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

老子道德經ㆍ金山神學版ㆍ第二十八章ㆍ將欲聚天下章

 
【老子道德經金山神學版第二十八章將欲聚天下章】
【無為無執論】:
先論以有為法來凝聚世界,必不可得;次論世界由於不停變動,以有為法來妄造操控,必失敗;結論聖人行無為法,因此沒有失敗。
第二八章
第一句
將欲[1][2]天下[3]
想要「合眾共和」那「撕裂混亂」的「世界」,
第二八章
第二句
[4]為之[5]
卻以自己的「意識形態」的「有為法」,來「執知妄造」,也就是「執著自己所知而強作妄造」;
第二八章
第三句
[6][7][8]弗得已[9]
我們終必會見到,這種「執知妄造」的人,永遠不能夠「成功」啊!
第二八章
第四句
天下,神器[10]也,
因為「世界」,是「不斷變動」的東西,
第二八章
第五句
[11]可為者[12]也!
不能夠「執知妄造」啊!也就是說,不能夠在「變動世界」中,「執著自己所知而強作妄造」啊!
第二八章
第六句
為者[13],敗之[14]
「執知妄造」那「變動世界」的人,必將會因為自己的「執知妄造」,而「失敗無成」;
第二八章
第七句
執者[15],失之[16]
「執知操控」也就是「執著自己所知而強力操控」那「變動世界」的人,必將會因為自己的「執知操控」,而「失利無得」。
第二八章
第八句
●是以[17],聖人無為[18]也,
所以,那「聽祒者」在這「變動世界」中行事,他用「無為法」,而「沒有執知妄造」,
(本節●原屬第六十五章)
第二八章
第九句
●故,無敗[19]也;
因此,那「聽祒者」沒有「失敗無成」的事;
第二八章
第十句
●無執[20]也,
那「聽祒者」在這「變動世界」中行事,他用「無為法」,而「沒有執知操控」,
第二八章
第十一句
●故,無失[21]也。
因此,那「聽祒者」沒有「失利無得」的事。
       
 

 
 

 

[1]將欲:如果要,想要也,「將」亦「欲」也,「欲」亦「將」也。將:欲也。《廣雅、釋詁一》:「將,欲也。「將欲」《古書虛字集釋》:「將欲,若欲也。」欲:將也,願也,想要也。《助字辨略》:「欲,將也。」《詩.衛風.氓》:「將子無怒。」傳:「將,願也。」
[2]聚:會也,集也,共也,這裡指的是人與人及國與國之聚,引申為「合眾共和」也。聚與取通。《帛書老子甲本》作「取。」取,聚也。第六十三章:「大邦以下小邦,則聚小邦;小邦以下大邦,則聚於大邦。故,或下以聚;或下而聚。故,大邦者,不過欲兼畜人;小邦者,不過欲入事人。」其中「下大邦,下大邦」是相互謙卑,不是交相謀取己利。「下以;下而」也是相互謙卑,不是交相謀取己利。「欲兼畜人,欲入事人」則是兼養共事,是謀合而非謀己,所以「取」就是「聚」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聚,與取通。」《易.萃》:「聚以正也。」釋文:「聚,荀作取以正。」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取,叚借為聚。」《說文》:「聚,會也。」《太玄經.玄衝》:「聚,集也。」《國語.晉語二》:「聚居異情惡。」注:「聚,共也。」
[3]天下:世界也,世界人類也。
[4]而:卻也。《古書虛字集釋》:「而猶乃也,一為卻之義。」
[5]為之:為也,作也,造作也。「為」在這裡是指「執知妄造」也,「執著自己所知而強作妄造」也。老子神學的「為」字,在用於「有為、無為」或「造作」之意時,這個「為」字,就會和「無知」的知識論連在一起,而表示「執著自己所知而強作妄造」,也就是「執知妄造」。那是因為「有知即有為,無知即無為」,「知」與「為」是一體不分的。當一個人覺得自己知道些什麼了,他就會作些他所知道的事,或強迫別人照著他所知的來作,這就是「為、有為」。老子神學的知識論中,「名(概念)、知(知識)」都是負面的,由「名(概念)、知(知識)」而形成的「為、有為」,也當然因此而帶有負面的意義。所以說,如果你在看這個「為」字時,只單純從「作」的意思去看,你就不容易理解為什麼「為、有為」在老子神學中,是負面的。很多外道惡意扭曲聖師老子的「無為」,並且攻擊「無為」是「消極什麼事都不作」,這種攻擊只是用來欺騙其他不懂老子神學的人用的,對老子聖學而言,根本是無的放矢,完全不起作用的。老子神學「無為」的「無為法」是非常高深的法門,這個「無為法」之所以有效益,是從目的去看,而不是從「有為」或「無為」的手段去看的。老子聖學是追求「人生成功」的神學,是要避免「人生失敗」的神學,所以在行事上,以「良能之善」而不是以「惡行」去達成「成功」,是老子神學最看重的事。所以用「良能之善」來「成功」這個目地,就是老子神學中最重要的事之一了。那麼以「良能之善」來「成功」,最有效而可行的是什麼方法呢?當然就是「無為、無為法」,所以《老子道德經》舉了很多「有為、有為法」失敗的例子,譬如五十九章,文中講很多國家所選用的治國方法,如用「嚴刑峻法」的「忌諱」,用「軍事武力」的「利器」,用「先知智者」的「知」,用「禮儀制度」的「法物」等,這種種「有為、有為法」來治國的國家,最後證明不但全都失敗了,還生出了更多的負面問題。所以老子提出了「無為、無為法」來追求「成功」的方法,這個「無為、無為法」,雖然是對治「無名、無知」所形成的作事方法,但是「無為、無為法」卻不是毫無路線的,「無為、無為法」所用的唯一方法,就是奉行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行得通的正路」而行,也就是奉行「道、泛生神」的真理之路而行。「無為、無為法」絕不是像外道污衊的什麼方法都不用,或什麼事都消極不做的老人生活哲學,反而是年輕人更應該先學會,而用來在社會上,追求事業成功,人生成功的最好方法。所以說老子神學中的「有為、有為法」是「屬知」的,是「屬人」的;而老子神學中的「無為、無為法」是「無知」的,是「屬神」的;這就是「有為、有為法」和「無為、無為法」的最大差別。《漢書藝文志》說:「道家者流,蓋出於史官,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,然後知秉要執本,清虛以自守,卑弱以自持,此君人南面之術也。」如果你不要像外道那樣刻意曲解「君人南面之術」為國君控制臣民的手段,而理解「君人南面之術」就是想當最高領導人必須懂的方法,那麼你就能了解為什麼主張「無為、無為法」的道家,會有這麼強的能力,而不是像外道所汙衊的什麼事都不作。司馬談在《論六家要旨》中說:「道家使人精神專一,動合無形,贍足萬物。其為術也,因陰陽之大順,采儒墨之善,撮名法之要,與時遷移,應物變化,立俗施事,無所不宜,指約而易操,事少而功多。」從這段話也可以看出道家「無為、無為法」的真正力量,那就是精神集中,頭腦靈活,能看出大趨勢,更能夠應付各種突發狀況,能穩固社會也很能作事,事情作起來簡單,成果又比別人多,所以能夠獲得最大的成功,甚至有能力可以領導國家。可見這種「無為、無為法」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,這也是那些封建外道最為害怕,因而隨時都要羅織打擊正信道家,扶持其他外道宗教,並且不斷出版符合統治階級政治要求的各種《老子道德經譯本》的原因。
[6]吾:我也,我們也。
[7]見:看也。
[8]其:他也,他們也,指「將欲聚天下,而為之」的人。
[9]弗得已:不能成功啊!弗,不也,不能也。得,獲也,成也,成功也。得:獲也。《玉篇》:「得,獲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得,成也。」《禮記.樂記》:「陰陽和而萬物得。」葉按:「萬物得,萬物成也。」已:表肯定之句末語助詞。《古書虛字集釋》:「已,猶矣也。已與矣同音,故同義。」
[10] 神器:變化的東西,變動的東西。神:化也,變化也。《呂氏春秋.具備》:「其動人心不神。」注:「神,化也。」器:皿也,引申為有形的東西。《說文》:「器,皿也。」
[11]非,不是也。
[12]可為者:可以執著自己所知而強作妄造的東西。這裡是說世界不停地變動變化,是人無法用既定知見去掌握的東西。可,可以也。為,「執知妄造」也,「執著自己所知而強作妄造」也。者,指「可為」這件事。
[13]為者:「執知妄造」的人也,「執著自己所知而強作妄造」的人也。者,指「為」的人。
[14]敗之:失敗於「為」也。敗,壞也,覆也,失敗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敗,毀也,壞也,覆也,事不成曰敗。」之,指為這件事。
[15]執者:「執知操控」的人也。「執著自己所知而強力操控」的人也。「執」這個字作為「執著自己所知而強力操控」,也就是「執知操控」的負面概念,其源頭和「為」這個字作為「執著自己所知而強作妄造」,也就是「執知妄造」的負面概念,是一模一樣的。因為「為」的「執知妄造」就是掌握在「有知者」的手中,當「有知者」開始「執知妄造」時,他便自然有掌控的行為,這個掌控的行為就是「執」。所以「無為」和「無執」是一體的;而「有為」和「有執」也是一體的。「無執」和「無為」一樣,所用的唯一方法,就是奉行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行得通的正路」而行,也就是奉行「道、泛生神」的真理正路而行。所以「無為」和「無執」的另一個一積極意義就是,不執著自己所知,不以自己為智慧,自己不掌控制權,全心順服「道、泛生神」的真理正路而行,一切功勞和榮耀,也全都歸於「道、泛生神」。
[16]失之:失利無得也,失敗而什麼都沒有獲得也。失:遺也,失去,失敗也。《增韻》:「失,遺也。」
[17]是以:所以也,因此也。《文言文虛詞大詞典》:「是以,因此。」
[18]無為:沒有執知妄造也,沒有執著自己所知而強作妄造也,完全順從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無為法」也,柔和的「無為法」也。
[19]無敗:沒有「失敗無成」的事也。
[20]無執:「沒有執知操控」也,「沒有執著自己所知而強力操控」也。完全順從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無為法」也,柔和的「無為法」也。
[21]無失:「沒有失利無得」的事也。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