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

老子道德經ㆍ金山神學版ㆍ第十二章ㆍ五色使人目䀠章

 
【老子道德經ㆍ金山神學版ㆍ第十二章ㆍ五色使人目䀠章】
【充實內涵論】:
先論徵逐外在事物的害處;次論聽祒者重內在不重外在;最後以聽祒者的「自由選擇」,來彰顯個人的「選擇自由」的重要性。
第十二章
第一句
五色[1],使[2]人目[3][4]
「眼睛」沉溺在那讓人「目不暇給」的「聲色世界」的「雜亂色彩」之中,不但會讓人造成「左右驚視、目動神懼」,還會讓人失去「眼目」的「正見」,而「瞎看妄見」,因此他們即使「看」,卻也會「看不見」;
第十二章
第二句
●五音[5],使人耳聾[6]
「耳朵」沉溺在那讓人「耳不暇聽」的「聲光世界」的「雜亂聲音」之中,不但會讓人感覺到「震耳欲聾、聽能聾聵」,還會讓人失去「耳朵」的「正聽」,而「偏聽錯聽」,因此他們即使「聽」,卻也會「聽不著」;
(本節●原屬本章後節)
第十二章
第三句
●五味[7],使人口爽[8]
「口舌」沉溺在那讓人「口不暇食」的「美味美食」的「宴飲招待」之中,不但會讓人感覺到「飲食無味、食旨不甘」,還會讓人失去「嘴巴」的「正言」,而「搬口弄舌」,因此他們即使「說」,卻也會「說不對」;
第十二章
第四句
馳騁田獵[9],使人心發狂[10]
「心識」沉溺在那「殺戮式的狩獵遊戲」之中,不但會讓人「驚恐不安」,還會讓人失去「心識」的「正思」,而「心性瘋狂」,甚至還會「殘害無辜」;
第十二章
第五句
難得之貨[11],使人之行妨[12]
「欲望需求」沉溺在那「不應該獲得的財富」之中,不但會讓人「短視近利」,還會讓人失去「舉止」的「正行」,而讓人的「行為」產生「障礙」,甚至還會「巧取豪奪、明偷暗搶」;
第十二章
錯簡一
○五味,使人口爽;
(本節○為錯簡,移至本章前節)
第十二章
錯簡二
○五音,使人耳聾;
第十二章
第六句
是以[13],聖人之[14][15]也!
所以,那「聽祒者」從事的「以身作則」的「對治方法」啊!
第十二章
第七句
為腹[16]不為目[17]
是「增長」自己「內在」的「修為涵養」和「品格素質」,他不「助長」自己「外在」的「貪執」。
第十二章
第八句
[18],去彼[19],取此[20]
因此,「聽祒者」會「去除『非』,擇取『是』」。也就是說,在「去除」與「擇取」之間,「聽祒者」會「去除」不好的「助長外在的貪執」,而為自己「選擇」好的「增長內在的修為涵養和品格素質」。
       
 

 

 

 

[1]五色:各種顏色也。這裡是指各種多雜混亂的顏色也。五的意思是指很多,不是只有五種。就像五顏六色是說很多顏色,不能說五顏六色是五個顏六個色。古代講五色是指「赤、黃、青、白、黑」,「赤、黃、青」就是「紅黃藍」,「紅黃藍」就是色彩學的三原色。「白、黑」則是色彩學的無彩色。三原色依各種比例混合,可以調出各式各樣的其他顏色,如果再加上黑白,就能夠形成明度的變化,就能夠調出更多顏色,這也是五色代表各種色彩的原因。《書.禹貢.徐州》:「厥貢惟土、五色。」疏:「韓詩外傳云:天子社廣五丈,東方青、南方赤、西方白、北方黑、上冒以黃土。」《禮.禮運》:「五色、六章、十二衣。」疏:「五色,謂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。據五方也。」
[2]使:令也,今謂「讓」也。《說文》:「使,令也。」
[3] 目:眼睛也。
[4] 䀠:讀作懼,驚視貌,左右驚視、目動神懼也。人的眼晴因驚慌而驚視時,視覺就不能安定,也不能正確看清事物,所見便會產生偏差而生錯誤,因此失去正見。《正字通》:「䀠,凡驚咢者失亡者,其視䀠䀠。」《說文》:「䀠左視右視也。」徐箋:「左右視者,驚視之狀。」《說文部首訂》:「䀠,…說解當云,驚恐也。…蓋驚恐者目善搖,左傳云,使者目動而言肆,懼我也。箋從二目,正會此意。」
[5]五音:各種聲音也。這裡是指各種多雜喧鬧的聲音也。五的意思是指很多,不是只有五種。古代講五音是指「宮、商、角、徵、羽」,這五種聲音,可以創作成樂曲,所以五音就代表各種聲音。《孟子.離婁上》:「不以六律,不能正五音。」集注:「五音,宮、商、角、徵、羽。」
[6]耳聾:耳朵聽不見;引申為聽能聾聵。耳:聽覺器官也。《說文》:「耳,主聽者也。」聾:耳無聞也。《說文》:「聾,無聞也。」
[7]五味:各種味道也。這裡是指各種食物的味道。古代講五味是指「酸、苦、辛、鹹、甘。」這五種味道可以製作成各式各樣的美味食物,所以五味就代表各種食物的美味。《禮記.禮運》:「五味六和。」注:「五味,酸、苦、辛、鹹、甘。」
[8]口爽:口病也,味覺偏差如同口病也,引申為口感偏差。口:人飲食言語器官。《說文》:「口,人所以言食也。」爽:差也、偏差也,病也。《詩.小雅.蓼蕭》:「其德不爽。」傳:「爽,差也。」《淮南子.精神訓》:「使口爽傷。」注:「爽,病也。」
[9]馳騁田獵:奔馬獵殺禽獸取樂也,殺戮式的狩獵遊戲也。這裡「馳騁田獵」不是指為飢餓或祭祀而打獵,是指以騎馬追逐獵殺禽獸作為戲樂,所以是一種殺戮式的狩獵遊戲。馳騁:馳馬奔逐也。馳:車馬疾走也。《說文》:「馳,大驅也。」注:「騁,直馳也。」《說文》:「騁,直馳也。」田獵:游獵追逐禽獸也。田:狩獵也,與畋通。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田,假借為畋。」《公羊.桓四》:「田,狩也。」獵,逐取禽獸。《說文》:「獵,放獵,逐禽獸也。」《廣韻》:「獵,取獸。」
[10]使人心發狂:讓人的心靈狂亂也。發:起也,興也。《廣韻》:「發,起也。」《增韻》:「發,起也。」狂:精神錯亂也。《淮南子.主術訓》:「狂而操利劍。」注:「狂,猶亂也。」
[11]難得之貨:忌於獲得的財富也,不應該獲得的財富也。難:忌也,憚也。《釋名.釋言語》:「難,憚也,人所忌憚也。」《戰國策.中山策》:「陰簡難之。」注:「難,謂忌憚也。」得:獲也。《玉篇》:「得,獲也。」之:的也。貨:財富也。《書.洪範》:「一曰:食,二曰:貨。」疏:「貨者,金玉布帛之總名。」葉按:「金玉布帛即財富也。」
[12]使人之行妨:讓人的行為蔽礙也。之,的也。行:行為也。《論語.述而》:「吾無所行而不與二三子者。」《皇疏》:「行,猶為也。」妨:害也,礙也,障礙也,蔽礙也。《說文》:「妨,害也。」《字彙》:「妨,礙也。」
[13] 是以:所以也,因此也。《文言文虛詞大詞典》:「是以,因此。」
[14]之:為也,作也,從事也。《古書虛字集釋》:「之,為也,一為作之義。」
[15]治:化也,對治也,以身作則的對治。針對某一個事情而進行的處置,稱為對治。這裡是指聖人以身作則,針前前面種種不好的行為和結果進行對治,而讓人民有所效法。《老子道德經》裡所講的聖人,是傾聽道、泛生神祒喚的聽祒者,聽祒者只是信仰事奉道、泛生神」的人,並不是君王或統治者,所以我們在註解聖人的」這個字時,不能以統治者對人民的心態去註解這個「」,所以「」不能毫不思考地,盲目譯為「統治、治理」這類政治性的文字。
[16]為腹:成其內涵也,引申為增長人的修為涵養和品格素質也。為,成也,這裡引申為成長、增長。《廣雅.釋詁三》:「為,成也。」《淮南子.本經訓》:「五穀不為。」注:「不為,不成也。」第三章「實其腹」實亦成也,亦長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實,成也。實,長也」腹:人的內涵也,人的修為涵養和品格素質也。
[17]不為目:不助長外欲也。為:助也,助長也;《詩.大雅.鳧翳》:「福祿來為。」箋:「為,助也。」《廣韻》:「為,助也。」《論語.述而》:「夫子為衛君乎」?集解:「孔安國曰:為,猶助也。」目:本意為眼睛;老聖在此處以「目」字代表前文之「目、耳、口、心、行」等,人體所有的感官動作,因此引伸為一切感官的欲求。「腹」涵容於內,「目」徵逐於外;相對於「腹」指「內涵」,「目」則表示「外欲」。
[18]故:因此。
[19]去彼:去除不好的。這裡指去除不好的「為目:助長外在的欲執。」去:除也。《集韻》:「去,徹也。」《論語.鄉黨》:「去喪無所不佩。」集解:「孔注:去,除也。」彼:非也,不好的也。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彼,假借為匪,實為非。」《詩.小雅.釆菽》:「彼交匪舒。」《荀子.勸學》:「匪交匪舒。」非:惡也。《淮南子.脩務訓》:「立是廢非。」葉按:「立是廢非,與去彼取此義同。」
[20]取此:擇取好的。這裡指採取好的「為腹:充實內在的涵養。」取:擇用也,選擇也。《漢書.賈宜傳》:「莫如先審取舍。」注:「師古曰:取,謂所擇用也。」此:是也,好的也。《古書虛字集釋》:「此,是也;一為『是非』之『是』。」《韓非子.五蠹》:「此以效仁,非以為治也。」葉按:「此以效仁,是以效仁也。」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