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0月13日 星期五

《無量義經》「非有亦非無」的否定式論述,是鬼打牆嗎?

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說:「同一事物,不能同時既是,而又不是。」所以同一件事不能同時「既有又無」否則這件事物就是自相矛盾的。

但是同一件事物可不可以「既不是有,又不是無?」看起來似乎是可以的,因為那件事物可能是超越感官經驗和名言的東西,所以不能用「有」或「無」來談論它。


老子在談論本體的時候,也直接講本體是超越認知的「玄」,所以無法用名言表述,也不能用有、無來提問。

但老子還是講「有名之道、無名之道」,其原因是為了便於哲學思維,以及作為實用的利用。

現象世界的東西,老子都視為「名物」,是人給了名字的東西,給了名字是為了便於大家的利用,如果不給名字,大家就沒辦法好好利用了,所以老子不講這些東西是超越「有」或「無」的。

這個命名,就是定義,有了共同的定義,應用時爭議就會比較少。所以現象世界的東西,在定義之下,有就是有,沒有就是沒有,有和無是不能並存於同一事物的。

但是佛教否定現象世界的真實性,甚至否定有本體,所以佛教講話就完全不在乎事物的實用,往往喜歡採用「否定式論」述來表達。

所以佛教喜歡講「非有亦非無」甚至講「非非有亦非非無」,這完全是一種精神勝利法,佛教以為這樣講,顯示自己的思維程度很高。

但佛教「非有非無」的「否定式論」,對反對唯心主義,並且承認客觀事物存在、以及主張實用主義的人,甚至對科學來說,「否定式論」拒絕承認人和人之間,用來溝通的文字定義,根本就是玩弄文字遊戲的鬼打牆。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