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

《東番記》與《臺海使槎錄》隱藏祕碼

陳第是故意寫《東番記》,以強調沈有容將軍和他們等人,來到台灣只見到「大彌勒」這個「夷目」,根本就沒有見到任何「建文帝朱允炆」的後代,或者其他「大明人」。
因此《東番記》極有可能是沈有容將軍,親自授意陳第,寫來預備在萬一被政敵構陷時,作為替自己脫罪的自白。
所以陳第在《東番記》文中,為了保護沈有容將軍和自己的政治安全,不斷強調台灣「無酋長、不官不長」,並且把台灣人寫成是「飽食嬉遊,于于衎衎;無懷、葛天之民」,是沒有任何政治圖謀的人民。
但他為了保存歷史事實,卻又在文中記錄了「夷目大彌勒」等人的事蹟,甚至留下台灣大明人「無事晝夜習走」,日夜都不斷進行軍事訓練的線索,好讓後人可以在文字中,追尋歷史的真相。
其次是陳第在《東番記》中,明確地稱台灣大明人為「番」,卻又稱台灣大明人的領導人是「夷」,而居民則稱為「夷人」,這點也非常可疑。
後來從福建移民來台灣的閩南人,稱「台灣大明人」和「台灣福佬人」都叫「番」,但陳第來自福建,卻稱為台灣人為「夷」。
「番」和「夷」這兩個字,雖然都是舊時中國對邊境少數民族或外國的稱呼,但「夷」偏指東方的邊境少數民族或外國。所以就文字而言,「番、番目」和「夷、夷目」還是有差別的。
陳第既稱台灣住民為「夷人」,那為什麼陳第的題目,不寫成《東夷記》,卻寫成《東番記》?而陳第在《東番記》中,用了「東番夷人」這四個字,但「東番」和「夷人」顯然是重覆的概念。
按語意而言,假設「東番」是泛稱所有中國東方邊境的人,那麼「夷人」就明確是陳第對當時「台灣人」的最精確稱呼了。如此一來,當時「台灣人」在陳第的眼中,事實上是「夷人」,而不是後來閩南人稱的「番」,這對出身於福建的陳第而言,確實有點奇怪。
陳第在《東番記》中,明明可以簡單說成是「東番」和「番目」,卻要故意稱為「夷目」,而刻意返覆使用「夷」這個字。如果陳第不是把台灣人當成「夷人」,就是陳第故意要用「夷」這個字,來引導出「明」這個字。
因為《易經.第三十六卦》是「明夷卦」,《易經》是古代儒生個個都必讀的經書,明末清初黃宗羲還寫了一本《明夷待訪錄》,同樣用到「明夷」兩字,可見《易經》的「明夷」一詞,在當時是儒生必知的基本字彙。
《易經》中,「明夷」這兩個字是同一卦的,本意是「明亮亮的大弓箭」,但被搞算命的孔子儒家妄解為「太陽沒入地中的現象」。而陳第就是要用「夷」這個字來引出「明」字的,所以他才會故意把「番目」寫成「夷目」,以「夷」代「番」,來讓後人有所質疑,進而想到「明」這個字。
明.陳第在《東番記》中,隱匿「夷目-大彌勒」實為「明王-大明人」,這和清.黃叔璥《臺海使槎錄》中,隱匿「番長-大眉」實為「明王-大明」的手法,是完全一模一樣的。
陳第和黃叔璥兩人,明知台灣有一位「明代王」是「建文帝朱允炆」的後代帝王,但他們全都不敢明說,只敢在書中留下線索暗示後人,讓後人循線去發現真象。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