是說,天地萬物都藉著順從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法則規律」,來「尊崇、尊貴」那「道、泛生神」和他的「德」。所以「道、泛生神」和他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是當受讚美的。老子神學講的「德」,是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,老子神學講的「德」是「屬神」而不是「屬人」的。其他學派或其他宗教講的「德」是「屬人」的,是人自己身上出現的品格,這種德是從人自己身上產生出來的,不是從神那裡來的。這種「屬人」的「德」是人類自我中心主義者傲慢的產物,他們自大地以為,人可以藉著自己的修鍊,而具有和神一樣的靈能,所以這些人往往會大量尊高死人,而把他們當成神來供奉。老子神學「屬神」的「德」,是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道靈(聖靈)」,其他所有的學派或其他所有的外道宗教,所講的「德」都是「屬人」的個人品格;所以老子神學講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不是其他學派或其他外道宗教講的「德」。「德」是「屬神」還是「屬人」,是老子聖學和外道異說的重大差別。所以聽人宣講《老子道德經》時,他講的「德」,如果是「屬神」的「道靈(聖靈)」,那麼他講的就是老子神學的正信;聽人宣講《老子道德經》時,如果他講的「德」是「屬人」的個人品格;那麼他講的就是外道的異說。道門要破邪顯正,從「德」的差異,就可以作出判別。
[3]之:的也。
[4]容: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的「聖量和動態」。容有容量和動的意思,所以譯為「聖量和動態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容,容量也。」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容,叚借為動。」
[5]唯道是從:唯從道也,唯獨順從道也。是:用於句中,標示賓語前置。常與「唯、惟」相呼應;在白話文中可以不必譯出。如唯利是圖」,唯圖利也;「唯命是從」,唯從命也。唯:獨也,專詞也。這裡表示德完全是順隨著「道、泛生神」。《廣雅.釋詁三》:「唯,獨也。」《集韻》:「唯,專詞也。」從,順也,服從也,順從也,順隨也。《禮記.孔子閒居》:「氣志既從。」注:「從,順也。」《國語.吳語》:「以從逸王志。」注:「從,隨也。」《公羊.宣.十二》:「告從。」注:「從,服從也。」
[6]道之物:道的東西也,這裡是說「德」是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道靈(聖靈)」也。物:俗云「東西」也。「物」是可以養人的東西,「德」就是「道、泛生神」用來養育天地萬物的「道靈(聖靈)」,所以聖師老子用「道之物」來指稱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道靈(聖靈)」。《孟子.盡心上》:「君子之於物也。」注:「物,謂凡物可以養人者也。」「道之物」這句話同時表示了1.「德」是「道、泛生神」的東西,是「屬神」的。2.「德」是「道、泛生神」用來養育萬物的東西,是「能養」的。關於第1.項「德」是「道、泛生神」的東西。這句話非常重要,因為「德」這個字,其他學派也用,外道也用;但是其他學派和外道的「德」,不是「道、泛生神」的東西,也不是「屬神」的東西。其他學派和外道的「德」,是人自己修錬而得到的品格,是「屬人」的東西。其他學派和外道說「德」是自己修錬就能得到,是一種自我中心主義者的傲慢,他們妄以為早晚會消亡的人的身上,能夠修鍊出那永生永存的事物,這種傲慢也造出了很多源自於個人崇拜的神,所以是「亡者神」信仰的源頭。聖師老子認為「道、泛生神」泛生天地萬物和人,所以人身上原本就有足以讓人生存活命的「德」。但是人如果在行為上,更合於「道、泛生神」的品格,這樣的人就能從「道、泛生神」那裡獲得更多的「德」,老子說:「孰能有餘,而有以取奉於天者乎?唯有道者!(誰能富足盈餘,又能夠特別地從上天那裡,獲取更多額外的賞賜供給呢?就只有那有道的人!)。」「有道」的人可以獲得更多,是因為「有道」的人,他的行為品格更接近「道、泛生神」,所以從「道、泛生神」流注到他身上的「道靈(聖靈)」,就自然會更多,所以他獲得的富足也就會更多。這不是「道、泛生神」的偏心,這是自然而然的事,那品格不好的人,他的器量就小甚至已經崩壞了,「道靈(聖靈)」就流不進去更多,就算「道靈(聖靈)」灌注進去,他也裝不了,因為他的器量壞了,結果又流出來了。那品格好的人,他的器量就大而完美,「道靈(聖靈)」灌注進去,他就獲得更多,所以這是自然而然的事。關於第2.項「德」是「道、泛生神」用來養育萬物的東西,這也是一個重要的論點。雖然天地萬物各有其夀夭,但整體而言天地萬物是綿長久遠的,並不是在「道、泛生神」泛流之後,所有的生養事工便全部忽然停止了;就如同母親生下我們之後,還會繼續餵乳餵食,這餵乳餵食就是養。所以當天地萬物被泛生之後,「道、泛生神」仍然繼續不斷地養育天地萬物的生命,所以「道、泛生神」用祂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繼續養育天地萬物和我們生命的事工,是到現在都一直還在進行,而完全沒有停止的。所以說「道、泛生神」至今仍是每天不斷地貼近我們的。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每天都像風一樣,在天地之間巡行,溫柔而不停地吹拂著天地萬物,並且浸潤著天地萬物所有的生命,時時供給天地萬物生命所需的養料,所以「道、泛生神」雖是獨立不改的,但是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卻時時刻刻和我們血肉相連,一刻也不曾分離。
[7]唯曀:祂層層遮蔽也,這裡指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是「層層遮蔽」而讓人「看不明」。唯,獨也,其也,專辭也,這裡是專指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。《廣雅.釋詁三》:「唯,獨也。」《古書虛字集釋.六》:「獨,猶其也。」曀:陰沉也,陰暗也。《說文》:「曀,天陰沈也。」《釋名.釋天》:「曀,翳也,言雲氣掩翳日,使不明也。」《小爾雅.廣詁》:「曀,冥也。」
[8]唯忽,祂瞬息萬變也,這裡指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,是「瞬息萬變」而讓人「看不準」。唯,獨也,其也。忽,疾也,倏忽也,突然也,昏暗不明也。《廣雅.釋詁》:「忽,疾也。」《廣韻》:「忽,倏忽也。」忽與昒通。《漢書.揚雄傳贊.時人曶之.注》:「師古曰:曶與忽通。」《韻會》:「昒,書作曶。」《說文》:「曶,尚冥也。」《玉篇》:「昒,旦明也。」《漢書.郊祀志上》:「昒爽。」注:「師古曰:謂日尚冥未明之時也。」忽,是光明和黑暗之交,《說文》說是尚冥。《玉篇》說是旦明。所以曶可說微暗,也可說微明,也就是處於昏暗不明的狀態。
[9]中有象:其中有形式也。這裡指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的內部,有聚成天地萬物「形體樣式與動靜功能」的「形式」。中:內也。《說文》:「中,內也。」象:形也,法度也,形式也,亞里士多德哲學所謂「形式因」也。《說文》:「形,象也。」《史記.樂書》:「聲者,樂之象也。」正義:「象,法也。」
[10]中有物:其中有物質也,其中有物料也。物:物質也,物料也,亞里士多德哲學所謂「物料因」也。物質,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理化名詞,凡獨立存在於吾人意識之外,而又為吾人感覺之源者,謂之物質。一切元素及其相互之間所成之化合物,皆物質也。」
[11]孳萌:茲益萌生也,滋生繁衍萌發增生也。本章「孳萌」是一個詞,常見於古籍。滋,益也,生息也,是越繁衍越多;萌是始生,是越萌發越多。《禮記.月令》:「孟春之月。」疏:「律歷志云,孳萌於子,則子孳也。」《漢書.律歷志上》:「故陽氣施種於黃泉,孳萌萬物,為六氣元也。」注:「師古曰:孳,讀與滋同。滋,益也。萌,始生也。」本句「孳萌」,是指「德」內的「物質」滋生繁衍、萌發增生。《正字通》:「孳,生息也。」《正字通》:「萌,菜始生也。」《國語.越語下》:「逆節萌生。」注:「萌,兆也。」《小爾雅.廣詁》:「滋,益也。」
[12]中有精:其中有生命的靈子也,其中有元靈也。精,靈也,靈子也,生命的靈子也,最精純細微的生命能量也,元靈也。依老子神學所言,「物」中有「精」,所以「精」是在物質之內,比物質還細微,而超越物質的「生命靈子」,「精」是像能量中的量子一般的東西,因為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道靈(聖靈)」,就是合和一切至善至大的能量,而「精」就是「道靈(聖靈)」至善至大的能量中的生命靈子,是「道、泛生神」給予天地萬物生命的最精純的能量靈子。由於「精」構成了生命,所以我們依道家傳統譯為「元靈」。「元靈」就是最精純細微的原始生命靈子,「元靈」出於「道、泛生神」,所以「元靈」的質性,就是我們說的「道性」。所以我們所說的「復命」,其實就是復返於「元靈」的純善質性,也就是復返於純善的「道性」。「元靈」在我們的身上,還有記錄我們善行的記錄器功能,所以根據道家的觀點,在人死亡的時候,「元靈」會自動根據所記錄的善行資料,將善行足夠於重生的善人,在剎那間傳送至道鄉重生;而將善行不足夠於重生的惡人資料,自動抹去,而讓他永遠死亡消失。而「元靈」也在人死後,依然保持本身的純善,返歸於「道靈(聖靈)」之中。「元靈」在人身上,有一個最重要的功能,就是利用它自身的「信息」和「道、泛生神」以及天地萬物保持聯繫。所似道家才會說「道性」可以直證「道、泛生神」,並且可以直觀「道、泛生神」。《字彙》:「精,靈也。」
[13]其精甚真:那元靈絕對「真純如實」也。其,指元靈。精,元靈也。甚,極也。甚真,極真也,絕對真純如實也。真,實也,不虛假也。《集韻》:「真,實也。」《玉篇》:「真,不虛假也。」
[14]其中有信:那「元靈」內部,有「信、信息、訊息、實信、誠信、真實信息」。其中,指元靈內部也。信,信、信息、訊息、實信、誠信、真實信息也。「信」有兩個重要意涵:1.「道、泛生神」保證天地萬物真實存在。「信」就是「道、泛生神」實存的保證,有了這個保證,天地萬物真實不虛地存在,也同樣獲得了保證。2.聯結天地萬物的生命網絡。「信」是來自於「道、泛生神」的真實信息,「道、泛生神」和天地萬物,以及我們都是靠這個「信」來連結,如果我們一旦「無信」,我們就會和「道、泛生神」以及天地萬物失去聯繫,如此我們就會背道而行,犯下種種過失,甚至因而喪亡。請參考第十七章:「信不足,案有不信。」註解。
[15]自今及古:從這裡到原本也。這裡是指從當前所講的「信」到「元靈」到「物質」到「形式」而回溯到那「原本開始」所講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。今:是時也,當前也。當前所講的就是「信」。《說文》:「今,是時也。」及,至也,到也。古,原本的開始也,原本的開始就是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,因為本章的主題是主講「孔德」,所以原本的開始就是講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,而不是講「道、泛生者」。本的開始不是講「道、泛生者」的另一個原因,是因為我們不能講「道、泛生者」裡面有「形式、物質、元靈」,否則「道、泛生者」就不能說是「樸」,而會成為混雜之物了。所以在讀本章時,一定要了解「道、泛生者」是永遠保持「樸」的超越性,而祂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則含有「形式、物質、元靈、信」等各種內容,而可以內在於天地萬物。如此「道、泛生者」才能符合「既超越於萬物,又內在於萬物」的本來面貌。《說文》:「古,故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故,本也,本來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一》:「古,始也。」《玉篇》:「古,始也。」
[16]其名不去:它的名不會失去。信的名不失去,則成為「有名之信」也。其,它他,指「信」。不去,不失去也。「道、泛生者」恆無名,但是「道、泛生者」的「信」卻是「有名」,因為「信」本身就是真實不虛的「信息」,因此即使「信」有名,它的名也是實的。這也是說,「名」如果是根植於「信」,則這個「名」也跟著變成真實不虛的,這也是「名」能應用於《老子道德經》所有論述的原因,因為《老子道德經》裡面所講的所有老子聖學,都是根植於「道、泛生者」的「信」,《老子道德經》也因為根值於「道、泛生者」的「信」,所以其中的「名言文字」也都是真實不虛的。
[17]以:用也,用來也,憑藉也。這裡用是指用「信」。《說文》:「以,用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》:「以,用也。」《文言文虛字大詞典》:「以,憑,
[18]順:理也,使之有順序也。《說文》:「順,理也。」
[19]眾父: 眾多的主導者也,引申為各各層面的主導者也。眾,多也。《說文》:「眾,多也。」父,家長率教者也,這裡引申為主導者,表示在各各層面中,主導各種工作的人,因為父未必是全都只主導教化,其他層面也同樣會主導。《說文繫傳》:「父,矩也,家長率教者。」
[20]吾:我也,我們也。
[21]何以知:為什麼知道也。依據什麼來了解也。何以,何故也,以何也,用何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何以,1.何故。疑問之辭。2.以何也,用何也。」知,知道也,明白也,懂得也,理解也。《集韻》:「知,或曰:覺也。」《玉篇》:「知,識也。」
[22]之:的也。
[23]然:是也,正確也。《論語.雍也》:「雍之言然。」葉按:「然,是也,正確也。」
[24]茲:茲與哉通,問詞也。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茲,叚借為哉。」《經傳釋詞.八》:「哉,問詞也,若詩北門,謂之何哉之屬,是也。」
[25]以此:用此也,用這個也,憑藉這個也,這裡指憑藉這個「有名之信」也。以,用也,憑藉也。《廣雅.釋詁》:「以,用也。」此,這也,指「有名之信」。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