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

老子道德經ㆍ金山神學版ㆍ第四十四章ㆍ天下之至柔章

 
【老子道德經金山神學版第四十四章天下之至柔章】
【至柔論】:
先論至柔馳騁於至堅,故無為是有益;次論至柔之不言之教與無為,天下希能及之;結論聖人行無為之事不言之教,而終能獲得成功。
第四四章
第一句
天下[1][2]至柔[3]
世界上的「最柔和、最鬆柔」的「水」,
第四四章
第二句
馳曳[4][5]天下之至堅[6]
不但能夠在世界上的「最剛硬的岩層」之間「奔行」,還能把那「最剛硬的岩層」沖毀而帶走;
第四四章
第三句
無有[7],入於無間[8]
事物如果能夠「柔和、鬆柔」到「沒有可見的形質」,就能夠「穿透」到那「沒有可見的間隙」之中;
第四四章
第四句
[9]是以[10][11]無為[12][13]有益[14]也。
我們就是因為這個道理,而了解到那「柔和」而「沒有執知妄造」的「無為法」,是有充份的「實用效益」。
第四四章
第五句
不言之教[15]
那「非命令式教育、非命令式教化」的「不言之教」;也就是那「以身作則」,「理性」地追求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真理、正路」,所形成的「以柔克剛、潛移默化」的「非命令式教育、非命令式教化」;而不是那以個人的「知見、智慧」,來「強作妄造」的「主觀獨斷,獨裁權威」的「命令式教育、命令式教化」。
第四四章
第六句
無為之益[16]
以及那「無為法」,「柔和」而「沒有執著自己所知而強作妄造」的「實用效益」,
第四四章
第七句
天下[17]希能[18]及之[19]矣!
世界上任何「教育、教化」與「職事」的方法,都無法比得上它們啊!
第四四章
第八句
●是以[20],聖人居[21]無為之事[22]
所以,那「聽祒者」立身在「無為法」那「沒有執知妄造」的「柔和職事」; 
(本節●原屬第二章)
第四四章
第九句
●行[23]不言之教。
實行那「非命令式教育、非命令式教化」的「不言之教」;也就是實行那「以身作則」,「理性」地追求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真理、正路」,所形成的「以柔克剛、潛移默化」的「非命令式教育、非命令式教化」;而不實行那以個人的「知見、智慧」,來「強作妄造」的「主觀獨斷,獨裁權威」的「命令式教育、命令式教化」。
第四四章
第十句
●萬物[24][25][26]弗辭[27]也;
那「萬物」,「萬物」在這裡的意思是限定於指「一切事情」,而不是指「一切名物」;也就是說,那人世間「一切事情」,「紛紛擾擾」地「雜錯而生」,形成很多問題,那「聽祒者」一定會「堅定勇敢」而「有良能」地,面對這些「紛紛擾擾」的問題,而加以解決,他絕對不會以任何「理由」,來「推辭逃避」。
第四四章
第十一句
●為[28]而弗志[29]也;
那「聽祒者」用「柔和」的「無為法」,來「助成」那「一切事情」;他絕不以個人的「私意、私心、私念」,來施行他「強硬」的「有為法」;
第四四章
第十二句
●成功[30]而弗居[31]也。
當那「聽祒者」他「成功」地,達成了解決「一切事情」的「功業」,他又絕對不「留戀」在自己的「功業」上。
第四四章
第十三句
●夫唯[32]弗居,
就因為那「聽祒者」絕不「留戀」在自己的「功業」上,因此他就能夠繼續用「柔和」的「無為法」,來「助成」更多事情,而獲得更多、更大的「成功」。
第四四章
第十四句
●是以[33],弗去[34]
也因此,那「聽祒者」永遠也不會失去他所建立的任何「功業」。
       
 

 
 

 

[1]天下:世界也,全世界也。
[2]之:的也。
[3]至柔:至弱也,最柔也,極柔和也,極鬆柔也。這裡「天下之至柔」所指的就是「水」,《老子道德經》舉「水」作例時多以「液態」之「水」作例子,是取「水」的「本質清淨柔弱、善利善養天地萬物、向下流動而不居上位」等,這些好的特性來講,這是一種擇取性的取象類比,也就是說這種類比乃是有擇取性,而不是照單全收而毫無限制地取象的,其類比的目的不在談論「水」這個取像物的本身問題,而在於要我們明白取像所獲的「本質清淨柔弱、善利善養天地萬物、向下流動而不居上位」等種重優點;就像《五經通義‧禮》拿玉作類比時,說「玉有五德:溫潤而澤,有似於智;銳而不害,有似於仁;抑而不撓,有似於義;有瑕於內,必見於外,有似於信;垂之如墜,有似於禮。」這也是擇取性的取象比喻,就是擇取玉於我們有用的優點來類比,其重點不是在講玉本身,而是在講「智、仁、義、信、禮」,所以像「玉打到頭會受傷,玉放地上會讓人絆倒,玉很貴會讓人破財」,這類就不在擇取之中,而不必去討論了。我們在看這些類比時,最重要的還是要再確實深究「本質清淨柔弱、善利善養天地萬物、向下流動而不居上位」是不是真的是於世有益的論點,這才是重點。就像我們看「智、仁、義、信、禮」雖然是從玉所類比出來,但我們聖學卻是視「智、仁、義、信、禮」這些論點為末流,這才是重點之所在。第三十七章:「至弱勝強」之「至弱」,與「至柔」同義。《老子道德經》的「至柔」還有另一義為「到達柔和」如第十章:「榑氣至柔。」。至:最也,極也,至極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至,極也,最也。」《易.坤》:「至哉坤元。」注:「謂至極也。」《國語.越語下》:「陽至而陰。」注:「至,極也。」《史記.春申君傳》:「物至則反。」正義:「至,極也。」柔:軟也,和也,柔和也。老子書中的「柔和」不是軟弱無力,而是不剛強不僵硬,是像水一樣的柔軟和諧。《說文》柔;木曲直也。」段注:「凡木曲者可直,直者可曲,曰柔。」《管子.四時》:「柔風甘雨乃至。」注:「柔,和也。」《淮南子.原道訓》:「志弱而事強。」注:「弱,柔也。」
[4]馳曳:疾行而牽引之也。這裡是說水不但會在石縫中奔馳,還會順便牽引而帶走所有能帶走的東西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馳曳,疾行而牽引之也。」《南史.虞愿傳》:「使人馳曳下殿。」馳:疾驅也,車馬疾走也。《說文》:「馳,大驅也。」《廣韻》:「馳,急驅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馳,車馬疾走也。」曳:引也,牽引也。《一切經音義.十九》:「曳,引也。」
[5]於:在也。
[6]天下之至堅:世界上最堅硬的東西也。這裡「天下之至堅」所指的是「岩石、礦石」。雖然現代人類已經能夠以人工製造出比天然的「岩石、礦石」還硬的東西,但仍難比擬於水的巨大和排山倒海之勢。堅,土剛也,強也,剛也。《說文》:「堅,土剛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一》:「堅,強也。」《呂氏春秋.審分》:「堅窮廉直。」注:「堅,剛也。」
[7]無有:沒有也,沒有可見的形質也。這裡講的沒有形質,是指人的肉眼無法見到的東西,並不是指完全沒有任何東西,如果沒有任何東西就無所謂「入於無間」的動作了。這裡講的「無有入於無間」,就像大家比較熟知的X光,能夠穿透我們認為沒有「間隙」的東西一樣;宇宙間有很多信息、能量,在宇宙間各處傳遞,可以穿過我們認為沒有間隙的高山流水和建築物,雖然在聖師老子時代不可能用科學方法,偵察到有這些信息、能量,但是聖師老子透過神哲學思維,就推論出本體世界和現象世界「其中有信」的「信息」傳遞;而老子所講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也是帶有善能量,而能夠養育萬物生命的東西。這些雖不是科學的論證,而是神哲學的論證,卻都完全符合於科學。
[8]入於無間:進入到沒有可見的間隙也。入:內也,自外至內也,進入也。《說文》:「入,內也。」段注:「自外而中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入,自外至內也。」於,往也,到也。《集韻》:「於,往也。」無間,沒有可見的間隙也。無,沒有也,不有也。間,隙也,空隙也。間與閒通,間是閒的俗字,但現在多用間而不用閒。《說文》:「閒,隙也。」《漢書.鮑宣傳》:「願賜數刻之閒。」注:「師古曰:閒,空隙也。」
[9]吾:我也,我們也。
[10]是以:所以也,因此也。
[11]知:知道也,明白也,懂得也,理解也。《集韻》:「知,或曰:覺也。」《玉篇》:「知,識也。」
[12]無為:沒有執知妄造也,沒有執著自己所知而強作妄造也,完全順從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無為法」也,柔和的「無為法」也。
[13]之:是也。《說文.通訓定聲》:「之,假借為是。之、是,雙聲。」
[14]有益:有利益也,有用處也,有效果也。益:用處也,效果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益,用處也,效果也。」《論語.衛靈公》:「終夜不寢以思,無益。」葉按:「無益,沒有用處也。」
[15]不言之教:「非命令式教育、非命令式教化」也。「不言之教」是鼓勵懷疑思考,不以命令強迫受教者服從接受,並且以身作則的「教育、教化」也。「非命令式教育、非命令式教化」的相反就是「命令式教育、命令式教化」,這種教育是不允許受教者懷疑思考,而以上級威權來命令受教者接受,受教者如果不服從,則以法律法規來懲罰,屬於一種強制灌輸的「教育、教化」。不言:不用命令也。言:號令也,命令也。《國語.周語上》:「有不祀則修言。」注:「言,號令也。」之,的也。教,教育也,教化也,上所施下所效也,授其知識也。《說文》:「教,上所施下所效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教,誘導也,訓誨也,授其知識也。」
[16]無為之益:「無為法」那「柔和」而「沒有執著自己所知而強作妄造」的實用效益也。這裡要特別注意的是,聖師老子把「不言之教」和「無為之益」,作為「天下之至柔,馳騁於天下之至堅;無有,入於無間」的結論,這說明了「無為法」是「至柔、無有」的法門,不是剛強僵硬的法門,所以在講「無為法」的特性時,不能忘記這個「至柔、無有」的要點。之,的也。益:用處也,效果也。
[17]天下:世界也,世界上也。
[18]希能:不能也,沒有能夠也,無法也。希:不也,無也。「希」本義為「少、罕」,但「希」在《老子道德經中》被定義成「聽之而弗聞」,所以「希」等於是「不聞」,而不是「少聞、罕聞」,也因此「希」是指「少、罕」到成為「不、無」的狀態,也因此「希」可以說說是幾近於「不、無」的少,所以在《老子道德經》中,如果把「希」譯為「不、無」,反而才是正確的。《老子道德經》中所有的「希」字,除了第十四章:「聽之而弗聞,名之曰希。」確定被定義為「不、無」之外,第二十三章:「希言!自然。」第四十一章:「大音希聲。」第四十四章:「天下希能及之矣。」第七十三章:「知我者希,則我貴矣。」第七十六章:「夫代大匠斲者,則希不傷其手矣!」其中所有的「希」字,都是譯成「不、無」才是正確,譯成「少、罕」反而不正確,因為聖師老子在定義「希」為「聽之而弗聞」之後,他所用的「希」字,就成為「不、無」,而不再是「少、罕」了。希:稀也,罕也,少也。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希,叚借為稀。」《論語公治長》:「怨是用希。」疏:「希,少也。」《爾雅.釋詁》:「希,罕也。」
[19]及之:比得上它們也。及,逮也,追得上也,比得上也。《說文》:「及,逮也。」之,指「不言之教、無為之益
[20]是以:所以也,因此也。
[21]居:處也,立身於某處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居,處也,謂所處之位也。」
[22]無為之事:「無為法」那「沒有執知妄造」的「柔和職事」也。之,的也。事,職也,職事也。《說文》:「事,職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凡人所作所為者皆曰事。」
[23]行:為也,佈施也,實行也,實踐也。《說文》:「行,人之步趨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行,前進也,猶為也。」
[24]萬物:「一切事情」也。這裡的「萬物」是指聽祒者要處理的「一切事情」,不是指「天地間一切名物」,因為「天地間一切名物」錯雜而生,是屬於「道、泛生神」的事工,不是聽祒者所能處理的。
[25]錯:雜也,亂也,錯雜也。《書.禹貢》:「厥賦為上上錯。」傳:「錯,雜也。」《書.微子序》:「殷既錯天命。」傳:「錯,亂也。」
[26]而:承上轉下的語助辭。《助字辨略》:「而,承上轉下,語助之辭。」
[27]弗辭:不推辭逃避也。弗,不也。辭:推辭也,推讓也,卻而不受也。《論語雍也》:「與之粟九百,辭。」集解:「辭讓不受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辭,卻而不受也,推讓也。」
[28]為:作為,成也。用「柔和」的「無為法」,來助成一切事情也。為:作也,作為也,成為也。《爾雅.釋言》:「作,造、為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三》:「為,成也。」
[29]弗志:不以個人的「私意、私心、私念」,來施行「強硬」的「有為法」。志:個人的私心、私意、私念也。《儀禮.大射儀》:「不以樂志。」注:「志,意所擬度也。」
[30]成功:功業成就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成功,功業成就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成,完成也,畢也,做成也。」《說文》:「功,以勞定國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功,功勞也,功勳也。」
[31]弗居:不佔有功業也,引申為不留戀在功業上。」弗,不也。居,處也,立身於某處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居,處也,謂所處之位也。」
[32]夫唯:就因為也,就只有也,唯獨也。夫:乃也。《經衍釋詞》:「夫,猶乃也。」唯:獨也,專詞也。《廣雅.釋詁三》:「唯,獨也。」《集韻》:「唯,專詞也。」。
[33]是以:所以也,因此也。
[34]弗去:永遠也不會失去他所建立的任何功業也。弗,不也。去,亡也,亡失也,失去也。《後漢書.梁鴻傳》:「鴻乃尋訪燒者,問所去失。」注:「去,亡也。」亡,失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亡,去也,亡也,失也。」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