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老子道德經ㆍ金山神學版ㆍ第二十七章ㆍ知其雄章】
|
|||
【無割論】:
|
先論護守男女、淨者垢者、白者黑者,以作其溪谷典範,使德不離、豐足、無差,而純真、純樸、無窮;結論質樸之道靈,可建無割之大制。
|
||
第二七章
第一句
|
知其雄,
|
我們要「『知守』其雄雌」。也就是說,我們要同時「關心了解、護持守護」那「雄動強壯的男人」以及那「雌靜柔弱的女人」。分開來就是說,我們要「關心了解、護持守護」那「雄動強壯的男人」,
|
|
第二七章
第二句
|
我們也「護持守護、關心了解」那「雌靜柔弱的女人」,
|
||
第二七章
第三句
|
因為世間所有的「男人」和「女人」,雖然「性別」不同,卻都同是「道、泛生神」所生所養,所以都是「平等無差別」的;因此我們「平等無差別」地,「平等公平」對待世人,因而願意成為「兼容兼養」全世界人類的「遼闊谷地」;
|
||
第二七章
第四句
|
為天下谿,
|
我們「平等無差別」地,「平等公平」對待世人,因而願意成為「兼容兼養」全世界人類的「遼闊谷地」,
|
|
第二七章
第五句
|
由於我們「不差別偏待」那「雄動強壯的男人」,也「不差別偏待」那「雌靜柔弱的女人」;我們稟受於「道、泛生神」所灌注的純粹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,於是能夠「圓全一體」而「沒有分割、不有差別」;
|
||
第二七章
第六句
|
恆德不離,
|
由於我們「不差別偏待」那「雄動強壯的男人」,也「不差別偏待」那「雌靜柔弱的女人」;我們稟受於「道、泛生神」所灌注的純粹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,於是能夠「圓全一體」而「沒有分割、不有差別」;
|
|
第二七章
第七句
|
這樣那「雄動強壯的男人」,以及那「雌靜柔弱的女人」,才能全都受到那「圓全一體」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的「洗淨、淨化」,而「復本還元、復命歸根」,返回到那身心沒有受到污染的「小嬰兒」一般,全都「純真和諧、光明吉祥」。
|
||
第二七章
第八句
|
知其白,
|
我們要「『知守』其白辱」。也就是說,我們要同時「關心了解、護持守護」那「清白潔淨」的「無垢者」,和「蒙塵羞辱」的「受垢者」。分開來就是說,我們要「關心了解、護持守護」那「清白潔淨」的「無垢者」,
|
|
第二七章
第九句
|
我們也要「護持守護、關心了解」那「蒙塵羞辱」的「受垢者」,
|
||
第二七章
第十句
|
因為世間所有的「清白潔淨」的「無垢者」,和「蒙塵羞辱」的「受垢者」,雖然「淨垢」不同,卻都同是「道、泛生神」所生所養,所以都是「平等無差別」的;因此我們「平等無差別」地,「平等公平」對待世人,因而願意成為「並聚並養」全世界人類的「遼闊谷地」;
|
||
第二七章
第十一句
|
為天下谷,
|
我們「平等無差別」地,「平等公平」對待世人,因而願意成為「並聚並養」全世界人類的「遼闊谷地」,
|
|
第二七章
第十二句
|
由於我們「不離棄」那「清白潔淨」的「無垢者」,也「不離棄」那「蒙塵羞辱」的「受垢者」;我們稟受於「道、泛生神」所灌注的純粹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,於是能夠「完滿豐足」而「沒有欠缺、不有漏失」;
|
||
第二七章
第十三句
|
恆德乃足,
|
由於我們「不離棄」那「清白潔淨」的「無垢者」,也「不離棄」那「蒙塵羞辱」的「受垢者」;我們稟受於「道、泛生神」所灌注的純粹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,於是能夠「完滿豐足」而「沒有欠缺、不有漏失」;
|
|
第二七章
第十四句
|
這樣那「清白潔淨」的「無垢者」,以及那「蒙塵羞辱」的「受垢者」,才能全都受到那「完滿豐足」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的「洗淨、淨化」,而「復本還元、復命歸根」,返回到那「道、泛生神」所賜予的「純淨質樸、聖潔無瑕」。
|
||
第二七章
第十五句
|
知其白,
|
我們要「『知守』其白黑」。也就是說,我們要同時「關心了解、護持守護」那「膚色比較白的人」以及那「膚色比較黑的人」。分開來就是說,我們要「關心了解、護持守護」那「膚色比較白的人」,
|
|
第二七章
第十六句
|
我們也「護持守護、關心了解」那「膚色比較黑的人」,
|
||
第二七章
第十七句
|
因為世間所有的「膚色比較白的人」和「膚色比較黑的人」,雖然「族群」不同,卻都同是「道、泛生神」所生所養,所以都是「平等無差別」的;因此我們「平等無差別」地,「平等公平」對待世人,因而願意成為「兼容並聚」全世界人類的「平等者之典範」;
|
||
第二七章
第十八句
|
為天下式,
|
我們「平等無差別」地,「平等公平」對待世人,因而願意成為「兼容並聚」全世界人類的「平等者之典範」,
|
|
第二七章
第十九句
|
由於我們「不差異偏待」那「膚色比較白的人」,也「不差異偏待」那「膚色比較黑的人」;我們稟受於「道、泛生神」所灌注的純粹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,於是能夠「不偏不倚」而「沒有別異、不有偏差」;
|
||
第二七章
第二十句
|
恆德不忒,
|
由於我們「不差異偏待」那「膚色比較白的人」,也「不差異偏待」那「膚色比較黑的人」;我們稟受於「道、泛生神」所灌注的純粹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,於是能夠「不偏不倚」而「沒有別異、不有偏差」;
|
|
第二七章
第二一句
|
這樣那「膚色比較白的人」,以及那「膚色比較黑的人」,才能全都受到那「不偏不倚」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的「洗淨、淨化」,而「復本還元、復命歸根」,返回到「無限無量、無窮無盡」。
|
||
第二七章
第二二句
|
我們在接受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的「洗淨、淨化」的時候,那「質樸無雜」的「道性」,也同時會將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從我們身上源源不斷「散發展開」,「道性」在我們的身心上,所顯現出來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的分量,就是每一個人「品格」的「聖量」;所謂「聖量」就是每一個人的「品格」,秉承了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的「神聖份量」,或有多、或有少的「秉量」。
|
||
第二七章
第二三句
|
「聽祒者」利用自己「品格」所秉承於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的豐足「聖量」,
|
||
第二七章
第二四句
|
他就能夠成為「完成」那「利民的功業」,以及「達成」那「濟世的事業」的「領導者」;
|
||
第二七章
第二五句
|
而他為世界所建立的「大制度」,就不會「存在」任何「階級差異」,並且能夠「平等無差別」地關愛全世界人類,而絲毫沒有那「割裂世人、分裂世人」的「劃分偏待」。
|
||
[1]
知其雄,守其雌:知守其雄雌也,同時「關心了解、護持守護」那「雄動強壯的男人」以及那「雌靜柔弱的女人」也。「知」是「主」,「守」也是「主」;「主」就是「守」的意思,所以「知」和「守」同義,兩者都有「主守」的意思;凡是「主守」人民的人,一定要關心了解人民,這個關心了解就是「知」;現代人說:「你不了解我!」就是你從沒關心我,所以不了解我。這個關心了解就是「知」。「知其雄,守其雌」中的「知」和「守」必需當成「知守」一詞來理解。請參考第十八章:「絕巧棄利。」知,主也,識也,引申為了解而主守,也就是關心了解而護守。守,主也,此「守」字因為與「知」並用成為「知守」而和「知」同義。《字彙》:「知,主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守,猶主也。」《廣雅釋詁三》:「主,守也。」其:彼也,指「雄、雌」。雄,牡也,雄性動物也,這裡是指男人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凡雄性動物皆曰雄。」雌,牝也,雌性動物也,這裡是指女人。《廣韻》:「雌,牝也。」
[2]為:成為也,作為也。
[3]天下:世界也,世界人類也。
[4]谿:水流注入河川就是谿。谿與溪通。谿就是溪流,《老子道德經》的谿和谷近義,也可以說是同義。谿是指可以居住的「溪谷地、溪谷地形、溪谷平原」,而不是指狹窄不能住人的溪澗。谿和谷的「谷地、河谷地形、河谷平原」其實是近似的谷地,世界上有很多谷地都是早期文明的起源之地,也擁有大量的人口。老子講的谿和谷,就是這種文明起源的谿谷,而不是指水溪流本身或山谷本身,所以,《老子道德經》的「谿、谷」是象徵著可以兼容兼養人類的遼闊谷地,谷地的地形,也象徵可以容物的空間。《文選.左思.蜀都賦》:「含谿懷谷。」注:「劉曰:水注川曰谿,注壑曰谷。」請參考第六章:「谷,神,不死。」的註解。
[5]恆德不離:純粹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是不可分割的,意思是說純粹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是不可分割的,所以我們既然信奉「道、泛生神」,而獲得了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,我們本身也不會分割成為表裡不一的兩面人,也不會把人分割成男女,而有不公平的差別待遇。聖師老子這個思想,後來被子思所取用,而寫出了《中庸》:「道不可須臾離也,可離非道也。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懼乎其所不聞。莫見乎隱,莫顯乎微,…。」的觀念,而帶入了儒家。恆:質也,純粹也。不離:圓全一體而「沒有分割、不有差別」也。離:分也,別也、割也。《列子.仲尼》:「形名離也。」注:「離,猶分也。」《集韻》:「離,一曰:別也。」《儀禮.士冠禮》:「離肺。」注:「離,割也。」
[6]復歸嬰兒:「復本還元、復命歸根」而回到小嬰兒一般,純真和諧、光明吉祥也。復,復命歸根也,「復命歸根」在道家就是「復本還元」的工作。「復歸」是老子神學中,很重要的「洗淨、淨化」工作。這個「洗淨、淨化」工作,一定要用聖潔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來洗,而不能靠自己修煉打坐來洗,因為人自己的身心,都是善惡兼容,能為善也能為惡,所以人的身心裡面,根本沒有完全純淨的東西可以洗自己,人用自己身心裡面那善惡兼容的東西來洗自己,等於是用濁水洗髒衣服,只會越洗越髒,所以人「洗淨、淨化」的洗,一定要用「道、泛生神」的聖潔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來洗。道家「復本還元、復命歸根」的「洗淨、淨化」工作,能夠讓人返回到「樸(純淨質樸、聖潔無瑕)」的「道性」,而讓我們身上「元靈」的「道性」逐步顯現出來,而不被身心的污染所遮蔽。所以「洗淨、淨化」的工作越徹底,「道性,道性生命」就顯現越多,而這個人所能獲得於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就會越多,這個人也會越有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的能力。所以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在「洗淨、淨化」工作中,當下同時完成兩件事,一、「洗淨、淨化」人的身心,讓人身上駐守的「元靈」的「道性」顯現出來。二、當人身上的「元靈」的「道性」顯現出來之時,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當下就透過具「道性」的「元靈」,依此時「道性」所顯現而形成的器量大小,貫注於人的身上。人也因此能夠具有某種器量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,而展現出外在的「良能之善」。事實上「元靈」也是來自於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,是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在我們活著時,常駐在我們身上的「生命靈子」,所以人身上本來就有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,這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在人身上,最顯著的就是「元靈」這個「生命靈子」。人身上因為有了「元靈」這個「生命靈子」,所以人本來就能順理成章地接受更多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,一般人之所以接受不到更多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,就是因為「身心」的作用過強,以致於遮蔽甚至棄置了「元靈」這個「生命靈子」,所以才會接受不到更多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。所以當人祈禱「道、泛生神」用祂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來洗淨我們時,也等於就是在降低甚至排除「身心」的作用,這個降低甚至排除「身心」的工作,和「至虛守靜」的工作也是一體的,因為「至虛守靜」到「表正」之時,其實就是已經走在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行得通的正路」上了,這也是為人什「祈求」的力量,甚至會大於「至虛守靜」的力量,而能夠到達「求以得,有罪以免」的除罪原因。有關「復本還元、復命歸根」的議題,請參考第十六章:「各復歸於其根,曰:淨。」的相關註解。第五十七章,聖師老子對赤子的形容有「平安、純靈、和諧、守常、光明、強健、吉祥」等七大生命力,赤子就是皮膚紅潤的小嬰兒,這裡譯嬰兒為「純真和諧、光明吉祥」是概述。
[7]
知其白,守其辱:知守其白辱也,同時「關心了解、護持守護」那「清白潔淨」的「無垢者」,和「蒙塵羞辱」的「受垢者」也。白,清白潔淨者也,指不受邪知污染而「清白潔淨」的「無垢者」,他們。辱,蒙塵者也,指受邪知污染而「蒙塵羞辱」的「受垢者」。「無垢者」與「受垢者」雖淨垢不同,然而世間誰能無過,只要「受垢者」誠心放下邪知邪行,歸依「道、泛生神」,並且誠心接受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的「洗淨、淨化」,並且誠心彌補自己的過失,而不是以虛偽換取同情寬恕,世人當然就應該接受他,並且寬容他。白,白色也,潔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白,五色之一,白色也,潔也。」《增韻》:「白,潔也。」辱,污也,污染折辱也。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辱,假借為黷。」《儀禮.士昏禮》:「今吾子辱。」注:「以白造緇曰辱。」《文選.王褒.聖主得賢臣頌》:「去卑去辱奧渫而升本朝。」注:「善曰:辱,污也。」
[8]為天下谷:作為世界人類的「谷地、河谷平原」,來包容養納世人也。請參考本章前句「為天下谿」,以及第六章:「谷,神,不死。」的註解。
[9]乃足:才能完滿豐足也;意思是一定要「為天下谷」,人所獲得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才能完滿豐足,否則他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就會不足。乃,方也,才也。《經傳釋詞、六》:「乃,猶方也,裁也。」葉按:「裁,才也。」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裁,叚借為才。」足,滿也,完滿豐足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足,滿也。」
[10]於:至也,到也。《文言文虛詞大詞典》:「於,至,到。」
[11]樸:質也,純也,「純淨質樸、聖潔無瑕」也。《說文》:「樸,木素也。」
[12]「知其白,守其黑」:同時「關心了解、護持守護」那「膚色比較白的人」以及那「膚色比較黑的人」也。「白、黑」兩字,古來典籍所載約有三種解釋1.色彩:白色與黑色。《淮南子.脩務訓》:「今夫盲者,目不能別晝夜,分黑白。」葉按:「黑白指色彩。」2.品德好壞:善與惡;清與濁。《漢書.劉向傳》:「白黑不分,邪正雜糅。」此白黑指善惡。《漢書.王莽傳》:「遞相賕賂,白黑粉然。」注:「師古曰:白黑謂清濁也。」3.賢愚是非:賢與愚,對與錯。《後漢書.馮衍傳》:「省羣議之是非,詳眾士之黑白。」注:「黑白,猶賢愚也。」葉按:「此黑白應與是非對而為黑白對錯,故黑白,對錯也。」由於本章要「關心了解、護持守護」的是「人」,加上前句知其白,守其辱」的「無垢者」和「受垢者」,已經有論及品德,同樣賢愚是非也有涉及品德,所以本句「知其白,守其黑」之「白黑」,應以作為「色彩」為最不重複,且有化解「種族色彩」之深義,且於文義極為通暢合宜,所以本句「白黑」,應是指「膚色比較白的人」以及那「膚色比較黑的人」。譬如《竹書紀年》:「后芬即位三年,九夷來御,曰畎夷、幹夷、方夷、黃夷、白夷、赤夷、玄夷、風夷、陽夷。」就說夏代帝芬即位三年的時候,有九夷來進奉。這九夷的「黃夷、白夷、赤夷、玄夷」就是以顏色為名,這些色彩有可能只是選用的圖騰色,也可能是以膚色來為自己命名,但全都以色彩來畫分族群是不會錯的。同樣《周禮、地官、大司徒》:「二曰川澤……其民黑而津。」黑而津,就是皮膚顏色深黑而油亮的民族。所以說「知其白,守其黑」的「白、黑」兩字,譯為「膚色比較白的人」與「膚色比較黑的人」,極符合當時國際社會的族群觀點,也應是聖師老子的本意。白,白色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白,五色之一,白色也。」黑,黑色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黑,五色之一,色黑也。」
[13]式:法也,引申為典範。式,法也。《廣雅、釋詁》:「式,法也。」
[14]忒:差也,偏差也。《廣雅、釋詁四》:「忒,差也。」《詩.大雅》:「昊天不忒。」釋文:「忒,差也。」
[15]無極:無限無量、無窮無盡也。無,沒有也。極,無窮也。無極只是一個形容詞,不是一個名詞,無極在古書上出現很多,無極的意思就是無限無量、無窮無盡,不是有什麼東西名叫無極。宋儒周敦頤模仿聖師老子《老子道德經》:「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」的神學,寫了一篇《太極圖說》,內容開頭是:「無極(道)而太極(生一)。太極(一)動而生陽;動極而靜,靜而生陰。靜極復動。一動一靜,互為其根。分陰分陽,兩儀(生二)立焉。陽變陰合,而生水火木金土,五氣順布,四時行焉(萬物)。五行一陰陽也,陰陽(二)一太極(一)也,太極(一)本無極(道)也。…」從上面括弧中可以看出,周敦頤把「道、泛生神」改成了「無極」這種無命無體的「理」,而編造出「理學」,「理學」的「無極」改自老子神學的「道」,「理學」的「太極」改自老子神學的「概念一」,「理學」的「兩儀」改自老子神學的「概念二」,「理學」的「陽變陰合,而生水火木金土,五氣順布,四時行焉。」改自老子神學的「三生萬物」。周敦頤的「理」這種東西,根本沒有生命,也沒有實體,最後跟本不會生出有生命有實體的萬物來,所以「理學」不是聖師老子的泛神論神學,所以「理學」是外道的異端學說。周敦頤這種東西看上去像數學,卻又不是數學,因為數學的「一」,不會生出「水火木金土」;更無法讓「五氣順布,四時行焉」,周敦頤的「理學」,只能說是一種「數術」,就是「數字」可以變出各種物質和生命來的「江湖之術」,用來搞算命迷信或當教授欺騙學生很有用,所以很多教授和算命的講《老子道德經》,開口就是:「無極而太極,太極動而生陽!」他們這些人根本不敢講真的《老子道德經》,就算講《老子道德經》也是一開口就:「無極而太極,太極動而生陽!」把《老子道德經》全改成周敦頤的「理學」異端來講。所以我們如果看到有人講《老子道德經》,開口就是:「無極而太極,太極動而生陽!」就可判定他是追隨周敦頤的無神論理學外道,是抵擋背逆「道、泛生神」的異端學說。「無極」兩字,在古文中極為常見,都是指無窮,而不是指道體,譬如: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極,至也,盡也,終也,窮也,終極也,邊極也,限極也。」《左氏.僖.二十四》:「女德無極,婦怨無終。」《莊子逍遙遊》:「猶河漢而無極也。」《准南子.泰族訓》:「達乎無上,至乎無下,運乎無極,翔乎無形。」
[16]樸:「純淨質樸、聖潔無瑕」的「道性」也。這裡的「樸」雖未明指何物為「樸」,但道門在講「復本還元、復命歸根」,就是回到「純淨質樸、聖潔無瑕」的「道性」,「道性」也是「元靈」之性。見第十六章:「淨,是謂:復命。」註解。
[17]散:散發展開也,散布展開也。《廣雅釋詁三》:「散,布也。」
[18]則為:就成為也。
[19]器:器量也,引申為「品格」的「聖量」也。《論語.八佾》:「管仲之器小哉。」集解:「何晏曰:言其器量小也。」
[20]用:應用也,利用也。
[21]官長:長官也,主官也,引申為領導者也。官長是古語,現在聽起來有政治味,聖人有從政作官者,也有不從政不作官者。所以這裡的官長,是指完成利民的功業,以及達成濟世的事業的領導人,不是官指軍官或政府官僚。
[22]夫:發語詞。
[23]大制:大法度也,大制度也。如今日一國的憲法規範的整個系統,或國際法規範的整個系統,都是大制。制,法度也。《正字通》:「制,先王成法曰制。」《禮記.曲禮上》:「必告之以其制。」注:「制,法度也。」
[24]無割:沒有割裂、分裂世人的制度。這章聖師老子講的很清楚,像性別歧視、階級制度、奴隸制度、封建治度、虐待囚犯、種族歧視等,這些不公平的制度,都是悖逆「道、泛生神」的割裂制度。割,裂也,分也。《爾雅.釋言》:「割,裂也。」《戰國策.齊策》:「天下為秦相割。」注:「割,分也。」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