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老子道德經ㆍ金山神學版ㆍ第八章ㆍ上善如水章】
|
|||
【良能論】:
|
先論「上善」與活水之利澤、潔淨、謙卑近似;次論「上善」與「道」之近似;再論「上善」之作法;最後以「善人」無怨尤作結論。
|
||
第八章
第一句
|
那獲得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的灌注,因而在自已身上,形成了「最上等」的「善、良能」,也因此具有「最上等的正當良好的能力」的「最上等的良能者」,
|
||
第八章
第二句
|
他所顯現的「良能」,可比擬如「清流活水」的「良能」,而那「清流活水」的「良能」,更與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合和一切至善至大能量」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,幾乎完全「相近相似」。
|
||
第八章
第三句
|
因為,那能夠「滋潤萬物」的「清流活水」;它「良能」與萬物共存,而用「柔和纖柔」的形質,來「利澤萬物」,而它的「本質」又是「單純潔淨」;
|
||
第八章
第四句
|
而那「滋潤萬物、利澤萬物」的「清流活水」,它更「良能」謙卑地「立身」在「一般人」所「憎惡」,而受「一般人」所「鄙視」的「下位」。
|
||
第八章
第五句
|
所以我們從這「利澤、潔淨、謙卑」三點來看,那「清流活水」的「良能」,與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合和一切至善至大能量」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,幾乎完全「接近」了啊!
|
||
第八章
第六句
|
那具有「正當良好能力」的「最上等的良能者」,他立身在有「良能」的「謙卑與利澤之地」;
|
||
第八章
第七句
|
那具有「正當良好能力」的「最上等的良能者」,他的「心地」,「良能」寬闊聖潔;
|
||
第八章
第八句
|
那具有「正當良好能力」的「最上等的良能者」,他的「待人接物」,「良能」真誠信用;
|
||
第八章
第九句
|
那具有「正當良好能力」的「最上等的良能者」,他的「施政教化」,「良能」安定太平;
|
||
第八章
第十句
|
那具有「正當良好能力」的「最上等的良能者」,他的「從業職事」,「良能」有「能力、才能」;
|
||
第八章
第十一句
|
那具有「正當良好能力」的「最上等的良能者」,他的「行事行動」,「良能」合乎「天地的時宜」。
|
||
第八章
第十二句
|
就因為那良能利澤萬物,本質又「單純潔淨」如「清流活水」的「最上等的良能者」,他能夠順從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謙卑」,而「不爭居上位」,也就是「不會看到別人有上位,就強取強奪」,
|
||
第八章
第十三句
|
因此,他為了「利澤萬物」,而立身在一般人的「下位」,但是,他純淨的內心,沒有絲毫因為居於「下位」,而「失望」的「悲傷嘆息」,更沒有絲毫「不滿」的「怨恨咒詛」。
|
||
[2]善:良能也。純良有能力,並且能夠作出純良而有能力的「良能」之事,叫作善。所以說,善人是正當良好的能力者也,有正當而良好的能力的人也。「善」是老子神學系統中,非常重要範疇,所以聖師老子把「上善」這種良能,提高到近似於「道、泛生神」的能力。那是因為1.「善」是聖靈量的判準;當一個人獲得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德(道靈、聖靈)」是最豐沛,他就會是「上善」;如果他獲得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德(道靈、聖靈)」很少,那他就是「下善」;如果一個人跟本背逆「道、泛生神」,而根本沒有獲得任何「德(道靈、聖靈)」,那他就是「不善」。2.「善」是可見的「良能」;一個人是否真的有「善」,可以從他有沒有達成第五十六章所說的「身修、家正、鄉安、國治、世界平」來判斷。所以觀察一個人是否有「善」,比觀察一個人是否有「德(道靈、聖靈)」還更精確。如果有一個人瘋狂而喜樂地,像外道那樣高聲尖叫呼喊,宣稱他獲得了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德(道靈、聖靈)」澆灌,也獲得了「德(道靈、聖靈)」的特別恩典,我們不要從他當下的行為和表演去看,我們只要看他在「修身、正家、安鄉、治國、平世界」之間,有沒有作到「身修、家正、鄉安、國治、世界平」,就知道他說的是否是真的。一個人如果沒有在「修身、正家、安鄉、治國、平世界」中,作出任何好事,他是不可能獲得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德(道靈、聖靈)」澆灌而充滿「德(道靈、聖靈)」的。所以說「善」是「聖靈量」的判準,也是可見的「良能」,所以《老子道德經》中的「善」字,必須要有完全統一而無異的翻譯,才能保證老子神學系統中,「善」的真義不被破壞。所以我們絕不能這一章譯為良,那一章譯為美,因此我們在《老子道德經金山神學版》中,統一將「善」字,譯為「良能、正當良好的能力」。當「善」譯為「良能」時,可作名詞,有可形容詞,也可作動詞,也可作副詞…。
[3]如水:若似水也,像似水也。如:若也。這裡是指「上善」的「善、良能」,像似「水」的「善、良能」。
[4]善利:良能利澤也,良能利益也。利:益也;利益也。一切名物的生命都必需有水來滋潤,故曰利澤、利益萬物。《荀子.榮辱》:「以治情則利。」注:「利,益也。」
[5]而:且也。《經傳釋詞.七》:「而,猶且也。」
[6]有淨:實質清明潔淨也,此處言有淨,就可以知道前句「上善如水」的水,是指清淨澄明的清流活水,所以不可以拿污濁的水來詆刺聖師老子的立論。有:質也,實質也。《廣雅.釋詁三》:「有,質也。」《廣韻》:「有、質也。」淨:澄明也,清淨也,清明潔淨也。《梁簡文帝.鏡銘》:「水淨珠明。」《六書故》:「淨,塵垢盡也。」
[7]居:處也,表示立身於某處也。《書.伊訓》:「居上克明。」《呂氏春秋.離俗》:「仁者居之。」注:「居,處也。」
[8]眾人:一般人也,普通人也。《莊子.山木》:「孰能去功與名,而還與眾人。」葉按:「眾人,一般人也,普通人也。」
[9]之:主語謂語間之助詞,不必譯出。
[10]所惡:一般人所憎惡的下位也。因為清流活水都是向下流動,而匯聚於低處,所以水所立身之處都是在低下的位置,這底下的位置就是下位,而世人也多厭惡居次於下位,所以說才會說:「居眾人之所惡。」所:指示代詞,下接動詞時,構成名詞性的詞組而指代「人、事、物、地」。惡:憎也。《集韻》:「惡,憎也。」
[11]故:因此也。
[12]幾:近也。《禮記.樂記》:「知樂則幾於禮。」注:「幾,近也。」
[14]矣:句末助詞也。《古書虛字集釋》:「矣,句末助詞也。」
[15]居:處也;立身於某處也。
[16]善地:良能的場所也,良能的地方也,這良能的地方是指具有良能,又像水那樣,能夠謙卑而利澤萬物。本句「善、良能」作形容詞,形容「地」是善的。地:場所也。《詩.大雅.大明.牧野洋洋箋》:「言其戰地寬廣。」按:「地,場所也。」
[17]心:心靈也,心思也,心地也,心胸也。《荀子.解蔽》:「心者形之君,而神明之主也。」注:「心出令以使百體,不為百體所使也。」。
[18]善潚:良能深清也;良能心胸廣大而清淨澄明也。此潚字用於「道、泛生神」則是「聖潔純淨、無染無垢,而完滿圓全、遍一切處」。善,良能也。純良有能力,並且能夠作出純良而有能力的「良能」之事,叫作善。潚,水深而清也,引申為「空間廣大而清淨澄明、寬闊聖潔」。《說文》:「潚,深清也。」段注:「謂深而清也。」《廣韻》:「潚,深清也。」
[19]予:推予也;相予也。引申為待人接物。《說文》:「予,推予也,象相予之形」。
[20]信:誠也,敬也,不疑也,實也,信實也,信用也。《說文》:「信,誠也,從人言。」《廣雅.釋詁一》:「實,誠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一》:「信,敬也。」
[21]正:治也,正治也,以正治之也。《呂氏春秋.順民》:「湯克夏而正天下。」注:「正,治也。」
[22]治:平也,太平也,安定太平也。
[23]事:行事也,職事也。凡人所做為者皆曰事。《說文》:「事,職也。」
[24]能:能力也;有才能也。《周禮.天官.大宰》:「四曰使能。」注:「能,多才藝者。」《周禮.地官.鄉大夫》:「而興賢者、能者。」注:「能者,有道藝者。」《史記.高祖紀》:「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。」《正義》:「能,才能也。」
[25]動:行動也,行事也。
[26]時:得時也,合天地之時宜也。若不合時宜而耕作,則五穀不長,所以行事要得時宜。《禮記.禮器》:「禮,時為大。」葉按:「時,時宜也。」
[27]夫唯:就因為也,就只有也,唯獨也。夫:乃也。《經衍釋詞》:「夫,猶乃也。」唯:獨也,專詞也。《廣雅.釋詁三》:「唯,獨也。」《集韻》:「唯,專詞也。」。
[28]不爭:不爭居上位也,不爭居高位也,不爭居先位也。「爭」字在老子神學中,是一個很重要的字,如果錯解《老子道德經》中的「爭、不爭」,就會把老子神學弄成消極思想,進而誹謗聖師老子,也會摧毀整個老子神學系統,所以一定要弄清楚。「爭」的文字學字義是「引、競、鬥」,因此很多學者解「爭」為「競爭、爭鬥」,而解「不爭」為「不競爭、不爭鬥」,這是極為嚴重的錯誤。老子神學,是以破斥「名位」,主張「無名、居下」作為立基的,就像本章講水就是講水能居眾人厭惡的下位,所以老子把水的善視同與「道、泛生神」近似。「不爭」是用來對治「名位」的,因此,老子在《老子道德經》中,所講的「爭」,是專指「爭居上位、爭居高位、爭居先位」,而「不爭」則是專指「不爭居上位、不爭居高位、不爭居先位」。「不爭」並不是一切「是非善惡」都不爭。打戰是軍爭,老子要磨利自保,也要爭求勝利;面對邪惡統治者,老子也視他們為大盜,這是向惡人爭正義。面對有知者的詐偽,老子直說他們是大騙子,這是爭真理;那柔和纖柔的「水」,用不定型來滲透那剛硬物體,而加以轉變破壞!老子還在經上大力稱頌,並且要我們加以學習。凡此種種都是「競爭、爭鬥」,老子全都義不容辭,並且走在人前;但這種「競爭、爭鬥」,不是老子在《老子道德經》說的「爭」,因為老子在《老子道德經》中,說的「爭」是針對「名位」而言的;老子說的「不爭」也是針對「名位」而言的,讀《老子道德經》一定要緊緊抓住這一點,否則就會不明白聖師老子為什麼講「不爭」,甚至還會責怪聖師老子為什麼要講「不爭」,而讓他們處處失敗。所以《老子道德經》的「不爭」,一定要譯為「不爭居上位、不爭居高位、不爭居先位」,絕不能譯為「不競爭、不爭鬥」,以免誤導了眾人,毀壞了道業。
[29]故:因此也。
[30]無尤:沒有怨恨也。尤:怨也,怨咎也,怨恨也。上善者不爭上位,因此雖處於下位,心中卻坦然毫無怨恨之意。《爾雅.釋言.舍人注》:「尤,怨咎也。」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