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

老子道德經ㆍ金山神學版ㆍ第六十三章ㆍ大邦者章

 
【老子道德經金山神學版第六十三章大邦者章】
【邦交論】:
先論大國為和平的下游母性牧養地;次論作為母性的大國要以安靜低下為本;再論大國小國都應以低下而和眾共和;結論低下就能各得所需。
第六三章
第一句
大邦[1]者;
那「強大的國家」;
第六三章
第二句
下流[2]也!
她像是能夠「凝聚匯合、包容納養」眾多「小溪谷」的「安和平靜的集水下游」,也就是「和平的下游」啊!
第六三章
第三句
天下[3][4][5]也!
她也是「世界」的「和平的餵養母性」啊!
第六三章
第四句
天下之郊[6]也!
她更是「世界」的「和平的牧養之地」啊!
第六三章
第五句
牝恆[7][8][9][10][11]
那「母性動物」的「餵養能力」,純粹因為「安和平靜」,而「勝過」喜愛「騷動擾亂」的「父性動物」,
第六三章
第六句
[12][13]靜也!
就是因為那「母性動物」,生性「安和而平靜」,也就是生性「和平」,不喜愛「騷動擾亂」啊!
第六三章
第七句
[14],宜[15][16][17]
因此,那「母性動物」,才適合成為像「下游」一般「謙卑低下」的「餵養者」。
第六三章
第八句
大邦以[18][19]小邦,
所以說,如果一個「強大的國家」,她能夠認清自己「安和平靜」的「母性」力量,而使自己「和平」地「謙卑低下」於那「弱小的國家」,
第六三章
第九句
[20][21]小邦;
那麼,這個「強大的國家」,必定能夠「合眾共和」那「弱小的國家」;
第六三章
第十句
小邦以[22]下大邦,
所以說,如果一個「弱小的國家」,她能夠認清自己「國弱力小」,卻想要達成「利民的功業、濟世的事業」,因而使自己「和平」地「謙卑低下」於那「強大的國家」,
第六三章
第十一句
則聚於[23]大邦。
那麼,這個「弱小的國家」,必定能夠「合眾共和」到那「強大的國家」。
第六三章
第十二句
故,或[24]下以聚[25]
所以說,一個國家,無論是採取「謙卑低下」於其他國家,使自己能夠主動「合眾共和」於其他國家;
第六三章
第十三句
[26]下而聚[27]
或者是採取,「謙卑低下」於其他國家,而讓其他國家,能夠自然而然來「合眾共和」。
第六三章
第十四句
[28],大邦者,
實際上,那「強大的國家」,
第六三章
第十五句
不過[29][30][31]「畜人[32][33]
「不外乎」是想要藉著「合眾共和」來「兼容並聚」小國,而「畜養」更多人民。
第六三章
第十六句
小邦者,
那「弱小的國家」,
第六三章
第十七句
不過欲入[34]「事人[35]」。
「不外乎」是想要藉著「加入參與」大國的「合眾共和」,而「安治」自己的人民。
第六三章
第十八句
[36][37][38][39][40]也,
雙方都能夠因為藉著「合眾共和」,而獲得「自己所想要的」,
第六三章
第十九句
[41]大者[42][43][44][45]
所以必然是,那「國力」比「小國」還「強大」的「大國」,更應當「和平」地,成為一個「謙卑低下的餵養者」。
       
 

 
 

 

[1]大邦:大國也,「強大的國家」也,「國力」比「小國」還「強大」的「大國」也。
[2]下流:下游也。這裡聖師老子是希望大國夠有像「下流、下游」那種「柔弱、和平、卑下、兼容」的集水特質,來「合眾共和」那「弱小的國家」。這裡「下流、下游」不是說向下流注,而是指流水的後端,低下平緩寬闊,深而集水較多處,這裡「下流、下游」是指河流本身,不是指流水岸上的土地。流水的前端高上之處,則是「上流、上游」。
[3]天下:世界也,世界人類也。
[4]之:的也。
[5]牝:雌也,母性也,母體也。這裡聖師老子是希望大國能夠有「牝、母性」那種「低下、平靜、能養」的特質。《說文》:「牝,畜母也。」《廣韻》:「雌,牝也。」《廣雅.釋獸》:「牝,雌也。」
[6]郊:郊外也,郊下也,這裡指城郭之外可以放牧牲口的地方也;引申為「和平的牧養之地」。以地理言,周制近城郭五十里的地區稱為近郊,百里之內除去近交就遠郊,郊外稱為牧。但郊外其實只是個概稱,就像我們講野外,也沒有一定離家多遠才能稱為野外一樣,所以就放牧牲口而言,郊牧就是在郊附近放牧牛羊及其他牲口。《後漢書.劉玄傳》:「祿使從兵與更始共牧馬於郊下,因令縊殺之。」葉按:「牧馬於郊下,牧馬於郊地也。下,地也,如鄉下之下也。」《國語.周語中》:「國有郊牧。」注:「國外曰郊,牧,放牧之也。」葉按:「此亦言在郊之放牧地放牧牲口也。」
[7]恆:質也,純粹也,常也。《說文》:「恆,常也。」《廣雅.釋詁三》:「常,質也。」《集韻》:「質,一曰樸也。」
[8]以:因也,因為也。《古書虛字集釋》:「以,因也。」
[9]靜:安也,動之對也。《廣韻》:「靜,安也。」《增韻》:「靜,動之對也。」
[10]勝:克也,克敵也。這裡是講「餵養能力」的勝。《爾雅.釋詁》:「勝,克也。」《禮記.聘義》:「用之於戰勝。」注:「勝,克敵也。」《廣韻》:「勝,負之對。」
[11]牡:畜父也,雄也。《說文》:「牡,畜父也。」《廣雅.釋獸》:「牡,雄也。」
 
[12]為:因也,因為也。《助字辨略》:「為,猶因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為,因為也。」
[13]其:彼也,指牝也。
[14]故:因此也,所以也。
[15]宜:適也,適合也。《淮南子.本經訓》:「旁薄眾宜。」注:「宜,適也。」
[16]為:成也,成為也。《廣雅.釋詁三》:「為,成也。」
[17]下:低也,高之反。這裡指像像「下游」一般「謙卑低下」的「餵養者」。《說文新附》:「低,下也。」《字彙》:「低,高之反也。」
[18]以:使也,使令也。這裡是說大國使自己低下於小國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以,使令也。」《戰國策.秦策》:「向欲以齊事王。」注::「以,猶使也。」
[19]下:「謙卑低下」也。
[20]則:就也。則,用於判斷句表示肯定,「就」也。
[21]聚:會也,集也,共也,這裡指的是人與人及國與國之聚,引申為「合眾共和」也。這裡聖師老子其實是提出了一個增加國際合作,促進國際和平的「合眾共和」主張,這個主張的方案主要是著眼於「畜養人民」為主目標的經濟合作為前提,進而達成區域的和平,這種經濟合作方案以現在來看,在世界某些地區早已實現,不是什新鮮事,但是在二千多年前,聖師老子所處時代,這種經濟合作的想法,應該是太過先進了,所以當時不論是大國還是小國,個個心懷鬼胎,很難彼此互信而達成共識,就像現在世界有些地區的經濟合作,仍然因為缺乏互信而完全不能推展一般,但即使如此,也不能說老子的主張是烏托邦或錯的,因為畢竟在當今世界上,這種主張也確實在某些地區真正實現了,所以說聖師老子的遠見,是非常驚人的。聚與取通。《帛書老子甲本》作「取。」取,聚也。本章:「大邦以下小邦,則聚小邦;小邦以下大邦,則聚於大邦。故,或下以聚;或下而聚。故,大邦者,不過欲兼畜人;小邦者,不過欲入事人。」其中「下大邦,下大邦」是相互謙卑,不是交相謀取己利。「下以;下而」也是相互謙卑,不是交相謀取己利。「欲兼畜人,欲入事人」則是兼養共事,是謀合而非謀己,所以「取」就是「聚」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聚,與取通。」《易.萃》:「聚以正也。」釋文:「聚,荀作取以正。」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取,叚借為聚。」《說文》:「聚,會也。」《太玄經.玄衝》:「聚,集也。」《國語.晉語二》:「聚居異情惡。」注:「聚,共也。」
[22]以:使也,使令也。這裡是說小國使自己低下於大國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以,使令也。」《戰國策.秦策》:「向欲以齊事王。」注::「以,猶使也。」
[23]於:在也,至也,到也。《文言文虛詞大詞典》:「於,至,到。」
[24]或:稱代事物之辭。這裡指「下以聚」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稱代事物之辭。」《史記.日者傳》:「天地曠曠,物之熙熙,或安或危。」
[25]下以聚:下使聚也。這裡指「謙卑低下」於其他國家,使自己能夠主動「合眾共和」於其他國家也。以,使也,使令也。
[26]或:稱代事物之辭。這裡指「下而聚」。
[27]下而聚:下能聚也,因下而能聚也。這裡指「謙卑低下」於其他國家,而讓其他國家能夠自然而然來「合眾共和」。
[28]故:誠也,實也,確也,本然之詞,這裡指實際上也。《經傳釋詞.五》:「故,本然之詞也。」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故,誠也,確也。」
[29]不過:不外乎也,不超越也,不超出某種範圍之外也。《集韻》:「過,越也。」
[30]欲:將也,願也,想要也。《助字辨略》:「欲,將也。」《詩.衛風.氓》:「將子無怒。」傳:「將,願也。」
[31]兼:并也,並也,包也,容也,同也。《說文》:「兼,并也。」《呂覽.權勳》:「忠不可兼。」注:「兼,並也。」《書.仲虺之誥》:「兼弱攻昧。」疏:兼,謂包之。」《荀子.非相》:「夫是之謂兼術。」注:術,兼容之法。」《廣雅.釋詁四》:「兼,同也。」
[32]畜人:養人民也。畜:養也,育也。這裡是指大國畜養大、小兩國的人民。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畜,叚借為育。」《廣雅.釋詁》:「畜,養也。」人,人民也。
[33]人:這裡人」指小國及其人民。
[34]入:自外至內也,與也。這裡是指小國「加入參與」大國的「合眾共和」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入,自外至內也」《戰國策,魏策》:「令無敢入之事。」注「入,猶與也。」葉按「無敢入之事,可知入與事,未必成句而非作入事不可。」
[35]事人:安治人民也。這裡是指小國安自己的人民。事,治也。《增韻》:「事,營也,治也。」人:人民也。
[36]夫:發語詞。
[37]皆:咸也,俱也,都也。《說文》:「咸,俱詞也。」《正字通》:「皆,咸也。」
[38]得:獲也。《玉篇》:「得,獲也。」
[39]其:彼也,他們也。這裡指大國和小國。
[40]欲:所需求的也,所想要的也。《增韻》:「欲,愛也。」
[41]則:必也,必定也。《古書虛字集釋》:「則,必也。」《吳越春秋.王僚使公子光傳》:「此鳥不飛,飛則沖天;不鳴,鳴則驚人。」
[42]大者:強大的那一個國家也。指大國也。大,小之對也,盛也,壯也,強大也。《中文大辭典》:「大,小之對也,盛也,壯也,強大也。」者,指事之詞,這裡指大國。
[43]宜:當也,應當也。《呂氏春秋.當賞》:「主之賞罰爵祿之所加者宜。」注:「宜,猶當也。」
[44]為:成也,成為也。《廣雅.釋詁三》:「為,成也。」
[45]下:這裡是指「謙卑低下的餵養者」也。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