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老子道德經ㆍ金山神學版ㆍ第四十二章ㆍ反也者章】
|
|||
【反動弱用論】:
|
先論反、弱為道之動用;次論無生有、有生萬物;再論道生一、一生二、二生三、三生萬物;結論萬物有陰陽分殊,須虛化來調和。
|
||
第四二章
第一句
|
「道、泛生神」以「背反分殊力量」,來「振動、運動」自身那「獨自存立、遍及一切」又「不可分割」的「沒有限度的渾同整體」;從自身那「獨自存立、遍及一切」又「不可分割」的「沒有限度的渾同整體」中,「泛生」出那「現象世界」中,「巨量多變、生生不息」的「分殊多元」啊!
|
||
第四二章
第二句
|
這是那「分生天地萬物」,同時又「統整天地萬物」的「道、泛生神」,祂在「分生天地萬物」時的「背反分殊運動」;
|
||
第四二章
第三句
|
「道、泛生神」同時又以「弱統合作用力」,來「統整調和」那「現象世界」中「巨量多變、生生不息」的「分殊多元」;使那「現象世界」中「巨量多變、生生不息」的「分殊多元」,依舊保持在「道、泛生神」自身那「獨自存立、遍及一切」又「不可分割」的「沒有限度的渾同整體」之中啊!
|
||
第四二章
第四句
|
這是那「分生天地萬物」,同時又「統整天地萬物」的「道、泛生神」,祂在「統整天地萬物」時的「弱力統合作用」。
|
||
第四二章
第五句
|
「現象世界」中,那一切「有分殊、有限度」的「名物」,也就是那一切「有分殊、有限度」的「有名象位階」的「個體物」,
|
||
第四二章
第六句
|
全都是生成於「有」;也就是說,是在「有形」的狀態下,生成了「現象世界」中,那一切「有分殊、有限度」的「個體物」;
|
||
第四二章
第七句
|
「現象世界中,那一切「有分殊、有限度」的「有」,也就是「有形」,全都是生成於「無」,也就是生成於「無形」。也就是說,在「有」的狀態下,所生成的「現象世界」中,那一切「有分殊、有限度」的「個體物」,全都是從「沒有名象位階」也「沒有分殊、沒有限度」的「無」的「無形」狀態下所生出來。意思就是說,「現象世界」中,各種「形態」之「有」,全都是形成於「無」。
|
||
第四二章
第八句
|
那「沒有名象位階」的「道、泛生神」,因為祂是「獨自存立、遍及一切」又「不可分割」的「沒有限度的渾同整體」;我們因此而「產生」了「道、泛生神」,看起來好像是「整體一元」的「概念」,因此「妄生」了:「概念『一元』」;
|
||
第四二章
第九句
|
在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整體一元」狀態下,又因為「道、泛生神」,祂「動用」了「背反分殊運動」和「弱力統合作用」,因而從「無」而「有」地,「泛生」了「現象世界」;我們因此而「產生」了,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本體世界」和「現象世界」的「有」,好像是「二元並存」的「二元分殊概念」,因而「妄生」了:「概念『二元』」;
|
||
第四二章
第十句
|
在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本體世界」和「現象世界」是「二元分殊」的概念下,又因為「道、泛生神」,祂同時又針對「現象世界」的「有」,「動用」了「背反分殊運動」和「弱力統合作用」;把「現象世界」的「有」,同時「一分為二」;因此在「現象世界」的「有」之中,透過「背反分殊運動」形成了「陽」,透過「弱力統合作用」形成了「陰」,而形成「現象世界」中「一陰、一陽」的「分殊」狀態;我們因此而「產生」了,「道、泛生神」和「一陰、一陽」,看起來好像是「三元並存」的「三元分殊概念」,因而「妄生」了:「概念『三元』」;
|
||
第四二章
第十一句
|
在「道、泛生神」和「一陰、一陽」的「三元分殊」概念下;又因為「道、泛生神」,祂又「持續不停」地針對「現象世界」,「動用」了「背反分殊運動」和「弱力統合作用」;把那原本只有「一陰、一陽」的「現象世界」,再度從「一陰、一陽」的「二元」,分殊為「三元」,進而再分殊為「四元、五元、六元…」,一直到「現象世界」,出現了那「巨量多變」,而會在「生成、壯大、老化、消亡」中循環,卻永遠是「生生不息、永無止盡」的「多元天地萬物」。
|
||
第四二章
第十二句
|
由於那「天地萬物」是在「道、泛生神」那「背反分殊力量」的「背反分殊運動」,和那「弱統合作用力」的「弱力統合作用」,兩者「交互動用」之下所生成;所以「天地萬物」才會在「統一」中,仍然帶有「分殊」;這也是同樣是「道、泛生神」所「泛生」的「天地萬物」,卻仍然會出現「陰」和「陽」,彼此「差異」的「分殊」,而各自形成不同的「個體物」的原因。那「分殊」的「陰」和「陽」,由於是在「道、泛生神」那「背反分殊力量」的「背反分殊運動」,和那「弱統合作用力」的「弱力統合作用」,的「交互動用」之下所生成;也因此「陰」和「陽」便形成了「既分又合」的「統一中有分殊、分殊中又有統一」的狀態;這種「統一中有分殊、分殊中又有統一」的狀態,就像一個人「背上」背著「陰」,「懷中」又抱著「陽」,卻永遠無法分開一般。
|
||
第四二章
第十三句
|
所以說,世間「一切眾人」,全都是在「統一中有分殊、分殊中又有統一」的「負陰而抱陽」的狀態下所生成,因此全都同時擁有「分殊性格」和「統一性格」。所以世間「一切眾人」都應該「虛化」自己「個性的氣焰」,以保持世間「一切眾人」能夠在「統一中有分殊、分殊中又有統一」的平衡狀態下,彼此「和諧」共生,不致於因為「個性的氣焰」過強,而擴大了「分殊」,造成人和人之間「失和分裂」。
|
||
[1]反:「反力」也,「背反力」也,「背反分殊力量」也。相對於「弱統合作用力」,「反」也是一種「強作用力」。「背反分殊力量」是「道、泛生神」泛生那現象世界中,巨量多變、生生不息之「分殊多元」的力量。「反也者!道之動也」這句話中,「反」是「道之動」,也就是說「道、泛生神」在泛生「現象世界」時,是以一種「背反分殊」的「動力」來進行「運動」。所謂「背反分殊」,只是形容「泛生運動」時「從無到有、從無形到有形、從一元到多元」的變動樣態,絕不是說圓全不二的「道、泛生神」本身具有「背反分殊」的本質。「背反分殊」只是在講一種樣態的新生運動,是「從無到有、從無形到有形、從一元到多元」;由於「從無到有、從無形到有形、從一元到多元」,不可能以原本的樣態呈現,如果以原本的樣態呈現,就是保持原狀沒有變化了,所以產生「新生變化」的運動,由於形成了「不同樣態」,或說是「相反樣態」的新生物,所以這種產生「新生變化」的運動,就稱為「背反分殊運動」,而這種「背反分殊運動」的力量,就稱為「背反分殊力量」。就像宇宙大爆炸之前,可能只是一個小點,宇宙大爆炸之後,就形成了宇宙和萬物,也生成了人和蟲魚鳥獸,這個運動就是「背反分殊運動」,而這種「背反分殊運動」的力量,就稱為「背反分殊力量」。「道、泛生神」在泛生「現象世界」時,如果沒有使用「背反分殊力量」,就不會有「現象世界」的形成,但是這個「背反分殊力量」是屬於一種「物質力量」,是屬於「強力」,是「發散性」的「分殊力量」,如果宇宙中只有這種力量,那麼宇宙的變動就會快速而沒有休止,無法平衡,甚至沒有任何和諧的狀態,最後甚至可能會在過度分殊時,剎那間崩解。所以「道、泛生神」在泛生「現象世界」時,在發出「背反分殊力量」的時候,也同時發出了另一種「弱統合作用力」,來抑制和平衡「背反分殊力量」,這「弱統合作用力」是屬於一種「反物質力量」,是屬於「弱力」,是「削減性」的力量,這種力量抑制和平衡了「背反分殊力量」,於是「背反分殊力量」和「弱統合作用力」便形成了平衡和和諧,所以宇宙間才能夠在平衡和諧中長久生生不息,我們也才能安身立命,而擁有生命的寧靜幸福。反,相反也,這裡指「背反分殊力量」也。反,相反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反,相反也。」
[2]也者:起下之詞,啊也。《經傳釋詞.九》:「為起下之詞;或上言者,而下言也,或上言也者,而下言也。此處「也者」譯為「啊」是表示起下的感嘆詞。
[3]之,的也。
[4]動:振動也,震動也,運動也,動力也。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「泛神論」神學的「運動」概念,那就是「振動,震動」而非「移動」的運動概念,因為「泛神論」認為,「道、泛生神」是「至大無外、至小無內」的,所以沒有在「道、泛生神」之外的任何事物,甚至沒有在「道、泛生神」之外的空間,因此「道、泛生神」在泛生宇宙之時,絕不可能在「道、泛生神」之外的另一個地方將宇宙泛生出來;也因此「道、泛生神」的泛生運動,不是從此處到彼處的移動,不是從甲點到乙點的移動,因為「道、泛生神」本身就是遍一切處,在祂之外沒有別處;所以「道、泛生神」的運動,是以一種「振動,震動」的方式在運動。所以在《易.无妄》:「動而健。」的「虞注」中,直接把「動而健」的「動」,注為「震動」的「震」,就是這個原因,這種「振動,震動」的概念,是「泛神論」神學關於「上帝、神」運動的基本概念。到後來一些非「自然神論」而主張「自然論」的拙劣神學家,他們否定「泛生神」,而以「大自然」為本,這些人幼稚地從四季循環的概念中,帶入了大自然中,有形物質的「循環」概念,從此才出現了本體的運動是「循環運動」的幼稚概念,這種「循環運動」的邪知見,最後幾乎把「泛生神論」的「振動,震動」概念全淹沒了,所以要復興「泛神論」就一定要重新堅定「振動,震動」的運動概念。「泛生神論」的「泛生萬物」的地方,和「創造神論」的「創生萬物」的地方,是完全不同的;「泛生神論」的「泛生萬物」的地方,是在「泛生神」之內,而「創造神論」的「創生萬物」的地方,則是在「創造神」之外。所以「泛生神」泛生萬物時,其運動形態是在「泛生神」之內的「振動,震動」,而「創造神」創造萬物時,其運動形態是從此處到彼處的移動,是從甲點到乙點的移動。甚至連「創造神」自己也經常從甲點移動到乙點,而出現在不同的地方,這是「創造神論」和「泛生神論」的重大差異。「泛生神論」是基於「上帝、神」是「無外而至大」,在「上帝、神」之外,沒有任何事物和空間,所以必是以「振動,震動」來泛生。「創造神論」則認為「上帝、神」之外,還有一些地點和空間,所以「上帝、神」就在祂之外的地點和空間,創造一些屬於祂自己的生物,讓它們在那些地方生活,而「創造神」自己,也經常移動到那些地方走動散步。動,振也,震也,靜之對也。《正字通》:「動,振也。」《易.无妄》:「動而健。」虞注:「動,震也。」《增韻》:「動,靜之對。」
[5]弱:「弱力」也,「弱作用力」也,「弱統合作用力」也。相對次「背反分殊力量」,「弱」就是一種「弱統合力量」。「弱統合作用力」是使切現象世界中那巨量多變、生生不息的「分殊多元」,依舊保持在「道、泛生神」自身那獨自存立、遍及一切又不可分割的沒有限度的渾同整體之中的力量。「弱也者!道之用也」這句話中,「弱」是「道之用」,也就是說「道、泛生神」在泛生「現象世界」時,是以一種「弱統合」的「動力」來進行「作用」。
「反也者!道之動也」和「弱也者!道之用也」其中的「動」和「用」這兩個字,就是「動用」一詞的拆字,所以我們在看「動」的時候,要知道「動中有用」,在看「用」的時候,要知道「用中有動」千萬不可以把「動」和「用」兩個字完全切開來解釋。所以說「反也者!道之動也」和「弱也者!道之用也」,合起來的意思,其實就是「反、弱兩者!道之動用也」的意思。由此可知「道、泛生神」在泛生宇宙時,是「反、弱」兩力並用的。「道、泛生神」在泛生宇宙時,以「背反分殊力量」和「弱統合作用力」同時並用,使祂所泛生的宇宙,一方面形成「多元分殊」,一方面又讓這「多元分殊」保持在「一元整體」之中。由於「背反分殊力量」是一種「分殊力」,這種「分殊力」如果快速而且無限進行,會造成宇宙失衡而導致崩解,所以「道、泛生神」在發出「背反分殊力量」,同時以「弱統合作用力」來節制「背反分殊力量」,如此宇宙才能保持在和諧的狀態,而不會瞬間崩解,如此才能有「時間」的存在。由於「弱統合作用力」是一種作用於物質的「弱力」,「弱力」是一種溫和的力量,「弱力」在作用時,不會去強力改變對方,所以不容易被人所感覺所發現,聖師老子因此才稱為為「弱」。《老子道德經》中,聖師老子所講的「柔、弱、細、微」都是基於這個「弱統合作用力」的原理來講的。由於世人容易見到「剛、強」的力量,以為「剛、強」的力量,可以達成「合眾共和」那撕裂混亂的世界的目的;但是聖師老子卻要告訴我們那「剛、強」的力量,其實是「分殊」的力量,不但不能「合眾共和」那撕裂混亂的世界,反而會更加深分化那撕裂混亂的世界。只有「柔、弱、細、微」的「弱統合作用力」才能「合眾共和」世界,因為「道、泛生神」在泛生世界時,就是用「弱統合作用力」來節制「背反分殊力量」而達到宇宙和諧的,所以說那些不明白聖師老子所講的「柔、弱、細、微」的道理的人,如果先懂看老子「泛神論」神學中的宇宙泛生論,就能明白聖師老子所講的「柔、弱、細、微」的道理了。
[6]用:動用也,作用也,應用也,運用也。這裡講的「用」,要和「反也者!道之動也」的「動」一起看,而視為「動用」。「反也者!道之動也」和「弱也者!道之用也」裡面所講的「反、背反分殊力量」就是「陽」,「弱、弱統合作用力」就是「陰」。老子「泛神論」神學中,講宇宙萬物「負陰而抱陽」這「陰、陽」就是「弱統合作用力」這個「陰」,和「背反分殊力量」這個「陽」。聖師老子「泛神論」神學的「陰、陽」,絕不是北宋偽儒張載「理學氣論」所謂的陰氣和陽氣,這張載的「理學氣論」,其實是模仿變造聖師老子「泛神論」神學的宇宙論,而弄出來的不三不四思想。張載把聖師老子「泛神論」神學的「弱統合作用力」的「陰」,妄說成「陰氣」,又把聖師老子「泛神論」神學的「背反分殊力量」的「陽」,妄說成「陽氣」。經過張載這麼一變造,聖師老子「泛神論」神學的「背反分殊力量」和「弱統合作用力」的宇宙論的「強作用力,弱作用力」和階平衡的深層真義,就被完全矛盾的「陰氣」和「陽氣」強力對抗所取代,而全都不見了,從此世人就被「陰氣」和「陽氣」這個異端的「氣」,遮蔽了眼目,再也看不到聖師老子「泛神論」神學的真理,最後連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真理、正路」也被這些異端學說所遮蔽了。這「陰、陽」兩字,是聖師老子最先用於神哲學的,外道講「陰、陽」都是抄襲變造才有的,根本就沒有什麼「陰氣、陽氣」,在老子聖學中,「氣」是指人的「個性的氣焰」,「氣」是不好的負面的東西,「氣」跟你發怒生氣的「氣」是同一個東西,在老子聖學中,「氣」是要虛化要節制的東西,人的「個性的氣焰」根本不是好東西,只有異端才會把「氣」弄到「陰」和「陽」裡面,造成「陰」也不開心而發怒生氣,「陽」也不開心而發怒生氣;「陰氣」和「陽氣」兩個都是強力,都這麼愛發怒生氣,整天互相鬥來鬥去,專搞恐怖平衡,難怪那愛講「陰氣」和「陽氣」的偽儒「理學」,和接著而來的偽儒「心學」,會把宋明兩個朝代代,搞得全國污煙障氣,國衰命微,民不聊生。所以說,我們看到「陰、陽」兩字,就必須照著聖師老子所講的「弱統合作用力」就是「陰」,「背反分殊力量」就是「陽」,這樣才是正信,其他外道異端所講的「陰氣、陽氣」都是異端,絕不可相信。
[7]天下之物:世界萬物也,這裡指的是「現象世界」的所有東西。天下:世界也,這裡專指現象世界。物,萬物也,事也,色也。《說文》:「物,萬物也。」《集韻》:「物,事也。」《周禮.春官.保章氏》:「以五雲之物。」注:「物,色也。」《國語.楚語下》:「毛以示物。」注:「物,色也。」色:形象也,物象也。《波若心經》: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」按:「色,形象也。」
[8]生:生成也,產生也。《玉篇》:「生,產也。」
[9]於:句中表對象的助詞。這裡表示天下之物從有所生。
[10]有:有的狀態也。現象世界的東西原本「沒有」,在生成之後的一剎那之間,就全都變成「有」。就像宇宙大爆炸之前,現象世界的東西原本「沒有」,但在大爆炸之後的一剎那之間,就全都變成「有」。而這個「有」,也開始生成了更多分世界萬物,所以說「天下之物,生於有。」要注意的是這裡講「有」不是指「道、泛生神」。因為「道、泛生神」是「視之而弗見、聽之而弗聞、抿之而弗得。」不能形成概念,更不能形成名言的,所以「道、泛生神」是超越於「有、無」之概念而存在的。事實上我們不能說「道、泛生神」是「有」,也不能說「道、泛生神」是「無」;我們甚至不能問像:「有沒有『道、泛生神』?」這樣的問題。因為「道、泛生神」是超越於「有、無」的,在「有、無」的命題之下來問「道、泛生神」那「視之而弗見、聽之而弗聞、抿之而弗得。」的狀態,等於是把「道、泛生神」問到一個名言的框子裡了。所以過去有人問:「世界上有沒有一種真理,可以讓我見了信而不疑的?」像這樣的問題,本身就是一個不合法的問題,因為問這個問題的人,首先就把「真理」置於「有沒有」的「有、無」框架之中,他已經設定了「真理」必在「有、無」之內,如此像「道、泛生神」這種超越於「有、無」的「真理」,他就永遠問不到了;其次是他必須要「見到」,才能「信而不疑」,如此像「道、泛生神」這樣「視之而不見」的「真理」,他永遠都不能親見,如此他就永遠不信了。所以說,「道、泛生神」是超越於「有、無」之概念而存在的,這點在老子神學中是非常重要而不能出錯的,一旦出錯整個老子神學系統就會全部崩潰了。「道、泛生神」超越於「有、無」之概念而存在,「道、泛生神」不在「有、無」之中,所以第四章,聖師老子要我們在講「道、泛生神」是「實有、實存」時,一定要先虛化「道」這個「名」,才能說「道、泛生神」是「實有、實存」,如此我們在說「道、泛生神」是「實有、實存」時,才不會又被「名」框住了。所以本章這裡所講的「有」,絕不是指「道、泛生神」,而是講現象世界的東西原本「沒有」,在生成之後的一剎那之間,就全都變成「有」。
[11]無:沒有也,沒有的狀態也。現象世界的東西原本「沒有」,在生成之後的一剎那之間,就全都變成「有」。所有現象世界的東西,在「有」之前,就是「沒有」。「有生於無」和「無變成有、無中生有」文義上似乎一模一樣,但是用邏輯去檢查,卻會發現「有生於無」在邏輯上是沒問題的,但是「無變成有、無中生有」用邏輯去檢查,卻會發現有問題。因為「有」不等於「無」,「無」不等於「有」,「有」和「無」是完全相反的東西,而且以文字定義而言「無」是「不存在任何事物」,所以從「無」的角度來看,就邏輯而言,「不存在任何事物」不可能生出「存在事物」的「有」出來才對,所以「無變成有、無中生有」的「有生於無」是完全不合於邏輯的,應該是一個偽說。但是如果你從「有」的角度去看,很多我們所見過的東西都本來是「有」,最後卻「沒有」了,全變成「無」了;譬如人死了,即使燒剩了骨灰,這骨灰仍然不是這個人,所以這個人確實沒有了;所以我們在邏輯上,可以很合理地說「有變成無」,這個「有變成無」並沒有違反邏輯,可是前面「無變成有、無中生有」卻完全違反邏輯,會發生這個奇的現象,不是沒有理由的,因為「無變成有、無中生有」我們不知道那個「有」是什麼,所以邏輯上,自然會不同意「無變成有、無中生有」,如果那「有」,是指花落之後才生成的一顆蘋果,在花未未開時,那顆蘋果確實是「無」,如此所謂「無變成有、無中生有」就會變成合於邏輯的。所以我們看「有」和「無」其實是不能完全分開來看的,因為「有」和「無」是相生相成的概念,當我們講「無」時,一定是針對確定的「有」而言,絕不能拿沒有確定的「有」來講「無」,譬如當前世界上沒有「長牛角的兔子」,我們不能說「無」可以生出「長牛角的兔子」的這種「有」,所以我們在講「無變成有、無中生有」時,一定是是就客觀存在的東西來講「無變成有、無中生有」,這樣就不會出現邏輯的錯誤。由此可見聖師老子在講「有生於無」時,他不說成「無變成有、無中生有」,而說「有生於無」,「有生於無」這句話,其實是非常謹慎才說出來的。聖師老子首先說「有」這個字,所以他先確立了現象世界客觀存在的「有」,然後說這些「有」生於「無」,所以他能夠很小心地避開了「無變成有、無中生有」可能會造成邏輯錯誤的問題。我們從「有生於無」這句話的嚴謹,就可以見到老子的整個「泛神論」神學,絕不是隨便講的,而是一個非常嚴謹的神學系統,這也是未什麼很多學術思維能力薄弱的人,爭相翻譯《老子道德經》,卻總是不得其門而入的原因。
[12]一:概念「一元」也,相對於「多元」的「一元」也。「道、泛生神」,因為祂獨自存立、遍及一切,又整體不可分割;我們因此而產生了「道、泛生神」,看起來好像是「整體一元」的「概念」,因此妄生了概念「一元」。
[13]二:概念「二元」也。「一元」的「道、泛生神」,加「一元」的「現象世界」,合為「二元」。
[14]三:概念「三元」也。「一元」的「道、泛生神」,加「一元」的「陰」,再加「一元」的「陽」,合為「三元」。「陰」是「弱統合作用力」所形成,「陽」是「背反分殊力量」所形成。「現象世界」的「一陰、一陽」就是「弱統合作用力」和「背反分殊力量」這兩種力所形成,也是以這兩種力量的和諧與平衡。
[15]萬物:現象世界中的一切天地萬物也。
[16]負陰而抱陽:像人的「背上」背著「陰」,「懷中」又抱著「陽」,永遠無法分開一般。意思是說,天地萬物都是「背反分殊力量」的「背反分殊運動」和「弱統合作用力」的「弱力統合作用」的「交互動用」之下所形成,所以在「統一中有分殊、分殊中又有統一」。
[17]盅氣以為和:虛化自己「個性的氣焰」,以保持世間一切眾人能夠在「統一中有分殊、分殊中又有統一」的狀態下,彼此「和諧」共生。因為人也是在「背反分殊力量」的「背反分殊運動」和「弱統合作用力」的「弱力統合作用」之下所形成,所以人也是在「統一中有分殊、分殊中又有統一」,所以為了要「和諧」共生,每一個人都要虛化自己「個性的氣焰」,以免打破了「統一中有分殊、分殊中又有統一」的狀態,而擴大了分殊,造成失和分裂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