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老子道德經ㆍ金山神學版ㆍ第五十章ㆍ聖人恆無心章】
|
|||
【無心論】:
|
先論聖人無心;次論聖人善信世人,乃因其德為善信;結論聖人為天下渾心而包容接納;故百姓作其耳目,聖人乃得以如日光普照,而照顧萬民。
|
||
第五十章
第一句
|
那「聽祒者」純粹「無心」;也就是說,那「聽祒者」已經「超越解脫」了「身識、心識」的捆綁,返歸於「道性生命」,而「服從遵守」那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真理、正路、道德紀律、宇宙原理、法則規律」而「布德施教」,所以他的「心識」之中,純粹沒有那「專注於成就自己」的「心念、心欲」,
|
||
第五十章
第二句
|
由於那「聽祒者」純粹「無心」,所以他把「萬民」的「心念、心欲」,當作是自己的「心念、心欲」,來加以「善待、信愛、包容、關懷」。
|
||
第五十章
第三句
|
那「心念」是「善」的人,也就是說,那「心念、心欲」是「具有正當良好能力」的「良能」的人,那「聽祒者」用「良能」,來「善待」他們;
|
||
第五十章
第四句
|
那「心念」是「不善」的人,也就是那「心念、心欲」是「不具有正當良好能力」的「沒有良能」的人,「聽祒者」也同樣用「良能」,來「善待」他們,而不會用「沒有良能」,來對待他們;
|
||
第五十章
第五句
|
德善[11]也。
|
那「聽祒者」用「良能」,來「無差別」地對待那「具有正當良好能力」和「不具有正當良好能力」的人,那是因為「聽祒者」順服「道、泛生神」,而稟受於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道靈(聖靈)」是「良能」的,所以他不會用「沒有良能」,來對待任何人。
|
|
第五十章
第六句
|
那內心真誠順服「道、泛生神」,而能接收到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信實訊息」,而「有信仰、有誠信」的人,那「聽祒者」用「誠信」,來「真誠對待」他們;
|
||
第五十章
第七句
|
那內心背離抵擋「道、泛生神」,而無法接收到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信實訊息」,而「不信仰、沒有誠信」的人,「聽祒者」也同樣用「誠信」,來「真誠對待」他們,而不會用「沒有誠信」,來對待他們;
|
||
第五十章
第八句
|
德信[16]也。
|
那「聽祒者」用「誠信」,來「無差別」地對待那真誠順服「道、泛生神」而「有信仰、有誠信」的人;也用「誠信」,來「無差別」地對待那背離抵擋「道、泛生神」而「不信仰、沒有誠信」的人,那是因為「聽祒者」順服「道、泛生神」,而稟受於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道靈(聖靈)」是絕對「誠信」的,所以他沒有絲毫「不誠信」,可以對待任何人。
|
|
第五十章
第九句
|
那「聽祒者」存恤視養「世界人類」;
|
||
第五十章
第十句
|
他是用「良能誠信」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,「赤誠熱心」地,「完全包容、完全接納」世界各種不同的人啊!
|
||
第五十章
第十一句
|
因此那「聽祒者」就從原本的純粹「無心」,而透過「良能誠信」的「完全包容世人、完全接納世人」,而變成「世界全心」。
|
||
第五十章
第十二句
|
就因為這樣,那「萬民」的「心」,就能夠和「聽祒者」的「世界全心」,全都「層層連結、層層連通」在一起,而成為一體。因此「萬民」就能夠把他平日「耳朵所聞、眼晴所見」的一切「信息、信實訊息」,包括各種「心念、心欲」的「需求」,層層傳遞到「聽祒者」這個「世界全心」之中,讓「聽祒者」能夠知道世界「萬民」中,每個人的「生活需求」啊!
|
||
第五十章
第十三句
|
聖人皆晐之[26]。
|
那「聽祒者」,也因此而能夠像那「太陽」的「光芒」,在「大地」上「廣被普照」一般,而「完全包含、兼容兼養」地「關懷照顧」這世界上所有的人,而不會有絲毫遺漏。
|
|
[1]恆:質也,純粹也,常也。《說文》:「恆,常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三》:「常,質也。」《集韻》:「質,一曰樸也。」
[2]無心:沒有「專注於成就自己」的「心念」也。由於人的「心識、身識」存有個人強烈的「生存、繁殖」欲望,這雲雲的強烈「生存、繁殖」欲望,是一種個人生命力,但是個人生命力,是兩面刃,一方面能使個追求進步成功,另一方面那過強而極端的個人生命力,卻會導致人的極端「自私」,使人不知不覺中陷入滿足自己無窮欲望的陷阱,如此不但會傷害別人,也會傷害自己。這種情況下,個人就出現了只有「強作用力」,而沒有「弱作用力」來均衡的「陰、陽」失衡現象,整個社會中的個人如果都是「陰、陽」失衡,那麼整個社會也會跟著失衡而動亂,最後造成個人和社會都無法平安生存。所以聖師老子要求我們要藉著順服「道、泛生神」,並且顧及社會整體的生存,以及個人的生存,而儘可能降低個人「心識、身識」中的「自私欲望」,這裡所講的聽祒者,他完全順服,並且返還了「道性(靈性)生命」,過著屬道屬靈的生活,所以他不但完全去除了自己「心識、身識」中「成就自己」的「自私欲望」,甚至能夠將自己「心識」中的的「心念」,轉而去幫助所有的人,所以說他是以「百姓之心為心」,並且能夠像太陽一般,用他屬靈的光芒,普照萬民。無,沒有也。心,「心念、心欲」也。
[3]以:用也。這裡是說聽祒者因為自己已經「無心」,所以他用百姓的「心」來作為自己的心,這裡不是說聽祒者用和一般人一樣的「欲望需求」來生活,而是說人民百姓「內心」的「欲望需求」,已經成為聽祒者最關注而要幫助達成的「心事」。《書.泰誓上》:「天矜于民,民之所欲,天必從之。」說明了至高無上的「道、泛生神」是愛憐萬民的,所以萬民的需求,「道、泛生神」也會答應他們,聽祒者全心順服「道、泛生神」,所以他的所作所為也必然和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神工、神職」無異。《說文》:「以,用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》:「以,用也。」
[4]百姓之心:「萬民」的「心念、心欲」也。百姓,萬民也,蒼生也,生民也,人民也。《四書.釋地又續》:「百姓義有二。有指百官言者,書百姓與黎民對,禮大傳百姓與庶民對,是也。有指小民言者,不必夏代,亦始自唐虞之時,百姓不親五品不遜,是也。」之,的也。心,「心念、心欲」也。
[5]為心:作為自己的「心念、心欲」也。為:作為也,當作也,成為也。
[6]善者:「心念、心欲」是「具有正當良好能力」的「良能」的人也。善,良能也。純良有能力,並且能夠作出純良而有能力的「良能」之事,叫作善。善者的「心念、心欲」,必是美好的;他所具有的「才能」,也必是有能力的;他最後作出來的「行事」,也必是良好而有能力的。所以「善者」就是「良能者」。者,指善也。
[7]善之:以良能對待他們。以良能對待,就是用良好的「心念、心欲」,也用有能力的「才能」,更是對他們作出良好而有能力的「行事」。之:指善者。
[8]不善者:「心念、心欲」是「不具有正當良好能力」的「沒有良能」的人也。
[9]亦:猶也,尚也,還是也,「也」也。《古書虛字集釋》:「亦,猶『猶』也,尚也。」
[10]善之:以良能對待他們。之:指不善者。
[11]德善:稟受於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道靈(聖靈)」是「良能」的也。這裡是說聽祒者,完全信仰順從「道、泛生神」,所以他所稟受於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道靈(聖靈)」是「良能」的。「道靈(聖靈)」的「良能」,是指「道靈(聖靈)」純良有能力,並且能夠作出純良而有能力的「良能」之事。
[12]信者:內心真誠順服「道、泛生神」,而能接收到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信實訊息」,而「有信仰、有誠信」的人也。信:誠也,敬也,不疑也,實也,信實也,信用也。信在老子神學中是「道、泛生神」保證「天地萬物真實存在」,以及聯結「天地萬物生命網絡」的「信、信息、訊息、實信、誠信、真實信息」。請參考第二十章:「其中有信。」註解。《說文》:「信,誠也,從人言。」《廣雅.釋詁一》:「實,誠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一》:「信,敬也。」
[13]信之:用「誠信」,來「真誠對待」他們也。之,指信者。
[14]不信者:內心背離抵擋「道、泛生神」,而無法接收到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信實訊息」,而「不信仰、沒有誠信」的人也。
[15]信之:用「誠信」,來「真誠對待」他們也。之,指不信者。
[16]德信:稟受於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道靈(聖靈)」是絕對「誠信」的也。這裡是講因為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道靈(聖靈)」是絕對「誠信」的,所以聽祒者所獲得的「道靈(聖靈)」也是絕對「誠信」的。所以聽祒者全身上下都是「誠信」,他沒有半點「不誠信」,可以對待任何人,所以聽祒者對「有信仰、有誠信」的人是用「誠信」,對「不信仰、沒有誠信」的人,也還是用「誠信」,因為他沒有絲毫「不誠信」可用。
[17]之:句中助詞。
[18]在:存也,存問之也,察也,存恤視養也。把世界人類的需要,存放在心中,並且隨時關懷察看就是「在」。《爾雅.釋詁》:「在,存也,察也。」《左氏.襄.二十六》:「吾子獨不在寡人。」注:「在,存問之。」
[19]天下:世界也,世界人類也。
[20](忄翕)(忄翕):極為赤誠熱心也。(忄翕),(xì/ㄒㄧˋ),心熱也,表示很赤誠很熱心。《集韻》:「(忄翕),心熱貌。」
[21]焉:句末語氣詞,「啊」之意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焉,句末語氣詞。」
[22]為:作為也,成為也。
[23]渾心:全心也,全世人類合而為一的完整之心也。渾,全也,合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渾,全也,合也。」《杜甫.春望詩》:「渾欲不勝簪。」葉按:「渾欲不勝簪,全欲也不勝簪。」《說文.渾.段注》:「酈善長謂,二水合流為渾濤。」
[24]皆:咸也,俱也,都也。《說文》:「咸,俱詞也。」《正字通》:「皆,咸也。」
[25]屬耳目:層層連結所聞所見的「信息」於聽祒者也。這裡是說因為聽祒者從「無心」而成為「世界全心」,在這種狀況下,萬民的「心」,就全都連結而連通到聽祒者這個「世界全心」之中,萬民就自然而然會把自己平日「耳朵所聞、眼晴所見」的一切「信息」,包括各種「心念、心欲」的「需求」,層層傳遞到「聽祒者」這個「世界全心」之中。屬,聯及也,連也,繫也,結也,係也,通也,凡異而同者也。《說文》:「屬,連也。」《漢書.食貨志下》:「使者冠蓋,相屬於道。」注:「屬,聯及也。」《禮記.雜記上》:「大夫不揄絞屬於池下。」注:「屬,猶繫也。」《國語.晉語四》:「必屬怨焉。」注:「屬,結也。」《莊子.駢姆》:「屬其性乎仁義。」注:「以此繫彼為屬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屬,逮也,及也,至也,通也。」《戰國策.西周策》:「除道屬之於河。」注:「屬,猶至也,通也。」《說文.屬.段注》:「凡異而同者曰屬。」
[26]晐之:像陽光一樣遍照萬民也。這裡是說因為聽祒者從「無心」而成為「世界全心」,也因此萬民的耳目,也成為聽祒者的耳目,聽祒者和萬民從所見所聞到生活需求,全都連結在一起,而「信息」相感了;也因為如此,聽祒者才能將自己的光明,遍照於萬民,而能夠照顧到每一個人的生活需求,這個效能就是「無心」而為「世界全心」的效能;一般領導人,常因為「有私心」而不能作為「世界全心」,所以就無法和萬民「信息相通」,所以不能具有這樣的效能,才會發生因為「無信」而「親譽之、畏之、侮之」的情形。由此可見「無心」而為「世界全心」,是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信息、信實訊息」,能夠在人與人之間連通傳遞的重要原因。這也是為什麼聖師老子在講「無心」時,會論及「信」的原因。因為只有「無心」的人,才能傳遞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信息、信實訊息」,自私自利而「有心」的人,會使人和人之間毫無「信任」,而終斷「信息、信實訊息」的傳遞,所以說自私自利而「有心」,是阻斷抵擋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信息、信實訊息」傳遞的元兇。晐,日光兼覆也,咸也,包也,備也。《說文》:「晐,兼晐也。」〔注〕:「日光兼覆也。」《廣雅.釋言》:「晐,包也。」《廣雅.釋言》:「晐,咸也。」《小爾雅.廣言》:「晐,備也。」之,指百姓也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