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

老子道德經ㆍ金山神學版ㆍ第八十章ㆍ禍福之所倚章

 
【老子道德經金山神學版第八十章禍福之所倚章】
【承擔禍福論】:
先論禍福無正,說有正者乃是邪說妖術;此妖術弄瞎人眼已然久遠;次論國家君王,要能承擔禍福;結論順道的正言與邪說相反。
第八十章
第一句
●禍[1],福[2][3][4][5]
「禍」和「福」是一體的兩面,你無法片面只除「禍」,也無法片面只取「福」。只要「翻轉壓制」了「禍」,「福」就顯現出來了;所以說,「凶禍」本身,就是「吉福」所「依恃而建立」的地方;
(本節●原屬第六十章)
第八十章
第二句
●福[6],禍[7][8][9][10]
「禍」和「福」是一體的兩面,你無法片面只除「禍」,也無法片面只取「福」。只要「翻轉壓制」了「福」,「禍」就顯現出來了;所以說,「吉福」本身,就是「凶禍」所「憑依而伏伺」的地方;
第八十章
第三句
●孰知其極[11]
這世界上,那裡會有什麼所謂的「通靈者、占術家、預言家、先知、扶乩、降鸞」等,能夠「預知」那「相倚相伏」的「凶禍」與「吉福」,何者才是「最終的定論」呢!
第八十章
第四句
●其[12]無正[13]也!
那些「預知」事情的「凶禍」與「吉福」,何者是「最終定論」的各式各樣「占術、預言」,它們完全沒有「正確性、準確性」啊!
第八十章
第五句
●正[14][15][16][17]
那「通靈者、占術家、預言家、先知、扶乩、降鸞」等,做出預知「凶禍」與「吉福」,何者是「最終定論」的種種「正確性、準確性」,當「禍、福」一翻轉,就全都成為「穿鑿附會」的「邪說」,
第八十章
第六句
●善[18][19][20][21]
那「通靈者、占術家、預言家、先知、扶乩、降鸞」等,做出預知「凶禍」與「吉福」,何者是「最終定論」的種種「良能」,當「禍、福」一「翻轉」,就全都成為「恐嚇騙人」的「妖術」;
第八十章
第七句
●人[22][23][24]也,
人們被那「通靈者、占術家、預言家、先知、扶乩、降鸞」等,論斷「禍、福」的「邪說」所愚弄,以及被那「占術家或先知」偽充「良能」的「妖術」所恐嚇,而「迷惑迷信」,
第八十章
第八句
●其日[25]
因而再也看不到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真理、正路」,的「可憐可悲」的「時日」,
第八十章
第九句
●固[26][27]矣!
實在己經是「夠久」了啊!
第八十章
第十句
[28],聖人之[29][30],云曰[31]
因此,那「聽祒者」所奉行的「座右銘」,是這麼說:
第八十章
第十一句
「受[32][33][34][35]
「不要受那『占術、預言』的『愚弄恐嚇』,更不要『憂心』自己要面對的是「禍」還是「福」;凡是能夠用那順從『道、泛生神』的堅固『信德』,來『承受擔負』國家所遭逢的『恥辱、羞辱』,而勇於為國家『擔辱負重』的人,
第八十章
第十二句
是謂[36]:『社稷[37][38][39]。』
他才真正是:『國家的君主。』
第八十章
第十三句
[40][41][42]不祥[43]
不要受那『占術、預言』的『愚弄恐嚇』,更不要『憂心』自要面對的是「禍」還是「福」;凡是能夠用那順從『道、泛生神』的堅固『信德』,來『承受擔負』國家所遭逢的『災難、不吉祥』,而勇於為國家『擔災負軛』的人,
第八十章
第十四句
是謂[44]:『天下[45][46][47]。』」
他才真正是:『世界的君王』。」
第八十章
第十五句
正言[48],若[49][50]
在上述「聽祒者」的「座右銘」中,你可以看見,在這部《道德經》上,所有順從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正向」而「有益」的「正言」,也就是「持守正道」的「正向有益的論述」;在「通靈者、占術家、預言家、先知、扶乩、降鸞」這些人,以及被這些人「愚弄恐嚇」而「迷惑迷信」,再也看不到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真理、正路」的人們看起來,就全都好像是「反常背理」的「負面有害的論述」。
       
 

 
 

 

[1]禍:害也,災難也,殃也,患也。本章「禍,福之所倚;福,禍之所伏」的是聖師老子以一個比較特殊的角度去觀察「禍、福」,一般人只見到「種福因,生福果;種禍因,生禍果」,但聖師老子卻更深入地見到「除禍因,得福果,去福因,得禍果」的「去禍得福,去福得禍」的部份。一般人那「種福因,生福果;種禍因,生禍果」的「禍、福」是平行的,「禍、福」各自分開而行,各有各的因果,這樣的觀點也不能說是錯,但「禍、福」的結果,事實上都是統一作用於自己身上,並沒有分開,一個人從這裡種了「福」,又從別處種了「禍」,即使「福」大於「禍」,總之自己還是擔驚受怕。聖師老子講的「去禍得福,去福得禍」的「禍、福」則是一體的,是無法分開的,不是「福」就是「禍」,因為「禍、福」的結果,事實上全都是統一作用於自己身上,並沒有分開,需要擔驚受怕就是「禍」,不需要擔驚受怕就是「福」。「禍」和「福」是一體的兩面,你無法片面只除「禍」,也無法片面只取「福」。只要「翻轉壓制」了「禍」,「福」就顯現出來了;只要「翻轉壓制」了「福」,「禍」就顯現出來了。這就是「禍,福之所倚;福,禍之所伏」的道理。《說文》:「禍,害也。」《增韻》:「禍,殃也,災也。」《荀子.國富》:「行私而無禍。」注:「禍.患也。」
[2]福:大喜大慶也,吉事也,禍之對,凡富貴夀考皆可曰福。《詩.小雅.瞻彼洛矣》:「福祿如茨。」疏:「福者,大慶之辭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吉事也,禍之對,凡富貴夀考皆可曰福。」
[3]之:指福。
[4]所:所,指事之詞,指「倚」。《經傳釋詞.九》:「所者指事之詞,若視其所以,觀其所由之屬是也。常語也。」
[5]倚:依也,恃也,憑依也;這裡引申為「依恃而建立」也。《說文》:「倚,依也。」《漢書.鄒陽傳.秦倚曲臺之宮.注》:「師古曰:倚,恃也。」《論語.衛靈公》:「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。」注:「倚,憑依也。」
[6]福:大喜大慶也,吉事也,禍之對,凡富貴夀考皆可曰福。
[7]禍:害也,災難也,殃也,患也。
[8]之:指禍。
[9]所:所,指事之詞,指「伏」。
[10]伏:伺也,匿藏也,憑也;這裡引申為「憑依而伏伺」也。《廣韻》:「伏,伺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四》:「伏,藏也。」《廣韻》:「伏,匿藏也。」《張衡.西京賦》:「伏櫺檻而頫聽。」注:「伏,猶憑也。」
[11]孰知其極:誰有本事能確知那「相倚相伏」的「凶禍」與「吉福」,何者才是最終的定論也。這是聖師老子對一切諸如「通靈者、占術家、預言家、先知、扶乩、降鸞」等各種論斷「禍、福」的「占術、預言」之正確性,表示徹底的懷疑和否定。孰,誰也。《說文.孰.段注》:「熟與誰雙聲,故一曰誰也。」知,知道也,明白也,懂得也,理解也。《集韻》:「知,或曰:覺也。」《玉篇》:「知,識也。」其,彼也,指「禍、福」。極:終也,盡也,限也,限極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極,終也,盡也。」《左氏.昭.十三》:「貢獻無極。」疏:「極,謂限極。」
[12]其,彼也,這個「其」不是指「禍、福」,這個「其」是指「知其極」的「通靈者、占術家、預言家、先知、扶乩、降鸞」也。
[13]無正:沒有正確性也,沒有準確性也,沒有定準也。無,沒有也。正,是也,不傾斜也,定也,中也;這裡引申為正確性也,準確性也。《說文》:「正,是也。」《易.繫辭下.注》:「貞者,正也。」疏:「正者,體無傾邪也。」《廣韻》:「正,定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正,中也。」
[14]正,正確性也,準確性也。「正復為畸」是說那預知「凶禍」與「吉福」,何者是「最終定論」的種種「正確性、準確性」,當「禍、福」一翻轉,就全都成為「穿鑿附會」的「邪說」也。
[15]復,往來也,旋也;這裡是講「占術、預言」經過「禍、福」一往一來的翻轉變化。《說文》:「復,往來也。」《後漢書.趙咨傳》:「反素復始。」注:「復,旋也。」
[16]為,成也,成為也。《廣雅.釋詁三》:「為,成也。」
[17]畸,偏也,偏邪不正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畸,謂偏也。」
[18]善:良能也。純良有能力,並且能夠作出純良而有能力的「良能」之事,叫作善。所以說,善人是正當良好的能力者也,有正當而良好的能力的人也。「善復為妖」是說那預知「凶禍」與「吉福」,何者是「最終定論」的種種「良能」,當「禍、福」一「翻轉」,就全都成為「恐嚇騙人」的「妖術」也。
[19]復,往來也,旋也;這裡是講「占術、預言」經過「禍、福」一往一來的翻轉變化。
[20]為,成也,成為也。
[21]妖:惡也,怪也,妖孽也,會殺害人的事物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妖,惡也,怪也。」《釋名.釋天》:「妖,殀也,殀害物也。」《禮記.禮運》:「民無凶饑殀孽之疾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殀,斷殺也。」
[22]人:人們也,世人也,一切眾人也。
[23]之:指人。
[24]迷:惑也,惑亂也,迷惑也,迷信也。《說文》:「迷,惑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迷,惑亂也,迷惑也。」
[25]其日:彼日也,那些日子也,那些時日也。其,彼也,指人被論斷「禍、福」的「邪說、妖術」所愚弄恐嚇,而「迷惑迷信」的日子。日:時期也,時日也,日子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日,時期也,時日也。」
[26]固:確實也,已經也,猶言實在是也。《史記.項羽本紀》:「沛公默然,曰:固不如也。且為之奈何。」葉按:「固不如,確實不如也,實在是不如也。」《指南錄.後序》:「以小舟涉鯨波,出無可奈何,而死固付之度外矣。」葉按:「固付之度外,已經付之度外也。」
[27]久:長久也,久遠也。《廣韻》:「久,長久也。」《素問.天元紀大論》:「久而不絕。」注:「久,遠也。」
[28]故:因此也,所以也。
[29]之:的也。
[30]言:論述也,議論也;這裡指「座右銘」也。《戰國策.秦策》: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。」注:「言,議也。」
[31]云曰:是說也,是謂也,是如此說也,是這麼說也。云,是也,如此也。《經傳釋詞.三》:「云,猶是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云,如此也。」《漢書汲黯傳》:「武帝曰,吾欲云云。」注:「猶言如此如此也。」曰,是也,謂也,為也,說也。《增韻》:「曰,謂也,稱也。」《古書虛字集釋》:「曰,猶是也。」《經傳釋詞》:「曰,猶為也。」
[32]受:承也,承擔也。「受邦之訽」是說承受擔負國家所遭逢的「恥辱、羞辱」,而勇於為國家擔辱負重也。《國語.楚語下》:「顓頊受之。」注:「受,承也。」
[33]邦:國也,國家也。《說文》:「邦,國也。」
[34]之:的也。
[35]詬:恥也,恥辱也,侮辱也,詈罵也,羞辱也。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詬,謑詬,恥也。」《禮記.儒行》:「常以儒相詬病。」注:「詬病,猶恥辱也。」《左氏.哀.八》:「曹人詬之。」注:「詬,詈辱也。」《後漢書.鄧禹傳》:「康聞詬之。」注:「詬,罵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詬,恥辱也,侮辱也,詈罵也。」《正字通》:「訽,同詬。」
[36]是謂:此為也,這是也,這就是也。是:此也。謂:為也,是也。
[37]社稷:國家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社,土神。稷,穀神。為天子諸侯所祭,故恆為國家之代稱。」
[38]之:的也。
[39]主:君也,君主也,君王也。《廣雅.譯詁一》:「主,君也。」《禮.曲禮下》:「凡執主器。」注:「主,君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主,君主也。」
[40]受:承也,承擔也。「受邦之訽」是說承受擔負國家所遭逢的「恥辱、羞辱」,而勇於為國家擔辱負重也。《國語.楚語下》:「顓頊受之。」注:「受,承也。」
[41]邦:國也,國家也。《說文》:「邦,國也。」
[42]之:的也。
[43]不祥:不吉祥也。祥:福也,善也,吉祥也。《說文》:「祥,福也。」《爾雅.釋詁》:「祥,善也。」
[44]是謂:此為也,這是也,這就是也。是:此也。謂:為也,是也。
[45]天下:世界也,世界人類也。
[46]之:的也。
[47]王:君也,君主也,君王也。「社稷之主」的「主」和「天下之王」的「王」,同是「君,君主,君王」。《爾雅.釋詁》:「王,君也。」
[48]正言:守正道以出言也,守正之言也,正向有益的論述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正言,守正道以出言也,守正之言也。」《史記.儒林傳》:「臣下不能正言匡過以尊天子。」《新書.保傅》:「太子初生,而見正事,聞正言,行正道。」。《說文》:「正,是也。」《易.繫辭下.注》:「貞者,正也。」疏:「正者,體無傾邪也。」《廣韻》:「正,定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正,中也。」言:論述也,議論也;這裡指前面的「座右銘」也。《戰國策.秦策》: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。」注:「言,議也。」
[49]若:如也,如同也,好像也。《禮記.曲禮上》:「儼若思。」疏:「若,如也。」
[50]反:背常也,反常也,背理也,反逆於理也,負面有害的論述也。《書.洪範》:「無反無側。」蔡傳:「反,倍()常也」《莊子.物外》:「反無非傷也。」釋文:「反,逆於理也。」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