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

老子道德經ㆍ金山神學版ㆍ第三十四章ㆍ知人者章

 
【老子道德經金山神學版第三十四章知人者章】    
【內明論】:
先論自知、自勝、知足,與知人、勝人、強行之差別;次論聽祒者自知自愛而不自現自貴;最後以「擇取是、去除非」來彰顯「選擇」的緊要。
第三四章
第一句
知人者[1],知[2]也;
那能夠「了解別人、管理別人」的人,是具有能夠「分辨他人」的「外在」的「智慧」;
第三四章
第二句
自知者[3],明[4]也。
那能夠「了解自己、管理自己」的人,是能夠「自我覺醒」的「內在」的「內明、道性之明」。
第三四章
第三句
勝人者[5],有力[6]也;
那能夠「勝過別人、戰勝別人」的人,是具有能夠「毀滅他人」的外在「權勢武力」;
第三四章
第四句
自勝者[7],強也[8]
那能夠「勝過自己、戰勝自己」的人,是具有「提昇自我」的內在「堅強不屈,不撓不折」。
第三四章
第五句
●強行者[9],有志[10]也。
那以「勝過自己、戰勝自己」的「堅強不屈,不撓不折」之精神,「力行不懈、鍥而不捨」的人,是具有追求「成功」的「堅強意志力」。
(本節●原在本章下一句)
第三四章
第六句
●知足[11]者,富也[12]
那懂得自身「豐饒充足」,而「不貪愛、不貪得」的人,是真正「內在」的「豐厚富有、繁盛榮福」。
(本節●原在本章上一句)
第三四章
第七句
●是以[13],聖人,
所以,那「聽祒者」,
(本節●原屬第七十四章)
第三四章
第八句
●自知[14][15]不自現[16]也;
他向內「了解自己、管理自己」,他又不「向外」去「突顯自己」;
第三四章
第九句
●自愛[17]而不自貴[18]也。
他向內「珍惜自己」,他又不「向外」去「誇大抬高自己」。
第三四章
第十句
●故[19],去彼[20],取此[21]
因此,我們要「去除『非』,擇取『是』」。也就是說,在「去除」與「擇取」之間,我們要「去除」不好的「突顯自己、誇大抬高自己」,而為自己「選擇」好的「了解自己、管理自己,珍惜自己」。
第三四章
錯簡一
○不失其所者,久也;
(本節○為錯簡,移至第七十四章)
第三四章
錯簡二
○死而不亡者,壽也。
       
 

 
 

 

[1]知人者:能夠「了解別人,管理別人」的人也,能夠分辨別人的人也。知,識也,了解也,別也,辦別也,主也,主管也,管理也,這裡是說能夠「了解別人、分辨別人」,因而也能夠「管理別人」。《玉篇》:「知,識也。」《呂氏春秋.有始》:「以寒暑日月晝夜知之。」注:「知;猶別也。」《字彙》:「知,主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三》:「主,守也。」人,別人也,他人也。者:指知人的人。
[2]知:智也,智慧也。這裡的知,是用於知人,所以是一種智慧。這種管理他人的智慧,是以自己的好惡需求,來辨別揀擇別人,而加以物化利用,是完全站在自己的知見,和自己的需求的立場來管理,所以並不是一種關懷和守護,而是一種將人視為工具的利用,所以是智慧的管理,而不是人性的管理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知,謂智慧也,與智同。」
[3]自知者:能夠「了解自己,管理自己」的人也,能夠自我覺醒的人也。知:了解也,覺也,覺醒也,主管也,管理也。這裡是說能夠「了解自己、自我覺醒」,因而也能夠「管理自己」。《玉篇》:「知,識也。」《集韻》:「知,或曰覺也。」《字彙》:「知,主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三》:「主,守也。」者:指自知人的人。
[4]明:照臨四方也,通也,明白通達也。這裡「明」是「內明」,「內明」是「性明、道性之明」,也就是透過「道性」而發出的明亮,這種「道性之明」,是可以直觀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明」,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,當一個人的「自知自覺」到一個呈度,他的「道性」也一樣能夠顯現出來,而發出光明,由此可見深度的「自知自覺」在老子神學中,其功能和洗淨淨化是具有同等的成效。甚至我們可以說洗淨淨化,本身就包含著深度的「自知自覺」。明,照臨四方也。《說文》:「明,照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一》:「明,通也。」《書.堯典》:「欽明文思。」鄭注:「照臨四方,謂之明。」
[5]勝人者:能夠「勝過別人、戰勝別人」的人也。勝,克也,克敵也。《爾雅.釋詁》:「勝,克也。」《禮記.聘義》:「用之於戰勝。」注:「勝,克敵也。」《廣韻》:「勝,負之對。」
[6]有力:有權勢武力。力,權勢也,武力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力,權勢也,武力也。」《正字通》:「力,權勢。」《孟子.公孫丑上》:「以力服人者,非心服也。」集注:「力,謂土地用兵之力。」
[7]自勝者:能夠「勝過自己、戰勝自己」的人也。今日之是,勝過昨日之非;今日之豐碩,勝過昨日之不足;今日堅毅,勝過昨日之懦弱;克服自己的弱點,突破自己的缺陷,打破自己的僵化,激發出自己原本沒有的力量,凡此種種都是自勝。
[8]強:勉也,勤也,健也,「堅強不屈、不撓不折」也。《老子道德經》的「強」字有各種不同的意思,如果是指自我的「內在之強」就是「堅強不屈、不撓不折」等正面字義。如果是指施於別人的「外在之強」就是「強權、暴力」等負面字義。如果是指自我的「僵化」則是「僵硬、僵仆」等負面字義。本句的「自勝者,強也」和下句「強行者,有志也」都是屬於正面字義的「堅強不屈、不撓不折」。
[9]強行者:以「堅強不屈、不撓不折」的精神「力行不懈、鍥而不捨」的人也。行:前進也,為也。《說文》:「行,人之步趨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行,前進也,猶為也。」鍥而不捨:不斷地鏤刻而不停止,堅持雕刻到最完美為止,表示堅持到底,絕不放棄。鍥:鏤刻也,雕刻也。捨:停止也。
[10]有志:有意志力也。志,意也,意志也。《老子道德經》的「志」,如果是作為「意志」就是正面的,「志」如果作為「私意、私心、私念」就是負面的。《說文新修字義》:「志,意也。」
[11]知足:懂得自身「豐饒充足」也。《老子道德經》的「知足」常被外道扭曲為「滿足現狀、安於現狀」,這是非常嚴重的污衊。在老子神學中,「知足」兩字是對治「貪得、貪欲」的,所以「知足」絕不是「滿足現狀、安於現狀」;如果「知足」是「滿足現狀、安於現狀」,聖師老子就不必說:「強行者,有志也。」過去外道經常把「知足」扭曲為「滿足現狀、安於現狀」,就是要破壞老子聖學,讓世人誤以為老子聖學是不長進的思想,好藉機推銷他們的外道思想。老子神學的「知足」,是說我們是「道、泛生神」所泛生的後代,「道、泛生神」本身是「圓滿具足」的,所以我們稟受於「道、泛生神」的「元靈」的「道性」也是「圓滿具足」的,所以我們本身就有「圓滿具足」而毫無欠缺的「道性」。我們本身不但有「圓滿具足」的「道性」,我們又能夠喝「道、泛生神」那「豐饒充足」而永不乾涸的「生命乳源」,所以我們的生命能夠永不飢渴,我們也因此而感到永恆的滿足,如此我們就不會被對外物的「貪得、貪欲」所引誘。所以說只要我們懂得自身的「豐饒充足」的道理,我們就能夠永遠「豐饒充足」而永遠「圓滿具足」,這就是真正的「知足」。所以說,「知足」兩字是對治「貪得、貪欲」的,沒有「貪得、貪欲」就是「知足」,在沒有「貪得、貪欲」的狀態之下,我們藉著良能的一切所做所為,一切理想追求,甚至包括追求一切生活上的「甘食、美服、樂俗、安居」,都絕對是「知足」的;所以千萬不要把「知足」作為「滿足現狀、安於現狀」的藉口,更不要以「滿足現狀、安於現狀」來詆毀老子聖學。
[12]富:富有也,富足也,盛也,豐饒繁盛也,福也,榮福也,來自於「道、泛生神」之榮寵的福澤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富,備也,厚也,盛也,福也。」《論語.顏淵》:「富哉言乎。」集解:「富,盛也。」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富,叚借為福。」《詩.大雅》:「維昔之富,不如時。」傳:「富,福也。」《論語.顏淵》:「富哉言乎。」集解:「富,盛也。」
[13]是以:所以也,因此也。
[14]自知:能夠「了解自己,管理自己」也,能夠自我覺醒也。知:了解也,覺也,覺醒也,主管也,管理也。這裡是說能夠「了解自己、自我覺醒」,因而也能夠「管理自己」。《玉篇》:「知,識也。」《集韻》:「知,或曰覺也。」《字彙》:「知,主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三》:「主,守也。」
[15]而:且也,又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而,且也,又也。」《經詞衍釋、七》:「而,猶且也。」
[16]不自現:不「向外」去「突顯自己」。現,見之俗字,露也,突顯也,明也。《廣韻》:「見,露也,現俗。」《飜譯名義集》:「現,明也。」明:顯明,彰明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明,顯也,顯明也。」《國語.晉語》:「明賢良。」注:「明,顯也。」
[17]自愛:愛惜自己也,珍惜自己也。愛,惜也,愛惜也,珍惜也。《禮記.表記》:「愛莫助之。」注:「愛,猶惜也。」
[18]不自貴:誇大抬高自己也,以自己為尊貴也。貴,誇也,高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貴,誇也,高也。」《三國志.蜀志.廖立傳》:「自貴大。」葉按:「自貴大,自誇大也。」《玉篇》:「貴,高也。」
[19]故:因此也,所以也。
[20]去彼:去除不好的。這裡指去除不好的「自現、自貴」。去:除也。《集韻》:「去,徹也。」《論語.鄉黨》:「去喪無所不佩。」集解:「孔注:去,除也。」彼:非也,不好的也。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彼,假借為匪,實為非。」《詩.小雅.釆菽》:「彼交匪舒。」《荀子.勸學》:「匪交匪舒。」非:惡也。《淮南子.脩務訓》:「立是廢非。」葉按:「立是廢非,與去彼取此義同。」
[21]取此:擇取好的。這裡指選擇好的「自知、自愛」取:擇用也,選擇也。《漢書.賈宜傳》:「莫如先審取舍。」注:「師古曰:取,謂所擇用也。」此:是也,好的也。《古書虛字集釋》:「此,是也;一為『是非』之『是』。」《韓非子.五蠹》:「此以效仁,非以為治也。」葉按:「此以效仁,是以效仁也。」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