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

老子道德經ㆍ金山神學版ㆍ第二十三章ㆍ希言章

 
【老子道德經金山神學版第二十三章希言章】
【不打口水戰論】:
先論天地相爭太久會毀滅,人更不可打口水戰;結論與「道」和「道靈」合一者,自可重生;背離「道」和「道靈」者,必喪亡。
第二三章
第一句
[1][2]
我們不要和別人在:「誰比較順從『道、泛生神』?」的問題上「打口水戰」!也就是說,我們要順服「道、泛生神」,而在「實踐的行動」上得勝,不要靠那「詭辯的言詞」和別人「打口水戰」,而贏得「口舌」上的虛假「勝利」!
第二三章
第二句
自然[3]
因為,「道、泛生神」的一切「得勝」,都是「渾然自成、自然而然」的。
第二三章
第三句
飄風[4][5]終朝[6]
那像「打口水戰」時,所發出的「口氣」一般的「暴起旋風」,不會毫不停歇地狂颳「一整個早晨」,
第二三章
第四句
暴雨[7]不終日[8]
那像「打口水戰」時,所噴出的「口水」一般的「暴降豪雨」,不會毫不停歇地狂落「一整天」。
第二三章
第五句
孰為此[9]
那「狂捲颶風、暴降豪雨」為什麼一定要這麼快就停止呢?
第二三章
第六句
天、地[10][11]弗能[12]久有[13]
因為,那「長久生存、久長存在」的「天」與「地」,如果長久發出像「打口水戰」一般的「狂捲颶風、暴降豪雨」,連它們本身尚且難以「長久自保」,所以就算是「長久生存、久長存在」的「天」和「地」,也無法長久地發出「狂捲颶風、暴降豪雨」,
第二三章
第七句
況於人乎[14]
又何況是我們這些,生命比「天」和「地」,「短到難以比擬」的「人」,竟不管好自己的「舌頭」,而「浪費生命」在互相「打口水戰」呢!
第二三章
第八句
[15]從事而道者[16]
因此,不要「打口水戰」!凡是那「全心全意」與「道、泛生神」同住同行,真正憑藉「道、泛生神」來「盡職做事」的人,
第二三章
第九句
同於道[17]
他就「自然而然」,會與「道、泛生神」合為一體,而被「道、泛生神」恩寵護祐,進而「重生」成為真正「有道」的「得勝」者;
第二三章
第十句
德者[18]
不要「打口水戰」!凡是那「真心誠意」與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道靈(聖靈)」同住同行,真正憑藉「道靈(聖靈)」來「盡職做事」的人,
第二三章
第十一句
同於德[19]
他就「自然而然」,會與「道靈(聖靈)」合為一體,而被「道靈(聖靈)」所「浸透充滿」,進而「重生」成為真正「有道靈(聖靈)」的「得勝者」;
第二三章
第十二句
失者[20]
不要「打口水戰」!凡是「背離撇棄」那「道、泛生神」,以及「背離撇棄」那「道靈(聖靈)」的人,
第二三章
第十三句
同於失[21]
他就「自然而然」,會與「背離撇棄」合為一體。
第二三章
第十四句
同於德者[22]
不要「打口水戰」!凡是能夠憑藉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道靈(聖靈)」,來「盡職做事」,而與「道靈(聖靈)」合為一體的人,
第二三章
第十五句
道亦德之[23]
「道、泛生神」也「自然而然」會用祂的「道靈(聖靈)」來「浸透充滿」他,使他獲得「道靈(聖靈)」的「培育護祐」,而成為充滿「道靈(聖靈)」的「重生者」!
第二三章
第十六句
同於失者[24]
不要「打口水戰」!凡是那抵擋「道、泛生神」和祂的「道靈(聖靈)」,而自甘與「背離撇棄」合為一體的人,
第二三章
第十七句
道亦失之[25]
「道、泛生神」只好眼睜睜看著他因為「背離撇棄」,而「沉淪墮落」於「喪亡消失」,最後踏入「徹底滅盡」的邪路!這是因為「道、泛生神」,僅只具有與祂自己那「合和一切至善至大能量」的「道靈(聖靈)」完全相符合,而能生能養的「純善」的:「大能,至大至善能量。」這「大能」必僅只在「道、泛生神」那「純善」的「道路」上「泛流」,而行成作用。「道、泛生神」並不具有可以讓天地萬物故意「自我放逐」,或故意「背離撇棄」祂的「道路」,而那「背離撇棄者」卻不致於「喪亡消失」的:「全能、無所不能。」所以,離開了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純善」的「道路」,便只有「喪亡消失」的「徹底滅盡」。在「圓全純善」的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國度」中,沒有任何可以「保存邪惡」的「地獄、死亡世界」,能讓「背離撇棄者」在死後「永生受罰」;也沒有任何可以「保存邪惡」的「地獄、死亡世界」,能讓「背離撇棄者」在死後「暫住反省」,而等待任何「救贖」。「救贖」的意思是:「找別人來『救援』,以及『用金錢財物,或用其他事物來交換贖回』」。所以說,「背離撇棄」那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結果」,就是「喪亡消失」而「徹底滅盡」。
       
 

 
 

 

[1]希:不也,無也。「希」本義為「少、罕」,但「希」在《老子道德經中》被定義成「聽之而弗聞」,所以「希」等於是「不聞」,而不是「少聞、罕聞」,也因此「希」是指「少、罕」到成為「不、無」的狀態,也因此「希」可以說說是幾近於「不、無」的少,所以在《老子道德經》中,如果把「希」譯為「不、無」,反而才是正確的。《老子道德經》中所有的「希」字,除了第十四章:「聽之而弗聞,名之曰希。」確定被定義為「不、無」之外,第二十三章:「希言!自然。」第四十一章:「大音希聲。」第四十四章:「天下希能及之矣。」第七十三章:「知我者希,則我貴矣。」第七十六章:「夫代大匠斲者,則希不傷其手矣!」其中所有的「希」字,都是譯成「不、無」才是正確,譯成「少、罕」反而不正確,因為聖師老子在定義「希」為「聽之而弗聞」之後,他所用的「希」字,就成為「不、無」,而不再是「少、罕」了。希:稀也,罕也,少也。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希,叚借為稀。」《論語公治長》:「怨是用希。」疏:「希,少也。」《爾雅.釋詁》:「希,罕也。」
[2]言:說也,議論也,這裡「言」是指像天和地相互「飄風、暴雨」般打口水戰。
[3]自然:「渾然自成、自然而然」也。這裡的自然是說,我們不要和別人打口水戰,所有的是或非,所有的勝或敗,到最後「道、泛生神」都會讓是非勝敗的結果,自然而然呈現出來;不是打贏口水戰的人,就是勝或對,也不是打輸口水戰的人,就是敗或錯。
[4]飄風:旋風也,狂風也,暴起的旋風也。暴起之旋風多數暴落,像龍捲風之類,不是週期性的季風,所以吹襲的時間才不會太久。《說文》:「飄,回風也。」《爾雅、釋天》:「回風為飄風。」注:「旋風也。」《詩、小雅、何人斯》:「彼何人斯,其為飄風。」傳:「飄風,暴起之風。」
[5]不:不會也。
[6]終朝:終朝是專有名詞,不是指整個早上,因為現在所謂早上,是指日出至正午十二時之間;但古代終朝為日出到上午九時之間,所以「終朝」就是俗稱的整個「早晨」,而不是整個「早上」。西周時代就把一天定為十二小時制,而不是現在的二十四小時制,漢代命名為「夜半、雞鳴、平旦、日出、食時、隅中、日中、日昳、晡時、日入、黃昏、人定」等十二個時間,每一個時間為兩小時。「食時」就是上午七時至上午九時,這段吃早飯的「早食、朝食」的時間。《廣韻》:「朝,早也。又旦至食時為終朝。」《易、訟》:「上九,或錫之鞶帶,終朝三褫之。」釋文:「馬云,旦至食時為終朝。《詩、小雅、采綠》:「終朝采綠,不盈一匊。」傳:「自旦及食時為終朝。」《說文》:「旦,明也。從日見一上。一,地也。」徐箋:「從日見一上,日初出地平時也。」《廣韻》:「朝,早也。又旦至食時為終朝。」
[7]暴雨:猝急之雨也,暴降的豪雨也。暴:強也,猛也,急也,猝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暴,強也,猛也。」《廣韻》:「暴,急也。」
[8]終日:一整天也,終竟一日也。《易、乾》:「九三, 君子終日乾乾。」疏:「言每恆終竟此日,健健自強,勉力不有止息。」終:竟也,極也,盡也,窮也。《爾雅.釋言》:「彌,終也。」注:「終,竟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一》:「終,極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四》:「終,窮也。」《儀禮.士相見禮》:「眾皆若是。」注:「今文眾為終。終,盡也。」《呂氏春秋.音律》:「數將幾終。」注:「終,盡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四》:「竟,窮也。」
[9]孰為此:為何如此也,何以如此也。這裡「孰為此」,是問為什麼「飄風暴雨」要這麼快就停止。孰,何也。《經傳釋詞.九》:「孰,猶何也。」為此,如此也,如是也,若是也。為:如也。《古書虛字集釋》:「為,猶如也。」此:是也。《古書虛字集釋》:「此,是也。」
[10]天地:天與地兩者也。是指彼此不和諧,而相互「飄風暴雨」的天和地。
[11]而:猶且也,尚且也,下面常接「況、何況」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而,猶且也。」
[12]弗能:不能也。
[13]久有:久保也。這裡是指長久自保。久:長也。有,保也,保有也,引申為自保也。《禮記.哀公問》:「不能有其身。」注:「有,猶保也。」《禮記.大學》:「有國者不可以不慎。」
[14]況於人乎:何況是人呢!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何況,連詞,表更進一步。」況,譬也,如也。《廣韻》:「況,匹擬也。」《漢書.高惠高后文功臣表》:「以往況今。」注:「師古曰:況,譬也。」《經詞衍釋》:「況,猶與也,如也。」於:是也。於與于通。《廣雅.釋言》:「於,于也。」《經傳釋詞.一》:「于,猶是也。」
[15]故,因此也,所以也。
[16]從事而道者:治事以道的人也,實施於事以道的人也,是指作事情憑藉「道、泛生神」的人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從事,1.猶言治事。2.實施於事也。」而:以也,用也。《經傳釋詞.七》:「而,猶以也。」者:別事之詞,或指其人,或指其事,或指其物。文法上作端詞,或指人與物之代名詞。《說文》:「者,別事詞也。」
[17]同於道:合同於道也,與道合同也,與「道、泛生神」感應而合為一體也。同:合會也,相應也。《說文》:「同,合會也。」《國語、周語下》:「然後可同也。」注:「同,謂神人相應。」於,關係助詞。
[18]德者:「從事而德者」之簡省也,治事以德的人也,實施於事以德的人也,是指作事情憑藉「道靈(聖靈)」的人。
[19]同於德:合同於德也,與德合同也,與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感應而合為一體也。
[20] 失者:「從事而失者」之簡省也,治事以失的人也,實施於事以失的人也,是指作事情憑藉「背離撇棄」的人。「失者」兩字,是指因為背離撇棄「道、泛生神」,而失去「道、泛生神」的人也。失:遺也,喪失也,離也,背離撇棄而失去也,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失,去也,縱也,喪失也。謂喪其所得,或其所應得也。」《增韻》:「失,遺也。」《說文》:「失,縱也。」段注:「在手而逸去為失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離,失也。」《國語.周語下》:「聽淫日離其名。」注:「離,失也。」
[21]同於失:合同於失也,與失合同也,與「背離撇棄」感應而合為一體也。
[22]同於德者:與「道靈(聖靈)」感應而合為一體的人也。
[23]道亦德之:「道、泛生神」也會用祂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來「浸透充滿」他。從這句話可以很清楚看出,不是只要我們感應合同於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,我們就有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;而是我們和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感應合同之後,是「道、泛生神」當下用祂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來「浸透充滿」我們。有些外教常說,當他們呼請「聖靈」的時候,「聖靈」就立刻在他們的身上作工,這之間不必經過「上帝」,他們的解釋是「聖靈」和「上帝」是兩個卻是一體的神,所以自然相通而互知,但這裡面出現了一個怪異難解的問題,那就,是「上帝」和「聖靈」既然是相通的,為什麼不直接呼請「上帝」到他的身上?卻要呼請「聖靈」到他的身上,難道是「上帝」比較不好商量,而「聖靈」卻比較好商量嗎,或者他們本來就不同嗎?所以說,在老子神學中,外教這種說法,是不合理而完全錯誤的。正確的是,當某個人去感應合同「聖靈」的時候,「上帝」就以他渾然自成的法則,並以合於這個法則的條件,自然決定是否要將祂的「道靈(聖靈)」流注在這個人身上。因為老子神學的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是「道、泛生神」的東西,不是一個獨立的神,如果沒有經過「道、泛生神」的同意,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符合「道、泛生神」的真理,任何人都無法召請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到自己身上,也無法獲得任何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的灌注。第三十九章,聖師老子講「失道矣,而後德。」就是在批評那個時代的外道,竟敢背離撇棄「道、泛生神」,而直接請求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來作工,甚至還妄以為靠自己就能獲得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,更離譜的是,還有些外道,竟妄以為自己身上就能生出「德、道靈(聖靈)」來,卻不知道這些想法,不但是徹底背離撇棄「道、泛生神」,也是毫無用處的。
[24]同於失者:與「背離撇棄」感應而合為一體的人也。
[25]道亦失之:「道、泛生神」也會「背離撇棄」他。我們在對「道、泛生神」的認識中,有一個觀念是非常重要的,那就是「道、泛生神」是「有大能而無全能」。「全能」是能違背自己法則,也能不違背自己法則;能為善也能為惡的無所不能的能力。「大能」是不能違背自己法則,只能為善,不能為惡的的大能力。「道、泛生神」只有「大能」,沒有「全能」。所以真理而純善的「道、泛生神」,無法做出違反祂自己法則的事,祂無法也不能為惡,因為為惡是祂完全不具備的能力,所以「道、泛生神」作不出絲毫惡事來,也絲毫幫助不了作惡的人,除非這個惡人在尚未作惡到失去機會時候,就及時懺悔過錯,而順服「道、泛生神」,轉變成為善人,否則「道、泛生神」也沒有辦法幫助這個人,更沒有辦法讓這個人復命重生於道鄉。這就是「同於失者,道亦失之」的原因。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