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

《老子道德經ㆍ金山神學版.訓詁》11-20章


  《老子道德經ㆍ金山神學版.訓詁》11-20章
第十一章
1.
第十一章:「卅輻同一轂。」《甲本》缺,《乙本》作「卅楅同一轂。」。楅,輻之誤也。輻,車輪中直木。《說文》:「輻,輪轑也。。」〔桂注〕:「考工記,輈人,輪輻三十,以象日月焉。」古人作的車輪,有三十根輻條,這是比擬太陽月亮的放射狀光芒,和一個月平均約有三十天。轂,輪子正中為轂《六書故》:「轂,輪之正中為轂,空其中,軸所貫也,輻湊其外。」
2.
第十一章:「燃埴為器」。《甲本》作「然埴為器」。《乙本 》作「(土然)埴而為器」。然,燃也,燒也。是講燒陶瓷之坯,與通行版本埏埴不同。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然,…俗字作燃。」
3.
第十一章:「當其無。」《甲本》作「燃埴為器,當丌无。」及「鑿戶牖,當其無。」丌、其兩字都用。丌,其也。《集韻》:「其,古作丌。」
第十二章
1.
第十二章:「五味,使人口爽。」《甲本》作「五味,使人口𠷹」。𠷹應是爽。《左氏.定、三、唐成公如楚.有兩肅爽馬.疏》:「爽,或作霜。」𠷹與霜形近音似。
2.
3.
第十二章:「難得之貨,使人之行妨。」《甲本》作「難得之𧷴使人行方」。《乙本》作「難得之貨,使人之行仿。」𧷴,貨也。化與過、禍通。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化,假借為過。」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化,假借為禍。」(亻咼),行貌,義與過近。《廣韻》:「(亻咼)行貌。」過,至也,經過也。《說文》:「過,度也。」由此可知𧷴即貨也。方,妨也。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方,假借為妨。」《書.堯典》:「方命圮族。」〔蔡傳〕:「方命者,逆命而不行也。」
第十三章
1.
2.
第十三章:「寵辱汝驚。」《甲本》作「龍辱若驚」。龍與寵通。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龍,假借為寵。」《詩.小雅.蓼蕭》:「為龍為光。」〔傳〕:「龍,寵也。」《詩.商頌.長發》:「何天之龍。」〔箋〕:「龍,當為寵。」若與汝通;汝,你也、爾也。《廣韻》:「若,汝也。」《儀禮.士昏禮》:「若則有常。」〔注〕:「若,汝也。」帛書《甲、乙本》:「愛以身為天下,女可以寄天下矣」。女與汝通。《孝經、開宗明義章》:「女知知乎?」〔釋文〕:「女,本作汝。」本章「若」皆是「汝」,未免再生誤解,若皆校為汝。「若」不可譯為「好像」,如果譯為「好像」,整章會錯誤地充滿不確定性論述,立論變成沒有意義。
3.
第十三章:「大梡汝身。」《甲本》作「大梡若身」。梡,斷也、割也。《韻會》:「梡,斷木也。」《法言.吾子》:「斷木為基,梡革為鞠。」〔按〕:「梡,切割也。」
4.
第十三章:「橐天下。」《甲本》作「𨒙天下」《乙本》作「橐天下」。𨒙字義不明,或即是橐的動詞。橐,囊也;轉義為駝、駄,故橐與駝、駄通。引申為負載。《漢書司馬相如傳上》:「騊駼橐駝。」〔注〕:「師古曰,橐駝者言其可負橐而駝物也,故以名云。」意思是說橐駝(駱駝)因為可以用背駝著橐囊,所以叫橐駝。所以說,「橐天下」其實就是「駝天下、駄天下」,意思是像駱背負著橐囊而行一般,去承載天下,而不是用橐囊去裝著天下。
第十四章
1.
第十四章:「其上不攸。」攸,行走迅速也;與跾通假;與倏義近。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攸,假借為跾。」《孟子.萬章上》:「攸然而逝。」〔注〕:「攸然,迅走水趣深處也。」《說文》:「跾,急也。」
2.
第十四章:「忽曀。」《甲本》缺,《乙本》作「忽朢。」忽,倏也。《廣雅.釋詁一》:「忽,疾也。」《廣韻》:「忽,倏忽也。」《乙本》朢,應為(臣支土)(臣支土)(土壹)(土壹)同曀。曀同 (臣支土)。《說文》:「(土壹) (土壹)其陰。」《詩.邶風》原作:「曀曀其陰。」故(土壹)同曀。《韻會》:「(臣支土),同(土壹)。」由此可知(臣支土)同曀。所以(臣支土)(土壹)、曀同。《甲本.十九章、二十章》曀均作「臣支王」而非如《乙本》作「臣月王」,《甲本.十九章、二十章》「臣支王」則與(臣支土)更近似,由此可知此字應是(臣支土)字無誤。《說文》:「曀,天陰沉也。」《爾雅.釋天》:「陰而風曰曀。」今人多校(臣支土)為望或恍,不正確。〔葉按〕:通行本(臣支土)之所以作「恍、慌、芒。」其實是取恍為昏之義,與(臣支土)及曀近義。《集韻》:「慌,昬也,或作恍。」昬即是昏。《正字通》:「昬同昏。」可見(臣支土)才是帛書老子《甲、乙本》的本字。本章老子的「忽曀」是指「一」為「看不清、看不明」的「模糊概念。」,有學者解為「若有若無的道」,是學術搞笑也。
3.
第十四章:「統而為一」。《甲本》作「𡇯而為一」,《乙本》作「𦀲而為一」𡇯𦀲皆統也。《王宗涑.說文述誼》:「統以總束眾絲言,紀以記別眾絲言。」本章後有「道紀」一語,「紀」為別眾絲,故此處𡇯𦀲為總束眾絲,故𡇯𦀲應為「統」。
第十五章
1.
第十五章:「深不可識」。《甲本》作「深不可志」。志與識通。《廣雅.釋詁二》:「志,識也。」這裡用識,以別於他章志字。
2.
第十五章:「強為之頌」。《甲本》作「強為之容」。容與頌通。《集韻》:「容,通作頌。」本章為一首詩,故校為頌。《郭店本》及《漢簡本》容皆作頌。
3.
第十五章:「豫呵」。《甲本、乙本》均作「與呵」。通行本多作豫。與、豫通假。本章「豫呵、猶呵」猶豫也。依現代語言習慣校與為豫。《正韻》:「豫,與與通。」
4.
第十五章:「嚴呵!其若客」。嚴,寒氣凜冽也。《正字通》:「寒氣凜冽曰嚴。」客,風寒侵人也。《素問、玉機真藏論》:「今風寒客於人。」中醫謂外氣為客,就是本於此。客也可作「旅人」。《李白春夜宴桃李序》:「光陰者百代之過客。」客,旅人也。本章客是指被風寒侵襲的旅人,不是到別人家受招待的客人,才不是在外作客。
5.
6.
第十五章:「渙呵!其若凌澤」。《甲本》作「渙呵!其若淩澤」。渙,分散之流水也。《說文》:「渙,散流也。」淩與凌通。《爾雅、釋言.淩慄也.義疏》:「淩者,凌之假借也。」《正韻》:「凌,冰也。」
7.
8.
第十五章:「沌呵!其若渥」。《甲本》作「..呵!其若楃」。欠一沌字。《乙本》作「沌呵!其若樸」。沌,水勢也。《廣韻》:「沌,水勢。」本章「沌呵、渾呵」沌渾也。本章沌渾不是「不分之貌」,而是指沌沌渾渾,是指「水勢相隨」《文選.枚乘.七發》:「沌沌渾渾,狀如奔馬。」〔註〕:「善曰,沌沌渾渾,波相隨之貌。」從老子整首詩的連貫性,以及「沌呵!」的沌並非純來看,楃是木帳,楃不符文義,所以楃應是渥之誤,而非《乙本》之樸。渥,濁也。《廣雅.釋詁三》:「渥,濁也。」
9.
第十五章:「涽呵!其若濁」《甲本》作「湷..」。欠一呵字。《乙本》作「湷呵」。湷應為涽,涽與渾、混通。由於湷的「春」在古文中寫成「旾」,「旾」字中的「屯」,在篆隸中和「昏」字中的「氏」極為形似,所以湷應該是涽。這也是為什麼《想爾本》作「肫若濁」,《漢簡本》作「沌虖其若濁」。涽讀音為混,與混、渾音義皆近。所以《王弼本》及《傅奕本》作「混兮其若濁」,「《河上公本》作「渾兮其若濁」。涽,濁水也。《集韻》:「涽,涽涽,濁水。」所以老子寫成「涽呵!其若濁」,但本章老子的「涽」字是和「沌」字一起看的,所以是「沌涽,沌沌涽涽」,意思和上句註解中的「沌渾,沌沌渾渾」一樣,是指「水勢相隨」,也就是混濁的水勢相連不斷。渾,水噴湧出來發出聲音。《集韻》:「渾,混流聲也。」《玉篇》:「渾,水噴湧聲。」
10.
第十五章:「曀呵。」《甲本》作作「(臣支土)呵」。(臣支土)與曀通。曀,天陰有風也。如第十四章。
11.
第十五章:「濁而靜之徐清。」《甲本》作「濁而情之余清」。《乙本》作「濁而靜之徐清」。情者靜也。《廣雅、釋詁四》:「情,靜也。」本句「濁而靜之徐清」,和下句「乃以重之徐生」為「靜、重」的對句;符合第二十五章:「重為輕根;靜為趮君。」的「靜、重」思想,故下句「乃以重之徐生」的重,不可校為動。余與徐通。《說文》:「余,語之舒也。」《說文通訓定聲.引春秋元命苞》「徐之為言舒也。」〔葉按〕:余和徐都是說話舒緩,也就是緩的意思,所以余與徐通。
12.
第十五章:「乃以重之徐生」。《甲本》作「女以重之余生」。《乙本》作「女以重之徐生」。女通汝,汝通乃,故女者乃也。《韻會》:「汝,通作女。」《廣韻》:「乃,汝也。」《廣雅釋言》:「乃,汝也。」
13.
第十五章:「葆此道不欲盈。」《甲本》同此。葆,安也、守也,與寶通。《呂氏春秋盡數》:「是之謂五藏之葆。」〔註〕:「葆,安也。」《史記.天官書》:「主葆旅事。」〔索隱〕:「葆,守也。」《史記.留侯世家》:「果見穀城山下黃石,取而葆祠之。」〔集解〕:「徐廣曰,史記,珍寶字,皆作葆。」
14.𧝬
第十五章:「能𧝬而不成。」《甲本》只有成字。《乙本》作「能𧝬而不成」𧝬,霹靂的簡稱,爆裂的聲音。𧝬,與敝、弊通。《論衡.譴告》:「盛夏陽氣熾列,陰氣干之,激射𧝬裂,中殺人物。」所講的就是霹靂的爆裂聲。《論衡、雷虛》:「試以一斗水,灌冶鑄之火,氣激𧝬裂,若雷之音矣。」本句「能𧝬而不成」是指能夠不斷「爆發突破」。敝與𧝬雖通,但是敝字現在多傾向於否定字義,所以仍取𧝬字,以示區別。
第十六章
1.
2.
第十六章:「守靜表也。」《甲本》作「守情表也」。《乙本》「守靜督也」。多版本皆作靜,《廣雅、釋詁四》:「情,靜也。」故《甲本》情應為《乙本》之靜。表,正也。督,正也。故維持表字不改。《淮南子.本經訓》:「抱表懷繩。」〔註〕:「表,正也。」《爾雅.釋詁》:「督,正也。」
3.
4.
第十六章:「天物芸芸」。《甲本、乙本》皆作「天物雲雲」。天物,天下之物也。第四十二章:「天下之物,生於有。」天物,即天下之物,也就是普天之下的萬物,也就是世界萬物,也是天地萬物。本章萬物限定於指「一切眾人」,而不是指「一切名物」。《宋書.沈文秀傳》:「説慶之曰:『主上狂暴如此,土崩將至,而一門受其寵任,萬物皆謂與之同心。』」此萬物即非指「一切名物」,而是指「一切眾人」。《老子道經經》中的「萬物」,有時也指「一切事情」。第四十四章:「萬物錯而弗辭也。」此「萬物」指限定於指「一切事情」;是指「一切事情」雜錯而生,而聖人不「推辭逃避」。所以說《老子道經經》中的「萬物」,有三種定義,一指天地間一切名物,二指一切眾人,三指一切事情。雲通云。《說文》:「雲、云、古文省雨。」云與芸通。《抱朴子.逸民》:「萬物芸芸。」《抱朴子.論仙》:「萬物云云。」故「雲雲」校為「芸芸」。其他版本亦多作「芸芸」。
5.
第十六章:「各復歸於其根曰淨,淨謂復命」。《甲本》缺,《乙本》作「各復歸於其根曰靜,靜謂復命」。靜與淨通。《韻會》:「靜,澄也。」《史記.五帝紀》:「直哉維靜潔。」〔正義〕:「靜,清也。」《國語.周語中》:「靜其巾冪。」〔註〕靜,潔也。」淨亦清也,淨亦潔也,故靜與淨通。由於本章前段已有「守靜表也」之靜,所以復命過程不應重覆「靜」的動作,此處談歸根復命應為淨化過程,故校為淨。
6.
第十六章:「不知常㠵;㠵作,凶」。㠵讀音與《乙本》芒相同,都讀為盲。是覆物之巾,或是車覆。㠵表示遮蔽覆蓋,在神學中表示不知常的人,是被無明遮蔽覆蓋,而知常的人,則不被無明遮蔽覆蓋,而盲目也,所以㠵不能校為妄。《玉篇》:「㠵,巾也。」《廣韻》:「㠵,幭也。」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幭者,覆物之巾,覆車覆衣覆體衣具,皆得稱幭。」
7.
第十六章:「沒身不殆。」《甲本》作「沕身不怠」。沕與沒通。《文選.司馬相如.封禪文》:「沕矞曼羡。」〔註〕:「沕,沒也。」
第十七章
1.
第十七章:「其下侮之。」《甲本、乙本、漢簡本》皆作「其下母之」。母通娒,娒通侮,故母通侮。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母,假借為娒。」《集韻》:「侮或作娒。」所以母通侮。
2.(忄吏)
第十七章:「知(忄吏)出。」《甲本》作:「知快出。」快應為(忄吏)(忄吏)憂也,慮也。快與(忄吏)於古文和棣書形近,讀音則與慮近似。《集韻》:「(忄吏),憂也。」《郭店本》有「絕為棄慮」,(忄吏)應與慮通。若此句作「知快出、智快出」,則快非名詞而為動詞,顯然和「大道、六親、邦家」為名詞不合,故應作「知(忄吏)、知慮 」或「智(忄吏)、智慮 」。
3.
第十七章:「我自然。」依現今客家話之通行文義,譯為「自由幸福、自由自在」。然,宜也。《淮南子.原道訓》:「無治者,不易自然也。」〔註〕:「然,宜也。」〔葉按〕:「諸事皆宜,無拘無束,自由自在,謂之自然。」
4.
第十七章:「邦家患亂」。《甲本》、《乙本》均作「邦家𨴽亂」。𨴽,應是(門丷一心)《字彙》:「(門丷一心),古文患字。」(門丷一心)也就是《說文解字》中,門部的古文患字之簡化字,故𨴽校為患。
第十八章
1.
第十八章:「民利百倍」。《甲本》作「民利百負」。負與背通,背與倍通,故負與背通。今依《乙本》校為倍。《說文.通訓定聲》:「負,假借為背。」《釋名.釋姿容》:「負,背也。」《正字通》:「倍,亦作背、偝。」
2.
3.
第十八章:「民復孝慈」《甲本》作「民復畜茲」。畜與孝通;茲與慈通。故畜茲即孝慈。《禮記.孔子閒居》:「無服以喪,以畜萬邦。」〔註〕:「畜,孝也。使萬邦之民為孝也。」《春秋.僖.五》:「公孫茲。」《公羊.僖.五》:「公孫慈。」
4.
第十八章:「現素抱樸」《甲本》作「見素抱樸」。見與現通。依文義校為現。《廣韻》:「見,露也;現,俗。」
第十九章
1.
第十九章:「其未央哉」。《甲本》缺。《乙本》作「其未央才」。才與哉通。《說文.段注》:「釋詁曰,初、哉、始也,哉即才字,凡才、材、裁、纔字,以同音通用。」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哉假借為才。」
2.
3.
第十九章:「若饗於太牢」。《甲本》作「若鄉於大牢」。鄉與饗通。「大牢」與「太牢」同義,然今多用「太牢」一詞,以避「大牢」別有監獄之義,故校為「太牢」。《儀禮•燕禮、注.主國君饗時.釋文》:「饗,或作鄉。」《禮記•王制》:「天子社稷皆大牢。」《大戴禮記•曾子天圓》:「諸侯之祭,牛,曰太牢。」《莊子•至樂》:「具太牢以為膳。 成玄英〔疏〕:「太牢,牛羊豕也。」
4.
第十九章:「我泊焉未兆」。《甲本》作「我泊焉未佻」。佻與肇通,肇與兆通,故佻即是兆。《漢書•禮樂志》:「佻正嘉吉弘以昌。」〔註〕:「佻,讀曰肇。」《詩.商頌.玄鳥》:「肇域彼四海。」〔箋〕:「肇,當作兆。」
5.
第十九章:「我愚人之心也」《甲本》作「我禺人之心也」。禺與愚通,是會意兼形聲字。《說文》:「愚,憨也。從心禺。禺,母猴屬,獸之愚者。」〔段注〕:「會意,禺亦聲。」
6.
第十九章:「蠢蠢呵」《甲本》作「惷惷呵」。惷與蠢同,今多用蠢字,故校為蠢。《左氏•昭.二十四》:「今王室實蠢蠢焉。」〔校勘記〕:「惠棟云,說文引作惷惷。」
7.
第十九章:「鬻人昭昭。」《甲本》只有「鬻」字。《乙本》作「鬻人昭昭」。「鬻人」坊間多校為「俗人」或「眾人」這是錯誤的。鬻人,幼稚者、自衒自賣者也。《集韻》:「鬻,穉也。」《詩.豳風.鴟鴞》:「鬻子之閔斯。」〔傳〕:「鬻,稚也。」《後漢書、郅惲傳》:「昔伊尹自鬻輔商。」〔註〕:「自衒賣也。」
8.
第十九章:「鬻人察察。」《甲本》作「鬻人蔡蔡」。《乙本》作「鬻人察察」。蔡應為察之誤。
9.
第十九章:「我獨憫憫呵!」《甲本》作「我獨𨴽𨴽呵!」此𨴽字同出於十七章,十七章𨴽應是(門丷一心),但本章𨴽字,按文義應是(門文心)(門文心)與憫通。《集韻》:「憫,或書作(門文心)。」
10.
11.
第十九章:「我獨管以鄙」。《甲本》作「……以悝」缺「我獨管」三字。《乙本》作「我獨(門元)以鄙」。(門元),管也;圓柱形而中空者,皆曰管。《五音集韻》:「(門元)所以出鍊也,通作管。」《莊子.秋水》:「用管窺天。」表示見識淺陋。「管以鄙」即「管又鄙」也,意思是見識像管孔一狹窄,又堵塞不通。鄙,小也,不通也。《呂氏春秋.尊師》:「魯之鄙家也。」〔註〕:「鄙,小。」《漢書.董仲舒傳》:「或仁或鄙。」〔註〕:「師古曰,鄙,謂不通也。」悝與里通,里與俚通,俚與鄙通,故悝與鄙通。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里,假借為悝。」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俚,假借為里。」《漢書.司馬遷傳》:「質而不俚。」〔注〕:「司馬貞曰,俚,即鄙也。」
第二十章
1.     
2.     
第二十章:「幽呵!冥啊」。《甲本》作「(氵幽子)呵!鳴呵!」。《乙本》作「幼呵!冥啊」。「(氵幽子)應是幽之古字。鳴,應作冥。
3.
第二十章:「中有精呵!其精甚真」。《甲本》、《乙本》均作「中有請呵!其請甚真」請與清通,清與精通。通行本多作精。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請,假借為清。」《禮記緇衣》:「精知略而行之。」〔註〕:「精,或作清。」
4.
5.
第二十章:「吾何以知眾父之然茲?」《甲本》作「吾何以知眾𠇑之然?」父作𠇑,無茲字。《乙本》作「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也?」父作父,茲作「也」字。《漢簡本》「吾何以知眾父之然哉?」父作父,茲作「哉」字。《甲本》𠇑字,應是《乙本》父字。父通行本多作甫,父與甫通。《釋名、釋親族》:「父,甫也,始生己者。」《說文》:「父,巨也,家長率教者。」《乙本》「也」語終之詞,通行本皆作「哉」。對照同語氣的《乙本》五十六章:「吾何以知天下之然茲?」「也」與「茲」與「哉」通,故兩章皆依《甲本》校為「茲」。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茲,假借為哉。」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