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0月14日 星期五

台灣也有閣皂山靈寶派

台灣台南「吉貝耍」是一個諧音為「雞被耍」,而受外來觀光客長期暗中嘲笑的地名,但這個地方本名應是「閣皂山」,根本不是「吉貝耍」。
「閣皂山」這個地名,荷蘭殖民之前的台灣大明人,是唸成「Cabessan閣皀山」,其中可能是因為怕被明成祖查出他們是逃亡來台的建文政權,所以刻意把「閣皂山」的「皂」字用「皀」來書寫和發音,以掩人耳目,況且中間「皂、皀」字如果省略或當成語助詞,就叫「閣山」,「閣山」就是江西「閣皂山」的簡稱,完全無損原意。
「Ca是「閣,讀音近於ㄍㄚˉ/gā /嘠,和客家話鴿子的鴿讀音相同」;「be」是「皀,讀音ㄅㄧ/bī/逼」, 「皀」字又讀「ㄅㄧ/bī」《集韻》:「皀,筆力切,音逼。」;「san」就是「山」。所以荷蘭人寫成「Cabessa」,荷蘭人寫的「Cabessa」就是「閣皀山」,原意是「閣皂山」,根本就不是什麼「吉貝耍」。

現在台南「閣皂山」大明人後代,唸「閣皂山」就是接近荷語的「Cabessa」,,閩南人則唸得比較接近「KabUaSua」中間的「皂/皀」,轉變成語助詞,聽起來與「閣山」無異。
「閣皂山」在明初張以寧的詩裡被寫作「閤皀山」,該詩題目為《過臨江望閤皀山》:「閤皀山青瑣夕霏,仙翁舊舘尚依稀;歸來倘似遼東鶴,愁殺千年老令威。」
由此可以證明朝初年,「閣皂山」可能是稱為「閤皀山、閣皀山」,而不是「閣皂山」。《正字通》:「閤與閣通。」由於張以寧的詩是在明初寫的,其山為「閣皀」而不是「閣皂」。所以我們也可以強烈懷疑,現在大陸江西的「閣皂山」,在明代極可能就是台灣大明人稱的「Cabessan閣皀ㄅㄧ/bī/山」,而不是現在所稱的「閣皂ㄗㄠˋ/zào山」,台灣大明人的「Cabessan閣皀ㄅㄧ/bī/山」稱呼才是明代的真正稱呼。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