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

老子道德經ㆍ金山神學版ㆍ第三章ㆍ不上賢章

 
【老子道德經ㆍ金山神學版ㆍ第三章ㆍ不上賢章】
【無知無欲論】:
先論「無欲」對人民的作用;次論「無欲」之作法;最後以「無知無欲」可以讓「有知者」無法「為所欲為」地利用作結論。
第三章
第一句
[1]上賢[2]
我們應當要「尊高崇上」那順從「道、泛生神」,而以「善」的「良能、良好的能力」,來為世界人類做出有益貢獻的「善人、良能者」;不要「尊高崇上」那些「立志」於「求名」,「一心一意」追求「名位」的所謂:「名人。」
第三章
第二句
使[3][4]不爭[5]
好讓那些相信我們、敬重我們、效法我們,卻又容易受到「名位」誘惑而迷失的人民「不爭居上位」;也就是「不會看到別人有上位,就強取強奪」;
第三章
第三句
不貴[6]難得[7][8][9]
我們應當靠正當的工作,以及合法的投資理財方式,讓自己富有,而不要去「看重」那「不應該獲得」的「金錢和財物」等「財富」;
第三章
第四句
使民不為[10][11]
好讓那些相信我們、敬重我們、效法我們,卻又易受到「財富」誘惑而迷失的人民,不致於因為「貪婪」,而淪為「偷竊的盜匪」;
第三章
第五句
不現[12]可欲[13]
我們不要「顯現」自己「認可貪欲、肯定貪欲」;也就是說,我們的日常言行,不要表現出,自己好像不反對,或者認同,甚至還做出那些不懂得「節制欲望」的「縱情貪愛」;
第三章
第六句
使民不亂[14]
好讓那些相信我們、敬重我們、效法我們,卻又容易受到「貪欲」誘惑而迷失的人民,不致於「放縱迷亂」。
第三章
第七句
是以[15],聖人[16][17][18]也!
所以,那聽從「道、泛生神」那「殷殷祒叫、慈聲呼喚」的「祒叫聲、呼喚聲」,也去傾聽「人民」那「受苦受難」的「召喚聲、求救聲」的「聖人、聽祒者、聽從『道、泛生神』呼喚的人、虔誠堅定地信仰,並順從『道、泛生神』呼喚的『信徒』」,他們那「以身作則」的「對治方法」啊!
第三章
第八句
[19][20][21]
首先是要「打掃清潔」自己那必然是「善惡兼容」,既能「容納潔淨之善」,也能「沾染塵垢之惡」的「心魂心識」,好讓自己的「心魂心識」能夠「不藏污納垢」而「清虛潔淨」,這樣就不會因為有了「僵化的成見」或「不好的惡念」,而被「有知者」利用;
第三章
第九句
[22]其腹[23]
其次是要「充實」自己的內在的「修為涵養」和「品格素質」,好讓自己具有端正優秀的「修為涵養和品格素質」,這樣才能夠不被「有知者」以「偏邪低級」的思想和活動所吸引;
第三章
第十句
[24]其志[25]
再其次是要「減弱」自己那會「生亂長奸、危害公理」的「私心、私意、私念」,好讓自己不要被「私意、私心、私念」奴役轄制,這樣才能夠「不貪、不迷」地抵擋那「有知者」的誘惑;
第三章
第十一句
[26]其骨[27]
最後是要「堅固」自己的「內在品格」,好讓自己擁有「堅毅剛正」的「內在品格」,這樣才能夠「堅定、堅強」地對抗那「有知者」的威脅利誘;
第三章
第十二句
恆使民無知[28]無欲[29]也,
「聽祒者」以身作則,好讓人民有「典範」可以效法,純粹是要讓人民能夠「不把知識當成絕對真理」而「無知」,也就是有「豐富知識」,卻沒有「把知識當成絕對真理」的「知見、成見、定見」;以及「不貪求外物」而「無欲」,也就是雖有個人的「欲望」,卻沒有從「別人」那裡「巧取豪奪」的「貪欲、私念、私欲」;
第三章
第十三句
使夫[30][31]
好讓凡是那些「把『身識感性、心識理性』所得,而必然『善惡兼具、是非並存的知識』融會貫通成『智慧』,再反過來用『智慧』操控『身識感性、心識理性』所得的『善惡兼具、是非並存的知識』」的「知者」,「知者」就是「有知者」,也就是「先知、知者、智者、有知者、有智者、知慧者、智慧者、大知者、大智者、聖知者、聖智者」;
第三章
第十四句
不敢[32]怫為[33]而已[34]
從此不敢,而不再利用人民的「知見」和「私欲」而「執知妄造」為止;也就是讓那些「有知者」,知道自己的「邪知」會被人民識破揭發,從此不敢利用人民的「知見、成見、定見」與「貪欲、私念、私欲」,而不再用自己的「智慧」,來「詭詐悖逆」而「行事」為止;
第三章
第十五句
[35]無不治[36]矣!
藉著這種「對治方法」,天下人民的生活,在不受「有知者」的「欺騙、操弄」之下,就必定沒有「不太平」的啊!
       

 

 

 

[1]不:否定之辭,不要也。
[2]上賢:上位賢士也,使欲愛名位的賢士居於上位或高位也。上:高也,此處作動詞。《集韻》:「上,高也。」賢:貪愛名位的能人也。尚志愛名的賢士也。《韓詩外傳.一》:「賢士欲成其名。」《莊子.刻意》:「賢士尚志,聖人貴德。」
[3]使:令也,讓也。《說文》:「使,令也。」
[4]民:蒼生也,生民也,人民也,人民群眾也。《左氏.成.十三》:「民受天地之中以生。」疏:「民者,人也。」
[5]不爭:不爭居上位也,不爭居高位也,不爭居前位也。《說文》:「爭,引也。」段注:「凡言爭者;皆謂引之使歸於己。」
[6]不貴:不要看重也,不要貪愛也。貴:看重也,愛也,貪愛也,。《國語.晉語七》:「貴貨易土。」注:「貴,重也。」《戰國策.魏策》:「貴合於秦以伐齊。」注:「貴,猶欲也。」《說文》:「欲,貪欲也。」《荀子.正論》:「下安則貴上。」注:「貴,猶愛也。」
[7]難得:忌於獲得的也,不應該獲得的也。難:忌也,憚也。《釋名.釋言語》:「難,憚也,人所忌憚也。」《戰國策.中山策》:「陰簡難之。」注:「難,謂忌憚也。」得:獲也。《玉篇》:「得,獲也。」
[8]之:的也。
[9]貨:財富也。《書.洪範》:「一曰:食,二曰:貨。」疏:「貨者,金玉布帛之總名。」葉按:「金玉布帛即財富也。」
[10]不為:不淪為,不成為。為:成也。《廣雅釋詁.三》:「為,成也。」
[11]盜:竊匪也,偷竊的盜匪也。古以盜小而賊大,故私偷為盜,強取為賊。今以強取為盜,私偷為賊,字義剛好相反。群盜亦曰盜賊,或稱盜匪。《正字通》:「盜,凡陰私自利者,皆謂之盜。」《易林》:「虐眾盜名。」《左氏.僖.二十四》:「竊人之財,猶謂之盜。」
[12]現:見之俗字也,示現也。《集韻》:「見,顯也。」《廣韻》:「見,露也;現,俗。」
[13]可欲:遂意貪愛也,縱情貪愛也,認可貪愛也。可:認可也,遂其意也。欲:心所貪愛也。請參考第四十七章:「罪,莫大於可欲。」《荀子.富國》:「生也皆有可也,知愚同; 所可異也,知愚分。」注:「可者,遂其意也。」欲:貪愛也,貪欲也。《說文》:「欲,貪欲也。」《禮記.曲禮上》:「欲不可從。」疏:「心所貪愛為欲。」
[14]不亂:不放縱迷亂。亂:紊也。淫行、背道、妄謬、迷惑、無序、反逆、內戰皆為亂;這裡是指為滿足貪欲所造成的放縱迷亂。《集韻》:「亂,紊也。」《大戴禮、本命》:「亂家子不取。」注:「亂,淫亂也。」《呂覽.論人》:「此不肖主之所以亂也。」注:「亂,惑。」《孝經》:「禍亂不作。」皇侃注:「臣下反逆為亂。」《周禮.春官.大宗伯》:「以恤禮哀寇亂。」注:「兵作於外為寇,兵作於內為亂。」
[15]是以:所以也,因此也。《文言文虛詞大詞典》:「是以,因此。」
[16]聖人:聖人,又作聲人,聞聲知情者也,聽從「道、泛生神」祒喚的人,聽祒者也。《風俗通》:「聖者,聲也,通也,言其聞聲知情,通于天地,條暢萬物,故曰聖也。器案:白虎通聖人篇:『聖人者何?聖者,通也,道也,聲也,道無所不通,明無所不照,聞聲知情,與天地合德,日月合明,四時合序,鬼神合吉凶云云。』「聖人」一語,是《老子道德經》最為倡導,老子使用「聖人」一語,較先秦諸子著作更多而完整;所以「聖人」本屬老子神學專用語彙,可惜被後世外道大量取用,而失去原本聖人之精神。本經把「聖人」譯為「聽祒者」,以彰顯聖師老子所說的「聖人」,完全不同於目前外道所謂品格智慧高超,甚至高人一等的那種「聖人」;聖師老子所說的「聖人」,只是那已經完全聽從並順服「道、泛生神」的呼喚聲而行的人,「聖人」其實是「道、泛生神」的堅定信徒。所以我們為了避免和外道的「聖人」混淆,所以譯為「聽祒者」,以闡明原意。
[17]之:為也,作也,從事也。《古書虛字集釋》:「之,猶為也。本書之為互訓。一為作之義。」《戰國策.燕策》:「田光曰:光聞長者之行不使人疑之。」釋:「之行,即為行。」《史記.刺客傳》:「光聞之,長者為行。」
[18]治:化也,教化也,對治也。這裡講的是聖人針對「知、欲」,這兩個問題的以身作則讓人民效法的對治方法。《素問.五常政大論》:「治而善下。」注:「治,化也。」
[19]虛:清虛也,表示掃清心靈,使心靈不滯塞,保持清淨虛空而有開放空間也。
[20]其:彼也,這裡指聖人自己和人民。
[21]心:心魂、心識也。在老子聖學中,人的「心」是那種「善惡兼容」,既能「容納潔淨之善」,也能「沾染塵垢之惡」的「心魂心識。」人的「心」不是純善的,唯有人稟受於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道性、性」才是清淨純善的。人的「心」也無法以任何修行方法淨化到純淨純善,只有歸根復命而回到「道性、性」,才能將自己淨化到純淨純善;所以聖學不是心學,聖學現性不現心。
[22]實:充也,充實也。《增韻》:「實,充也,虛之對也。」
[23]腹:人的內涵也,人的修為涵養和品格素質也。
[24]弱:纖柔也。《戰國策.秦策》:「是其所以弱也。」注:「弱,小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一》:「柔,弱也。」《淮南子.原道訓》:「志弱而事強。」注:「弱,柔也。」
[25]志:個人的私心、私意、私念也。《儀禮.大射儀》:「不以樂志。」注:「志,意所擬度也。」
[26]強:健也,剛健也,強健也。《一切經音義.六》:「強,健也。」《易》:「天行健。」疏:「健者,壯強之名。」《易.同人》:「文明以健。」何妥講疏:「健,為剛健。」
[27]骨:卓絕之品格也。《晉書.桓溫傳》:「此兒有奇骨。」葉按:「骨,品格也。」
[28]無知:不知也,沒有知也,不具真理知識也,不把知識當成肯定的真理也,「不具智慧、絕非智者、先知」也,沒有「智慧」也。不:無也。
[29]無欲:沒有貪愛也,沒有貪欲也。欲:貪也,貪欲也。《說文》:「欲,貪欲也。」
[30]使夫:令凡是也。使:令也,讓也。夫:凡是也。《經傳釋詞.十》:「夫,猶凡也、眾也。」
[31]知:知者也,有知者也,有知的人也,把知識當成真理的人也,玩弄知識而欺人的人也。凡是「先知、知者、智者、有知者、有智者、知慧者、智慧者、大知者、大智者、聖知者、聖智者」都是知者。
[32]不敢:不膽敢也,不勇於冒犯也。敢:犯也,勇也。《廣雅.釋詁二》:「敢,勇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四》:「敢,犯也。」
[33]怫為:詭詐悖逆而作為也。《孔子家語.三恕》:「陳道而弗怫。」注:「怫,詭也。」為,作為也,執知而強造謂之為。
[34]而已:為止也。而:為也。《古書虛字》:「為,猶而也。」已,止也。《詩.鄭風.風雨》:「雞鳴不已。」箋:「已,止也。」
[35]則:必也,必定也。《古書虛字集釋》:「則,必也。」《吳越春秋.王僚使公子光傳》:「此鳥不飛,飛則沖天;不鳴,鳴則驚人。」
[36]不治:沒有不太平也。無:沒有也。不治:不太平也。治:平也。《易.繫辭下》:「神農黃帝堯舜,垂衣裳而天下治。」按:「治,平也。」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