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

老子道德經ㆍ金山神學版ㆍ第五十一章ㆍ出生入死章

 
【老子道德經金山神學版第五十一章出生入死章】
【無死地論】:
先論多數人在生死邊緣中爭扎;再論活得好好的人活中求活,行為卻與死無異;結論善執生者不受死亡傷害,是因為根本沒有死亡世界。
第五一章
第一句
出生入死[1]
在我們這個時代,在「每十個人」之中,大約有「六個人」以上,他們永遠無法真正「平安而幸福」地生活,他們總是「日以繼夜」地,遭受種種「內在、外在」的「苦難折磨」,因而每天「徘徊出入」在「肉體生命」的「生存世界」,和「肉體生命」的「死亡世界」,的「生死邊緣」之間「掙扎求生」。
第五一章
第二句
生之徒十有三[2]
其中應該可以,奮力掙脫出那「死亡世界」,而僥倖「苟延性命」於那「生存世界」;因而能夠在「苦難」中,繼續「存活」下來的一類;在「每十個人」之中,大約佔「三個人」以上;
第五一章
第三句
死之徒十有三[3]
其中想必無法站穩在「生存世界」,終究要不幸「身死」於「死亡世界」,而一定會很快就「失去生命」的一類;在「每十個人」之中,也大約佔「三個人」以上;
第五一章
第四句
[4][5]生生[6]
然而,在上述那「每十個人」之中,大約有「六個人」以上,每天都受盡「苦難折磨」,而活在「生死邊緣」的人之外;另外還有一些人,他們能夠幸運地遠離「生死邊緣」,而「生生」;這裡的「生生」,是指「活生生的」,意思是他們這些人「活生生的」,根本就沒有任何「死亡」的問題;
第五一章
第五句
[7][8]之死地[9][10]十有三。
但是,他們這些「活生生」的人,平日的「所作作為」,卻仍然還是把自己「活生生」的生命,全都「糊里糊塗地」,推向到那「死亡世界」;這類人,也是在「每十個人」之中,大約佔「三個人」以上。
第五一章
第六句
[11]何故[12][13]
我這麼說,到底是什麼理由呢?
第五一章
第七句
[14][15]生生[16][17]
我之所以說,這些人把自己「活生生」的生命,全都「糊里糊塗地」,推向那「死亡世界」的原因,就是因為他們「生生」啊!這裡的「生生」是指「生其生」,意思是「生中求生、活中求活」;意思是說,他們明明「活生生的」,卻非常「怕死」,而極度「貪生」。因此他們把自己「活生生」的「生命」,全都專注在「聚財養命」,或打點自己的「死後生活」上。他們的「所作所為」,原本都是想要「生中求生、活中求活」,但實際上卻全都是和「死」和「怕死」有關,而全是在「死亡世界」旁邊打轉的事情;他們不是那把「生命」用在那「修身、正家、安鄉、治國、平世界」的「生存世界」的事情上。所以他們雖然都「活生生的」,但他們把生命全都浪費在那「譩測幻想」的「死亡世界」的相關的事情上,所以他們其實和「死了」,並沒有多少差別啊!
第五一章
第八句
蓋聞[18],善執生者[19]
我們常常「疑惑存疑」地聽到,那「可疑的流言」,說那「良能掌握生命」的人:
第五一章
第九句
「陵行[20],不辟兕虎[21]
「他們在『山陵地區』行走,他們的『生命』不會『誅殺』於『犀牛與老虎』的襲擊;
第五一章
第十句
入軍[22],不被甲兵[23]
他們進入『作戰地區』,他們的『生命』不會『受害』於『武裝士兵』的攻擊。
第五一章
第十一句
兕無所[24]剟其角[25]
那『犀牛』沒有辦法用牠們的『角』,來『牴刺殺害』他們,而讓他們進入『死亡世界』,
第五一章
第十二句
虎無所剒其爪[26]
那『老虎』沒有辦法用牠們的『爪』,來『撲擊殺害』他們,而讓他們進入『死亡世界』,
第五一章
第十三句
兵無所容其刃[27]。」
那『士兵』沒有辦法用他們的『刀』,來『揮砍殺害』他們,而讓他們進入『死亡世界』。」
第五一章
第十四句
夫何故也[28]
究竟有什麼合理的理由,能讓那「良能掌恆生命」的人,可以被「流言」說成是有「不死之身」呢?
第五一章
第十五句
以其[29]無死地[30][31]
那是因為那良能「掌握永恆生命」的人,他們明白「道、泛生神」那「圓全純善」的國度中,絕不存在「天堂」和「地獄」的「二元正邪對立」,因此「道、泛生神」那「圓全純善」的國度中,只有永生永福的「道鄉」,絕對沒有像「地獄」那樣「屬惡、屬罪、屬死」的「死亡世界」。而且那良能「掌握永恆生命」的人,他們也已經得著「道、泛生神」那「永生不死」的「道性生命」,所以完全沒有能傷害他們的「死亡世界」啊!所以他們能勇於為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真理、正路」,而「犧牲自己的生命」,完全不會害怕「死亡」啊!
       
 

 
 

 

[1]出生入死:人生在世徘徊出入於生死之間也,人生在世在生死之間掙扎也。「出生入死」不是指「出世而生,離世而死」,而是說人活在世界上,經常在生死之間掙扎,一下子遇到不好的狀況,好像快要死了,這叫「入死」,一下子又幸運活過來了,這叫「出生」。所以「出生入死」,就是在生死之間來來回回掙扎,雖一時沒有死去,但也並不保證下一秒鐘,還能夠活得好好的。人們常說那些在戰場上作戰的人是「出生入死」,意思就是他們隨時都可能死,也可能又幸運能活下來,但活下來,也難保下一秒鐘不會死去。人生在世,雖沒有戰場這般殘酷,但細看也和戰場差不多,各種危難總是忽然降臨,但幸運的也能逢凶化吉,但這吉福也難保下一秒不會變成凶禍,這同樣是「出生入死」。「出生入死」的人,也就是在生死之間掙扎的人,按聖師老子本章所講,是佔全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以上,看起來比例高得有點嚇人,但是這個比例,在聖師老子的春秋時代確實是有可能的,由於當時是社會動盪的奴隸社會,加上醫療落後,人可能在一場政治暴行或戰亂,或者在意外和疾病中,隨時就失去生命。我們舉春秋之後的戰國時代,以莊子為例,《莊子.雜篇.說劍第三十》中,莊子自己沾沾自喜地,記載著他如何憑著一張滑嘴,七天就讓越王手下的劍士,死傷數字高達六十幾人,三個月,就完全害死了越王手下三千多位有能力護國的無辜劍士。如果加上那些劍士的家屬,因為失去家庭生活支柱,而活不下去的老老少少,死亡數字就恐怕會高出一倍以上,由此可知古人要能活著並不是容易的事,隨便一個像莊子這樣的有知者,談笑之間就可以害死幾千人,而完全沒有半點羞愧,還記下來炫耀。老子在《老子道德經》中,不斷呼籲不要害人、不要殺人,甚至在七十一章中公開呼籲不要殘殺俘虜,由此可見在聖師老子的時代,百分之六十幾的人,他們的生命在生死邊緣中掙扎確實是有可能的。出,自內而外也,見也,現也,呈現也。《集韻》:「出,自內而外也。」《廣韻》:「出,見也。」《詩.檜風.羔裘》:「日出有曜。」生:活著也,生命也,死之對也。《韻會》:「生,死之對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生,活也,生存也,死之對也。」入:自外至內也。《說文》:「入,內也。」段注:「自外而中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入,自外至內也。」死,人物失去生命也。《釋名.釋喪制》:「人始氣絕曰死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死,人物失去生命也。」
[2]生之徒十有三:幸運活下來的人,佔每十人中的三人有餘。意思是說,幸運活下來的人,佔全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幾。本章聖師老子把全人口當作「十(百分之百)」,全人口中,遠離生死邊緣,而活得比較好的(生生者)佔「十有三(百分之三十幾)」;全人口中,在生死邊緣掙扎的佔「十有六(百分之六十幾)」。那在生死邊緣掙扎的「十有六(百分之六十幾)」的人之中,其中佔「十有三(百分之三十幾)」的人,最後會踏入死亡,其中佔「十有三(百分之三十幾)」的人,最後會幸運活下來。生,活著也,死之對也,這裡指活下來的人也。之,的也。徒,黨也,眾也,人眾也,這裡是指某一類人也。《孟子.滕文公下》:「聖人之徒也。」注:「徒,黨也。」《集韻》:「徒,一曰眾也。」《逸周書.芮良夫解》:「實蕃有徒。」注:「徒,眾也。」《漢書.刑法志》:「卒正三年簡徒。」注:「師古曰:徒,人眾。」十有三,十足三也,每十人中的三人有餘也,百分之三十幾也。「十有三」不是「十三」,也不是「十分之三」,其概念也不完全僅只是分數的「十分之三點幾」,「十有三」是古人對數量的一種特殊講法。「十有三」的「十」,是進位記數法的「底數」,「十」表示使用「十進位法」,「十進位」使用數字為「零」到「九」,但不使用「十」。「有」是「足」表示比後面顯示的數字還多一點。「十有三」的「三」,是表示「十進位」中,它的數目是個位數「三」。「十有三」的「有三」,是表示「十進位」中,它的數目不只是「三」,而是「比三多一點」,「十有三」不完全是分數,所以不能以分數概念精確算出答案是「三點三三三….」。但是古人在講「十進位」時,「十」除了表示是進位記數法的「底數」之外,「十」也有「全部」的意思。像本章聖師老子講了三個「十有三」,其總合是「全部的人」,所以聖師老子講的「十有三」的「十」,除了表示使用「十進位」之外,「十」也有「全部」的意思。因此聖師老子講的「十有三」,也表示以「十進位法」來講,「每十個之中,大約有三個人以上」,如此「十有三」就又是「十進位法」的「十分之三點幾」,這樣就可以算出本章的「十有三」的真正解答是「十進位法」的「三點三三三….」。所以基上本來說,「十有三」這種計數方法中的「十」,具有「十進位」和「全部」兩種意義,至於以那一種為重點,則要看講話時所針對的議題來判定。譬如孔子說他「十有五而志於學」,就是說孔子「五足歲」入學,「十有五」的「十」,表示孔子使用「十進位」,「十有五」的「有五」,表示「比五多一點」,所以孔子講的 「十有五而志於學」就是「五足歲而志於學」,從前的儒者譯為「十五歲而志於學」是錯的。孔子兒時嬉戲,常陳俎豆,設禮容;這時候大約應該是五足歲左右,和現在幼稚園兒童的就學年齡差不多;如果說孔子自稱「十五歲」才開始志於學,那麼求學年齡已經太大了。況且孔子在十七歲時就有魯大夫孟釐子的兒子等來和孔子學禮,對於一個學禮只有兩年的平民小孩而言,魯大夫的兒子慕名前來學禮的可能性非常低。孔子講的「十有五」就純粹是「十進位法」的「五點幾」,這時候的「十」,就不具有「全部」的意思。古人由於居住地方不同,各地方採取的進位法也可能不同,也可能有不同的計數方法,像孔子記年齡特別加個「十」,也可能是當時還有其他記年齡的方法,不是以「十」為「底數」的,就像以「十二生肖」來記年齡,就不是以「十」為「底數」。所以古人在對別人講個位數時,前面會加上「十」或其他進位法的數字,首先說明自己所用的進位法,以免對方弄錯自己的算法和數量,這在已通用「十進位法」的現代社會,感覺會有點怪,但在計數方法沒有統一的古代,則是絕對必要的。過去學者把本章的「十有三」解為「十分之三、百分之三十」,則是完全錯的,因為三個「十分之三、百分之三十」加起來是「十分之九、百分之九十」,少了「十分之一、百分之十」所以是嚴重錯解。錯解的誤差數字極大,是明顯的錯誤。周代的古數學已經非常高明了,聖師老子講:「善數者,不以籌算。」有學者還認為《老子道德經》排為八十一章,是以「九九之數」的概念排出來的,因而推崇聖師老子必精於數學。聖師老子是周朝的國家圖書館官員,接觸的數學書籍一定不少,對數學也一定精通,所以不可能說出誤差到「十分之一、百分之十」的不精確的數字概念。由於數學對就是對,錯就是錯,差一點都不行,不能自己不懂古數學而譯錯經文,就強辯說古人數學不精確,或說差一點也沒關係。
[3]死之徒十有三:無法站穩在「生存世界」,終究要不幸「身死」於「死亡世界」,而一定會很快就「失去生命」的一類;在「每十個人」之中,也大約佔「三個人」以上。「死之徒」是指在生死之間掙扎,而不幸必要死去的人。
[4]而:然也,然而也。《經傳釋詞.七》:「而,猶然也。」
[5]民:蒼生也,生民也,人民也,人民群眾也,這裡汎指所有人。《左氏.成.十三》:「民受天地之中以生。」疏:「民者,人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民,人也,此泛指人類而言。」
[6]生生:極言其生也,「活生生」也,活得「好好的」也,活得「活跳跳」也。「生生」兩字在客家話中,仍普遍使用,即「活生生」也,但客家話中「生生」之前,不加「活」字,僅以「生生」兩字作「活生生」之義。譬如問:「那尾魚死忒()嗎?」就會回答:「還生生!」「還生生」就是「還活得好好的,一點問題都沒有」。「生生」的狀況,和前面「出生入死」的狀況,是完全相反的狀況。「出生入死」的狀況,表示可能隨時會死去;「生生」的狀況卻表示,根本沒有面臨死亡的問題,而活得活跳跳地。生,生命也。《韻會》:「生,死之對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生,活也,生存也,死之對也。」
[7]動:作也,作為也,所作所為也。《說文》:「動,作也。」《荀子.正名》:「故欲過之而動不及。」注:「動,謂作為也。」
[8]皆:咸也,俱也,都也。《說文》:「咸,俱詞也。」《正字通》:「皆,咸也。」
[9]之死地:前往死亡的世界也,走向死亡的世界也。之,往也,至也。《文言文虛詞大詞典》:「之,往;前往。」《文言文虛詞大詞典》:「之,至;到。」死地:死亡的場所也,死亡的境地也。地,場所也,地方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地,場所也。」《後漢書.隗囂傳》:「經歷虎口,踐履死地。」葉按:「死地,死亡的場所也,死亡的世界也。
[10]之:是也,這裡引申為也是也。《說文.通訓定聲》:「之,假借為是。之、是,雙聲。」
[11]夫:發語詞。
[12]何故:什麼緣故也,什麼道理也。何,設問之辭,什麼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何設問之辭」故,以也,因也,緣故也,道理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故,道理也。」何故,亦可解為何以,何以,何由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何以,1.何故。疑問之辭。」
[13]也:疑問之詞,與邪、歟、乎同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也,疑問之詞,與邪、歟、乎同
[14]以:因也,因為也。《古書虛字集釋》:「以,因也。」
[15]其:彼也,這裡是指「生生」卻「之死地」的人。
[16]生生:「養生、造生」也,「生其生」也,「養其生」也,「造其生」也,「生中求生、活中求活」也。意思是說,他們明明「活生生的」,卻非常「怕死」,而極度「貪生」。因此他們把自己「活生生」的「生命」,全都專注在「聚財養命」,或打點自己的「死後生活」上。但實際上這些「生中求生、活中求活」的「養生、造生」事情,卻全都是和「死」以及「怕死」有關,所以全是在「死亡世界」旁邊打轉的事情,不是「生命世界」的事情,真正「生命世界」的事情,是五十六章所講「修身、正家、安鄉、治國、平世界」這些事情。本句「生生」第一個「生」字作動詞,意思是「養也,造也」,第二個「生」字作名詞,意思是「活也,生存也」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生,養也,造也。」《韻會》:「生,死之對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生,活也,生存也,死之對也。」
[17]也:表感嘆之意。《史記.春申君傳》:「何智之明也!」
[18]蓋聞:懷疑存疑地聽到也。蓋,疑辭也。《經傳釋詞》:「蓋,疑辭也。」聞:耳聞也,聽也。
[19]善執生者:良能掌握生命的人也。善,良能也。執生:掌握生命也,主掌自己的生命也。執,主也,掌也。《淮南子.說山訓》:「執獄牢者無病。」注:「執,主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執,主也,掌也。」生,生命也。《韻會》:「生,死之對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生,活也,生存也,死之對也。」
[20]陵行:在山陵地區行走。陵,大阜也,大土山也,丘陵地區也。高度在平原和高山之間,由眾多大土丘連綿而成的地形。《說文》:「陵,大阜也。」《爾雅.釋地》:「大陸曰阜。」疏:「土地高大,名曰阜。」《釋名.釋山》:「土山曰阜。阜,厚也,言高厚也。」
[21]不辟兕虎:不會『誅殺』於『犀牛與老虎』的襲擊也。辟,刑也,誅也,這裡引申為被兕虎所殺害。《管子.君臣上》:「論法辟衡權斗斛。」注:「辟,刑也。」《左氏.襄二十五》:「各致其辟。」注:「辟,誅也。」兕:犀牛也,雌犀也。《正字通》:「犀,有山犀、水犀、兕犀三種。兕犀,即犀之牸()者。」《爾雅.釋獸》:「兕,似牛。」注:「一角、青色、重千斤。」虎:老虎也。
[22]入軍:進入作戰區也。入,進入也,自外至內也。《說文》:「入,內也。」段注:「自外而中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入,自外至內也。」軍:兵事也,戰事也,屯營也,引申為作戰地區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軍,兵事也,屯營也,謂兵隊之屯駐也。」
[23]不被甲兵:不會『蒙難』於『武裝士兵』的攻擊也。被,受也,受害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被,受也。」《後漢書.賈復傳》:「身披十二創。」葉按:「身受十二創也。」《諸葛亮.後出師表》:「陟險被創。」葉按:「陟險受創也。」甲兵:被甲之士也,武裝士兵也。《廣韻》:「甲,甲兵也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甲,盔甲也,鎧也。甲兵,謂武裝士兵也。」兵,士兵也,軍人也。
[24]無所:無處也,無可也,沒有辦法也。所:處也。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所,假借為處。」按:「無所,亦可譯為『無可』」。《古書虛字集釋》:「所,猶可也。」《史記.淮陰侯傳》:「非信無所與計事者。」《漢書》「所」作「可」。
[25]剟其角:用牠們的角,來「牴刺傷害」那善執生者也。剟,讀音奪,削也,刺也,擊也。《廣韻》:「剟,削也。」《正字通》:「剟,擊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剟,刺也。」其,彼也,指兕也。角,獸頭上骨外出也。《玉篇》:「角,獸頭上骨外出也。」
[26]剒其爪:用牠們的爪,來「撲擊傷害」那善執生者也。剒,與昔、錯通,讀作錯,斬也,擊也。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昔,叚借為錯。」《玉篇》:「剒,亦作錯。」《後漢書.董卓傳論》:「夫以剖肝剒趾之性。」注:「剒,斬也。」《正字通》:「剒,與斤部斮通。」《廣韻》:「斮,斬也。」《文選.張衡.東京賦》:「斮獝狂。」注:「薛曰:斮,擊也。」其,彼也,指虎也。爪,手足甲也,這裡指虎爪。《集韻》:「叉,手足甲也,或作蚤,通作爪。」
[27]容其刃:用他們的刀,來「砍擊傷害」那善執生者也。容:動也,用也,這裡指動用刀來砍殺也。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容,叚借為動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容,用也。」
[28]夫何故也:這裡是指究竟有什麼合理的理由,能讓那「良能掌恆生命」的人,可以被「流言」說成是有「不死之身」呢?
[29]以其:因為它們....。以,因為也。《古書虛字集釋》:「以,因也。」其:它們也,指天與地,因此用複數「它們。」
[30]無死地:沒有死亡的世界。「無死地」有兩個意義。1. 「道、泛生神」那「圓全純善」的國度中,絕不存在「天堂」和「地獄」的「二元正邪對立」,因此「道、泛生神」那「圓全純善」的國度中,只有永生永福的「道鄉」,絕對沒有像「地獄」那樣「屬惡屬罪屬死」的「死亡世界」。2. 那良能「掌握永恆生命」的人,他們也已經得著「道、泛生神」那「永生不死」的「道性生命」,所以完全沒有能傷害他們的「死亡世界」。老子神學是「純善一元論」的神學,在「純善一元論神學」中,「道、泛生神」圓全周徧的國度,只有永恆純善,只有一元,所以不存在「地獄」,也不存在「天堂、地獄」及「神(聖靈)、魔(邪靈)」的「二元正邪對立」,完全是永恆純善的永生世界,所以是「無死地」的神學信仰。一般有「天堂、地獄」及「神(聖靈)、魔(邪靈)」的「二元正邪對立」的宗教,由於有「屬惡屬罪屬死」的「地獄」,所以是「有死地」的神學信仰。那良能「掌握永恆生命」的人,他們信仰的是「無死地」的信仰,所以他們知道「肉體生命」結束之後,他們便能夠回到「道、泛生神」那「圓全純善」的國度中,而獲得永生。所以「肉體的死亡」對他們而言,只是脫去自己「肉體軀殼」的「蛻變」,藉著「蛻變」而「改變」自己原本的「生命型態」,再「復命重生」於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永生道鄉」之中。所以對他們而言,順服「道、泛生神」的人,沒有「死亡」,只有「蛻變」;他們也因此只有「永生世界」的觀念,而完全沒有「死亡世界」的觀念。所以他們活著的時候,根本不會浪費自己「活生生的生命」,為那「死亡世界」的各種「迷信」,作種種的安排。所以他們不但能夠為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真理、正路」,而勇於「犧牲生命」,完全不會害怕「肉體死亡」,更「不怕死」,也視不視「肉體死亡」為死亡,所以這些善執生者才有辦法「陵行,不辟兕虎;入軍,不被甲兵。兕無所剟其角,虎無所剒其爪,兵無所容其刃。」
[31]焉:句末語氣詞,「啊」之意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焉,句末語氣詞。」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