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

老子道德經ㆍ金山神學版ㆍ第四十八章ㆍ不出於戶章

 
【老子道德經金山神學版第四十八章不出於戶章】
【表象論】:
先論靠感官經驗之外境表面現象,來認識世界和天道,則走越遠見越少。結論聽祒者不看表面,故不以表面功夫成名,也不以彰顯自我求成功。
第四八章
第一句
不出於戶,以知天下[1]
我們要「不以出於戶知天下」。也就是說,我們要「感性、理性、道性」三性並用,來了解這個「世界」;不要僅憑「從家門走出外面」,而光靠「感官感性」所經驗的「外境」的「表面現象」,來了解這個「世界」;
第四八章
第二句
不瞁於牖,以知天道[2]
我們要「不以瞁於牖知天道」。也就是說,我們要「感性、理性、道性」三性並用,來了解「天道」;不要僅憑「從窗口看出外面」,而光靠「感官感性」所經驗的「外境」的「表面現象」,來了解那「天道」;「天」在這裡的意思是限定於指「自有永有、至高無上」,而不是指「上天」;也就是說,我們要「感性、理性、道性」三性並用,來了解那「自有永有、至高無上」的「道、泛生神」;不要僅憑「從窗口看出外面」,而光靠「感官感性」所經驗的「外境」的「表面現象」,來了解那「自有永有、至高無上」的「道、泛生神」。
第四八章
第三句
[3][4][5]彌遠[6]
那光靠「感官感性」經驗的「外境」的「表面現象」,來了解「世界」和「自有永有、至高無上」的「道、泛生神」的人,他「走出外面越遠、看出外面越遠」,他所經驗的「外境」越「增多」,
第四八章
第四句
[7][8]彌少[9]
他就越會迷惑於「感官感性」所經驗的「外境」的「表面現象」,如此他對「世界」和「自有永有、至高無上」的「道、泛生神」的了解,就會越「減少」。
第四八章
第五句
是以[10],聖人弗行而知[11]
所以,那「聽祒者」,他不但能夠做到,絕不僅憑「出外遠行」,光靠「感官感性」所經驗的「外境」的「表面現象」來了解「世界」和「自有永有、至高無上」的「道、泛生神」;
第四八章
第六句
弗現而名[12]
那「聽祒者」,他還能夠做到,絕不靠「展現表面功夫」,來迷惑世人的「感官感性」,而獲得「外在表面」的「名位、頭銜」;
第四八章
第七句
弗為而成[13]
那「聽祒者」,他更能夠做到,絕不靠彰顯自己「有知、有智慧」的「有執知妄造」的「有為法」,來迷惑世人的「感官感性」,而獲得「外在表面」的「成功」。
       


 
 

 

[1]不出於戶,以知天下:「不以出於戶知天下」也。不要僅靠「從門口外出」,而光憑「感官」所經驗的「外境」的「表面現象」,來了解這個「世界」也。「不出於戶,以知天下」是使用古文的文法作寫出來的句型。其中「不....,以....。」是連句,表示「不採取某種方式,用來做某件事情」。所以「不出於戶,以知天下」使用今文文法來寫,就是「不以出於戶知天下」;而下句「不瞁於牖,以知天道」就是「不以瞁於牖知天道」。所以「不出於戶,以知天下;不瞁於牖,以知天道」不是說不用出門看也不必從窗口看,就能夠知道世界和天道。世界上沒有這種不必看,就能知道的的事,就算你看電視也是看,何況老子神學最重「恆以無欲觀其眇、恆以有欲觀其所噭」的二觀,這二觀一定包括看在內。人類對世界的認是「感性」和「理性」的共同作用之下,才能達成。老子神學更在「感性」和「理性」之外,強調了可以直證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道性(靈性)」,所以要認識這個世界,甚至要認識「道、泛生神」,要「感性、理性、道性」三性的光明並用,不能帶著行李從大門走出去,從世界繞一圈旅行回來,就說自己對世界和天道有清楚的了解。因為這種走馬看花式的了解,只是粗大的、概略式的了解,不是精密的、深入式的了解。就像要真正探索火星,不是辦旅行觀光來進行探索,而是要帶者精密儀器,去分析火星的氣質氣候和其他各種火星現象,才能真正了解火星。所以聖師老子講「不出於戶,以知天下;不瞁於牖,以知天道」,就是講要了解世界和天道,一定要「感性、理性、道性」三性的光明並用,不要僅只用「感官」來了解這個世界和天道,因為這種了解太粗淺,也太少了。這種粗淺的認識世界和天道的方法,你走得越遠,見得越多,往往反而會越膚淺,甚至可能像某些喜歡旅遊的人,只學會到享受奢華的旅遊食宿,回來之後便以識多見廣驕傲於人。所以過去很多識多見廣的長輩,開口閉口就是「我過的橋,比你走的路還多!」凡是越愛這樣罵人的,多數都是越膚淺的長輩;反而是一些勤勞工作卻很少外出旅遊的長輩,更能夠教導我們正確的人生道理,原因就在此。出,自內而外也。《集韻》:「出,自內而外也。」於:句中表對象的助詞,這裡指戶也。以,用也,用來也。《說文》:「以,用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》:「以,用也。」《文言文虛字大詞典》:「以,憑,憑藉。」知,了解也,認識也。天下,世界也,世界人類也。
[2]不瞁於牖,以知天道:「不以瞁於牖知天道」也。不要僅憑「從窗口外看」,而光靠「感官」所經驗的「外境」的「表面現象」,來了解那「天道」也。要認識「道、泛生神」,要「感性、理性、道性」三性的光明並用,所以不能僅憑「從窗口外看」,而光靠「感官」所經驗的「外境」的「表面現象」,來了解「天道」。瞁,讀(xù/ㄒㄩˋ),規也,視也,看也,見也,驚視也。《集韻》:「瞁,驚視貌,或作規。」《集韻》:「瞁,視也。或作(役目)。」《廣韻》:「(役目)眼也。」《廣韻》:「瞁,驚視。」牖,窗也。《說文》:「穿壁以木為交窗也。」段注:「交窗者,以木橫直為之,即今之窗也。在牆曰牖,在屋曰窗。」天道,「自有永有、至高無上」的「道、泛生神」也。
[3]其:彼也,指那些「出於戶,以知天下;瞁於牖,以知天道」的人也。
[4]出:自內而外也。這裡「出」不僅只講「走出外面」,而是同時指「走出外面、看出外面」也。《集韻》:「出,自內而外也。」
[5]也:句中助辭。
[6]彌遠:越遠也。彌,益也,愈也,更加也。《集韻》:「彌,一曰:益也。《小爾雅.廣詁》:「彌,益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益,愈也,加甚之辭。遠,遼也,遐也。《說文》:「遠,遼也。」《爾雅.釋詁》:「遠,遐也。」
[7]其:彼也,指那些「出於戶、」越遠的人。
[8]知:知道也,明白也,懂得也,理解也。《集韻》:「知,或曰:覺也。」《玉篇》:「知,識也。」
[9]彌少:越少也,越減少,這裡是指越只依賴「感官感性,就越會迷惑於外境的表面現象,反而越不了解世界和天道,因此對世界和天道的了解,就會越少。彌,益也,愈也,更加也。少,減也,多之對也。《後漢書、章帝紀》:「墾田減少。」葉按:「少,亦減也。」
[10]是以:所以也,因此也。
[11]弗行而知:弗以行知也,不靠出外遠行以知也。不僅憑「出外遠行」,光靠「感官感性」所經驗的「外境」的「表面現象」來了解世界和天道也。「弗行而知」也同於「不出於戶,以知天下;不瞁於牖,以知天道」的古文法;「弗行而知」而與以通,「弗以行知也」。弗,不也。行:往也,去也,這裡指出外遠行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行,往也,去也。」而,以也,用也,用來也。《經傳釋詞.七》:「而,猶以也。」知,知道也,明白也,懂得也,理解也。《集韻》:「知,或曰:覺也。」《玉篇》:「知,識也。」。
[12]弗現而名:弗以現名也。不靠「展現表面功夫」,來迷惑世人的「感官感性」,而獲得「外在表面」的「名位、頭銜」也。「弗現而名」也同於「不出於戶,以知天下;不瞁於牖,以知天道」的古文法,所以是「弗以現名」。本章是前面在闡述自己不可光靠「感官感性」來了解世界和天道。這裡接著講,聽祒者自己能夠不光靠「感官感性」還是不夠,還要注意自己也不可以作表面功夫,來迷惑世人的「感官感性」才行,所以要「弗現而名」。弗,不也。現:現,見之俗字,露也,突顯也,明也。《廣韻》:「見,露也,現俗。」《飜譯名義集》:「現,明也。」明:顯明,彰明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明,顯也,顯明也。」《國語.晉語》:「明賢良。」注:「明,顯也。」而,以也,用也,用來也。名,「名位、頭銜」也。
[13]弗為而成:弗以為成也。不靠「彰顯自我」的「有執知妄造」的「有為法」,來迷惑世人的「感官感性」,而獲得「外在表面」的「成功」也。「弗為而成」也同於「不出於戶,以知天下;不瞁於牖,以知天道」的古文法,所以是「弗以為成」。這裡是講,聽祒者自己能夠不光靠「感官感性」還是不夠,還要注意自己也不可以用彰顯自己「有知」的「有為法」,來迷惑世人的「感官感性」才行,所以要「弗為而成」。弗為,無為也,不為也。「弗為」有兩義,1.「弗為」就是「無為,無為法」。2.「弗為」就是「不為,不用有為法」。「弗為」不論是作「無為,無為法」還是作「不為,不用有為法」,其是意思都是相同的。弗,不也。為:作也,作為也,這裡是指「有執知妄造」的「有為法」。而,以也,用也,用來也。成,成功也。成功,功業成就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成功,功業成就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成,完成也,畢也,做成也。」《說文》:「功,以勞定國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功,功勞也,功勳也。」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