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

老子道德經ㆍ金山神學版ㆍ第四章ㆍ道盅而用之章


 
【老子道德經ㆍ金山神學版ㆍ第四章ㆍ道盅而用之章】
【宗先論】:
先論在虛化「名」的狀態下,「道」可說成「實有」;次論「道」為宇宙第一因;再論「道」為「實存」;最後以「道」為眾神之神作結論。
第四章
第一句
道,盅[1][2]用之[3]
「道,以盅用之」;也就是說「道以『虛化』來應用」。意思就是說,當我們要獲得「道、泛生神」,所賞賜給我們的「豐盛利益」的時候,我們要先「虛化」一切用來「表述」祂的「概念、名、名言、名位、名象位階」,讓「道、泛生神」還原回到「無名」的狀態來應用。也就是說,我們不要執著於任何有關於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名象位階」,藉此來應用「道、泛生神」的各種「法則規律」。因為「道、泛生神」原本就是純粹沒有「名象位階」的,這樣我們再憑藉「道、泛生神」,來作為「利民之用」;
第四章
第二句
[4],弗[5][6]也!
這時候,我們以「名象位階」:「有。」來表述「道、泛生神」,也就是把「道、泛生神」說成是:「實有、真有、存在、實存。」就不會「過當」啊!
第四章
第三句
[7][8]
「道、泛生神」,祂「聖潔純淨、無染無垢,而完滿圓全、遍一切處」啊!
第四章
第四句
[9]萬物之[10][11]
祂是開始「泛生」這「現象世界」的「天地萬物」的第一位「始祖」,所以從「形成關係」而言,祂是「宇宙」的「第一因」。
第四章
第五句
[12][13][14]
讓我們共同用「心識」的「理性」,來「批判折除」那「道、泛生神」在我們的「認知」上,所形成的各種「不順序、不合邏輯」的「芒刺圖象」,
第四章
第六句
[15]其紛[16]
讓我們共同用「心識」的「理性」,來「分析解消」那「道、泛生神」在我們的「認知」上,所形成的各種「繁雜混亂、紛紛攘攘」的「紛擾圖象」,
第四章
第七句
[17]其光[18]
讓我們共同用「身識」的「感性」,來「感應」那「道、泛生神」在我們的「認知」上,所形成的各種「光耀閃爍、炫惑眼目」的「光亮圖象」,
第四章
第八句
[19]其塵[20]
讓我們共同用「身識」的「感性」,來「體會」那「道、泛生神」在我們的「認知」上,所形成的各種「蒙昧渾濁、雜染污濁」的「塵垢圖象」,
第四章
第九句
[21]呵!
當我們的「感性和理性」對「銳、紛、光、塵」等種種「外境」,積極進行「銼、解、和、同」的深度「批判折除」,而逐一加以「打破」時,我們的「知覺」,同時不斷地往「道、泛生神」更深入地奔馳前進,最後到達「感性和理性」的極限之處,前方會忽然出現一個無形的遮障,此時我們的「感性和理性」再也無法往「道、泛生神」的方向前進了,因為「道、泛生神」是超越「感性和理性」所能認知的。此時在「身識感性」和「心識理性」苦苦追尋的徹底絕望之際,一旦我們終於深刻覺悟「身識感性」和「心識理性」的無用,我們的「身識」和「心識」便要隨著「銳、紛、光、塵」等種種「外境」的被打破,而跟著徹底「停息」。就在這個「外境」與我們的「知覺」,同時俱泯的剎那之間,我們如果能夠斷然擺脫「身識和心識」的屏障,跨入我們稟受於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道性」的「直證」世界,而直接透過我們與「道、泛生神」同性同體的「道性」,我們就可以直接見證「道、泛生神」的真實存在。那「道、泛生神」,祂「清淨莊嚴,光明普照,而靈恩浩蕩、聖澤廣披」啊!
第四章
第十句
始國[22][23]
那「道、泛生神」,在「天地萬物」出現之前的「起初一開始」,祂的「邦國、國度、疆域、世界」,就已經「存在」了。
第四章
第十一句
[24]不知[25]誰子[26]也!
因為下述原因,所以我們無法知道那「道、泛生神」還有誰足以生成祂啊!
第四章
第十二句
象帝[27][28][29]
因為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存在」,比一切「有名象位階」,也可以透過人的「感官」與「心識」,而能夠「知覺」到的「現象至上神」,還要「更早存在」;所以「道、泛生神」是世上一切「有名象位階」的「現象至上神」的「自有永有、至高無上」的「上帝、眾神之神」,也是「宇宙萬物」和「宇宙眾神」的「最初者」。
       

 

 

 

[1]盅:虛化也。作動詞,意思是要虛化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名」。所以本章後面有「銼其銳,解其紛,和其光,同其塵」這些動作,這些動作就是「盅、虛化」的動作。我們絕不可說「道、泛生神」是「虛」;因為「道、泛生神」是「實有」,不是「虛」。道是「實有」的,所以「道盅」不是講道體本身是虛的,而是說我們要虛化那「道」的名象位階,以還原其無名的狀態。為什麼說道是「有」,而不說道是「虛、空」,那是因為「虛、空」其實也是一種「有」的型式,「虛、空」根本沒有脫離「有」的泛疇。所以說道是「虛、空」,說了不但等於白說,還會把道「形象化、形式化」,這會違背道不可「形象化、形式化」的最高準則。其次道是「名、名相位階」無法指涉的,硬要用一個「虛」來表示道體,這也是對本體無名的破壞。在老子神學中,「虛」只是道的法則,不是道體本身的樣態。「虛」這個法則就是經上說的「谷」;就像「谷」不能拿來直接表述道體而妄說道是「谷」一樣,「虛」也不能拿來直接表述道體。你只能說道的法則像「山谷、虛器、空間」,但你不能說道體本身長得像「山谷」,所以你也不能說道體本身長得像「虛器」,更不能說道體本身只是「空間」。如果你硬要說道體本身是「虛、空」,而不說道體是「實有」,你的神學,就會變成傾向大乘佛教的附佛外道,到處都會遇到神學家來貶低你,你的神也會變得一下像是「有」,又一下像是「沒有() 」,這樣你的神就會一無可取。你看那附老外道、附佛外道和其他外道宗教的學者,他們在翻譯《老子道德經》時,隨時都會故意把《老子道德經》裡面的的「始」字全改成「似」,而對群眾大肆宣揚,你知道真正原因嗎?那就是因為那些外道們要讓「道、泛生神」變成「似乎、好像、若似」這樣的東西,好讓你的「道、泛生神」變成什麼都不是,所以你不但要提防他們,更不要變成他們所想要你變成的樣子。盅,虛也,虛化也,器虛也,與沖通。《說文》:「盅,器虛也。」段注:「盅虛字,今作沖。」
[2]而:以也,用也,憑藉也。「道,盅而用之。」為古文文法,其今文文法為「道,以盅用之。」《經傳釋詞.七》:「而,猶以也。」
[3]用之:利用祂,應用祂,運用祂,這裡是講憑藉祂(道、泛生神)來作為利民之用。用:使也,利用也,利民之用也。《廣韻》:「用,使也。」之:祂也;指「道、泛生神」也。
[4]有:實有也,實存也,存有也,存在也。
[5]弗:不也,不會也。《廣雅.釋詁四》:「弗,不也。」
[6]盈:滿也,充也,溢也,餘也,過也,越也。《說文 》:「盈,滿器也。」《廣雅釋詁.四》:「盈,充也。」《易坎》:「坎不盈。」虞注:「盈,溢也。」《廣雅釋詁》:「盈,溢也。」《正韻》:「過曰盈,不及曰縮。」《集韻》:「過,越也。」」
[7]潚:深清也,言道「聖潔純淨、無染無垢,而完滿圓全、遍一切處」。《說文》:「潚,深清也。」段注:「謂深而清也。」《廣韻》:「潚,深清也。」
[8]呵:啊也,詠嘆之嘆詞也。《辭海》:「呵,語助辭,語氣舒張則讀啊,稍稍斂抑則讀哦,又嘆詞,用於語氣停頓之際,表驚訝或詠歎時用之。
[9]始:生也,泛生也。這裡的始,除了具有始基、本體的意思之外,最重要的意思就是「生、泛生」的意思,所以這裡的始要解為生,以便和宗對;因為有祖宗就有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始,生也。」《禮記.檀弓下》:「君子念始之者也。」注:「始,猶生也。」
[10]之:的也。
[11]宗:祖也,宗祖也,始祖也。《說文》:「宗,尊祖廟。」《禮記.喪服小記》:「尊祖故敬宗。」箋:「宗者,祖廟之正體。」
[12]銼:折也,摧也。「銼」是指批判折除的工作。《字彙》:「銼,與挫同,折也,摧也。」
[13]其:彼也,祂也,指道也。道至尊至貴故譯道為「祂」,以示尊崇。本章「其」字皆指「道」。
[14]銳:芒也,芒刺也。草端為芒,木芒為刺,謂草木之刺如針也。這裡指道在認知上的芒刺圖象。《說文》:「銳;芒也。」
[15]解:判也,散也,釋也;解消也。「解」是指分析解消的工作。《說文》:「解,判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三》:「解,散也。」《玉篇》:「解,釋也。」
[16]紛:亂也,紛亂也。這裡是指道在認知上的紛亂圖象。《廣雅.釋詁三》:「紛,亂也。」
[17]和:應也,相應也,感應也。「和」是指親近感應的工作。《說文》:「和,相應也。」
[18]光:亮也,光亮也。這裡是指道在認知上的光亮圖象。《國語.晉語三》:「光,明之耀也。」
[19]同:合會也。「同」是指深入體會的工作。《說文》:「同,合會也。」
[20]塵:細土也。這裡是指道在認知上的塵垢圖象。
[21]湛:澄也,清定也,清淨也。這裡是指道清淨澄明而安定平靜。《增韻》:「湛,澄也。」《集韻》:「澄,水清定也。」《增韻》:「澄,水靜而清也。」
[22] 始國:起初一開始的國度也,起初一開始的彊域也。「始國」表示在道之前,只有「道、泛生神」的國度存在。完全沒有別的國度或彊域存在,因此在宇宙和世界的「起初一開始」,除了「道、泛生神」之外,也沒有別的神,也沒有別的神的世界。始,首也,首先也,開始也,起初也。《集解》:「始,首也。」國,國與域通,國度也,邦國也,疆域也,世界也。這裡指「道、泛生神」的國度、邦國、疆域、世界,在「起初一開始」就已經存在了。《說文》:「國,邦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四》:「域,國也。」《廣雅.釋言》:「國,邦也。」
[23]存:在也,存在也,有也,存有也。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存,本訓當與在同,與亡為對文。」《爾雅.釋訓》:「存存萌萌,在也。」注:「存即在。」《玉篇》:「存,有也。」
[24]吾:老子本人也,但《道德聖經》為老子對世人宣講泛生神的真理,所以多處「吾」都帶有「吾等、我們」的意思,所以譯為我們也是對的。《道德聖經》為聖師老子所著,老子之學不重「名」,《史記》說:「老子修道德,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。」所以老子可能刻意隱去其姓名而不讓世人知道他的本姓本名。有人稱老子為老聃,老聃極可能是老聖之誤,或是世人對他作出分辨的方便稱呼,而不是他的真名。有人說老子姓李,但春秋沒有人姓李,所以老子應該沒有人知道他的真實姓名。或者老子本姓就是老,稱老子意味著姓老的男子。最有可能的是老子是一位年老夀高的名師,所以世人稱他為老子,我們現在稱老子為「聖師老子」。《說文》:「吾,我自稱也。」
[25]不知:不了解也,不知道也,不明白也。知,知道也,明白也,懂得也,理解也。《集韻》:「知,或曰:覺也。」《玉篇》:「知,識也。」
[26] 誰子:誰的後裔也。「吾不知誰子也!」像是一個疑問句,其實卻是一個疑問否定句,就是直接否定有任何神能夠生成「道、泛生神」,所以這裡不用問號,而是用驚嘆號。因為「道、泛生神」是一切眾神之神,所以不可能有任何神能生成祂,所以「道、泛生神」是獨立而唯一的最初者。誰:何也,何者也。《說文》:「誰,何也。」子:親之後也,子孫也,後裔也。古人所生男女皆稱子。《釋名.釋親屬》:「子,孳也,相生蕃孳也。」《禮記.哀公問》:「子也者,親之後也。」《禮記.喪服》:「傳曰:故子生三月。」注:「凡言子者,可以兼男女。」《荀子.正論》:「聖王之子也。」注:「子,子孫也。」
[27]象帝:有名象位階的「至極、至大、至上的形象神」也,有名象位階的形象上帝也。「象帝」是人根據萬物的形象特徵,所推論統合出來的至上神。「象帝」是「圖象」式的神,它有形有象,有局限閉鎖的「名」,有崇高的「位階」,通常具有「雌、雄,男、女,父、母,人、動物;精神,物質」等各種不同的圖象。象:形象也,狀象也。帝:上帝也,天帝也,神也。《禮記.孔子閒居》:「帝命不違。」注:「帝,天帝也。」
[28]之:的也。
[29]先:祖先也,這裡指「道、泛生神」是眾神的祖先,是一切神的至上神。《漢書.禮樂志》:「忘先者眾。」注:「先者,先人,謂祖考也。」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